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内江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肥拣瘦   衅   拨离间

    B. 冲直撞   肉   惨遭

    C. 咄逼人   罢   相形见

    D.结盟约   棠   瓜熟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已经走过了艰苦创业的时代,我们今天正置身于春秋鼎盛的伟大时代,更需要先进文化的滋养和支撑,不忘初心,踏实前行。

    ②全省人民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定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从而确保全省快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③为全球经济增长推波助澜,与各国一道让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深知自身责任重大。

    ④在全市高中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市文体局领导激动地说:“虽然现在已是七月流火,天气酷热,但我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⑤苏轼一生经历北宋五位皇帝,仕途极为坎坷。他数度被外任、贬谪,却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针砭时弊,敢为天下先。

    ⑥目前,不少城市房价居高不下,而楼盘又大量过剩,政府应尽快出台新的购房、住房政策,以便摆脱这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pù)   使之然(róu)   (jì)   (yú)

    B. (jiāo) (kuǐ)   (jì)   (zhǎo)

    C. (lóu)   (nǔ)   非异(xìng) (xué)

    D. 而望(qì) 而不舍(qì) (áo)   乎己(xǐng)

  •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读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后,你感慨:真是环肥燕瘦,精彩万分!

    B.收到师长的论著,你说:“您寄奉的大作我已收到。拜读后,深受启发,对我的论文写作非常有帮助!”

    C.侄子考上了大学,作为叔辈的你对他说:小可须更加努力,不负时光!

    D.吴小刚十六岁了,你对他说:你已是弱冠之年,应有男子汉的责任感!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B.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方山子亦矍然 D.使从事于其间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秋:两种文明的砥砺》,有改动)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墨法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B.墨法思想是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

    D.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国的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来自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钉子数量与粮食作比,突出了秦王的纷奢。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白绸和箭头为喻,生动描写山水美景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用以表情达意,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类似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鲍照《拟行路难》)

    (3)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4)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水天景象意境生动的名句,如李白的《_____》“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 ”;杜甫《_____》“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的《赤壁赋》:“______  ,水光接天”。

    (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来正面说明学习必须坚持的道理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坐

    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7)送子涉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氓》)

    (8)唐朝诗人______在《阁夜》中有“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_”之

    句。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________________”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2)《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而来。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湘君

    屈原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晁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以问句开头,一上来就用心中的怀疑揭出“爱而不见”的事实,为整首诗的抒情作铺垫。

    B.第一段三、四句写湘夫人为了约会精心准备,说明她十分看重这个约会,内心对湘君充满了爱恋。

    C.第二段写等不到湘君后湘夫人的行为,将湘夫人四处寻找的行程和内心感受紧密结合在—起。

    D.第三段写湘夫人失望至极之情的宣泄,把一个因爱而不得而退缩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表现无遗。

    2《湘夫人》和《湘君》中都写到了反常的现象,请从本诗中找出写反常现象的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蠲一人,给其薪苏。郡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竞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背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招使子良捕政,明帝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明帝。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麥怀。”于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珠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遗人视,见淮中成无算,资浮出水上向城门。寻,年三十五。

    (选《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斛”,旧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 “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在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C. “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借指太子。

    D. 在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对不同阶层的人的死的说法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 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 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 萧子良深受武帝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自强中学要求各班举办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班会。学校为班会提供了以下学习材料:

    林万东在2019年高考中以713分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选拔,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录取。林万东出生在云南一个小山村,全家的开销全靠母亲在一家工地搬砖背沙。高考成绩出来时,林万东正在工地搬砖。林万东说:“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

      请在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自强中学高三(1)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自强不息”主题班会上发言。

      ②请根据上述材料,给林万东写一封信,结合他的事迹,谈谈自己对“自强不息”的看法。

      ③以自强中学高三(1)班的名义,以自强中学学生为对象,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