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保定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名马不属于《三国演义》中人物使用的是(  

    A.赤兔马 B.的卢马 C.绝影 D.黄骠马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带一路”的提出虽然到现在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它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②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③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先富起来的地区绝不能再有人一己百的心理,要尽可能保证贫困地区有优先发展的机会。

    ④写作需要真情实感,不能胡编乱造,可有的学生凭空写作,说空话、写假事、抒假情,所写文章令人不忍卒读

    ⑤目前,蔡英一文写民.进党的策略很清楚,在台湾内部没有形成集体意志前必须与大陆虚与委蛇,目的是争取战略时间来完成民进党所谓的“台独”。

    ⑥自拍杆可与手机、相机配用,但其发出的电磁波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遭到多国封杀,但我国许多市民却不以为然,依旧拍得不亦乐乎。

    A. ①③⑥   B. ②⑤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 3、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哪里的荷花?   

    A.无锡太湖

    B.扬州瘦西湖

    C.杭州西湖

  • 4、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借代)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C.难道你就不会想到白杨树的质朴、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反问)

    D.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拟人)

  •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     ,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①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

    ②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③体味对象,灌注生命给对象

    ④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年版“限塑令”实施已有12年之久,从最初的严厉控制,到随后的逐步松弛,“限塑令”早已日渐式微,失去了原有的强制效力,各地塑料包装制品使用量也触底反弹,“限塑令”的减量效果不再。而且,随着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餐具等使用量剧增,却不在“限塑令”约束范围之内,未免有些尴尬。因此,从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等立场出发,“限塑令”升级势在必行。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量超过500亿件,其中消耗的塑料袋就达到245亿个,所用的胶带达到430亿米。可见,需要加强源头控制,把快递、外卖等纳入限塑令范围之内,新版“限塑令”弥补了这个漏洞。

    调查显示,超过85%的零售企业表示缺乏替代品是推进减塑的主要困难之一。目前,替代品价格高一截,缺乏性价比,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也就难以实现替代。因此,新版“限塑令”在明确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之时,提出要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由此,可以促进生物降解、环保塑料制品的生产消费,进而形成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成本、刺激消费的良性循环。

    之前“限塑令”失去效果,关键就在于没有严格落实和长效监管机制,导致其逐渐沦为“一纸空文”。因此,新版“限塑令”要吸取教训,遵循时间表全力推进,对各地落实情况予以考核,对不达标者实施惩戒,从而督促各地严格落实“限塑令”规定,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动替代产品的使用,方能达到塑料包装制品减量、禁用效果。

    (摘编自江德斌《新版限塑令需要严格落实和长效监管机制》,光明网2020.1.21)

    材料二:

    据《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1月19日公布,2020年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此次《意见》提出了禁塑限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意见》能否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仅靠意见的反复重申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改变公众消费习惯,消除监管难点;另一方面,还应提升塑料袋的“绿色含量”,或者尽快找到安全的、环保的替代产品,并通过推广使用纸袋、可降解塑料袋,或者简易打包的方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同时,还应织密法律法规的“篱笆”,明确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推动建设一套完整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在这方面,政府除了要做好相关宣传引导外,还应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令行禁止。总之,“限塑令”升级重在执行力和强制力发威,才能实现绿色发展方式。

    (摘编自王恩奎《“限塑令”令行禁止重在执行力发威》,《法制日报》2020.1.22)

    材料三:

    欧盟曾提出一项“限塑”草案,禁止包括棉花棒、吸管、餐具等10种一次性塑料制品。这项草案于去年通过欧盟理事会欧洲委员会的审批,欧盟成员国有两年时间将其转变为国家法律,也就是说,2021年,欧洲将实现全面限塑。

    日本政府决定,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有偿提供塑料袋的规定,要求所有零售商店在提供塑料袋时都必须收费。这项规定针对所有行业及规模的商店,凡是使用石油等原料制成的塑料购物袋都要对顾客收费,塑料袋的价格将由商家自行决定。为起表率作用,日本环境省和日本厚生劳动省已从2019年12月起,在总部内的店铺停止使用塑料袋。

    美国西雅图从2018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餐饮业者提供塑料吸管及塑料刀叉,鼓励改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或可堆肥塑料制品。

    韩国从2018年就开始推广一种用70%的大米和30%的木薯做成的吸管,单月产量高达3亿根。

    去年,印度总理莫迪也提出,将全面禁止包括塑料袋在内的6种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预计将减少5%至10%的塑料制品消耗。

    (摘编自高原《“限塑令”再升级》,《法治周末》2020.1.21)

    1下列不属于控制一次性塑料白色污染措施的一项是

    A.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

    B.到2025年,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C.推动建设完整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D.对使用石油等原料制成的塑料购物袋的顾客收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版“限塑令”如果能吸取教训,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动替代产品的使用,就能达到塑料包装制品减量、禁用效果,就不会沦为“一纸空文”。

    B.2020年1月19日我国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了禁塑限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能否解决问题,还有待实践检验。

    C.只有从生产、批发、零售、消费等各环节,对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严格监控,升级执行力和强制力,做到令行禁止,才能减少白色污染。

    D.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欧美、亚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加以控制。

    3为确保新版“限塑令”不重蹈旧“限塑令”的覆辙,需要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荀子以设喻引出“____________”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2)《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____________”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湖光春色图,动的有江上“______”静的有水边的“______”,景色明丽,充满活力。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借鸟声表达家国之悲;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以鹰之卓然不群寄托自我追求;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以鹤表达山高。

    (2)《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体现音乐哀伤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用颜色渲染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设喻,表明自己因德操美好遭到小人的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自己白发日多,无奈感伤“________”,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故而吟叹“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最后感“_________”,这与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借问廉颇“_________”所表达的悲怆之情类似。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年少时弹奏一曲及精心妆饰出场后善才、秋娘的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诗中,白居易采用闲笔渐渐引入的手法,通过悄悄询问,而引出欲言又止的羞涩的琵琶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句将音乐声比作珠子落下的声音,“_______________”句则表明作者流下了很多眼泪。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陆游

    危堞朱栏,登览处、一江秋色。人正似、征鸿社燕,几番轻别。缱绻难忘当日语,凄凉又作它乡客。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

    杨柳院,秋千陌。无限事,成虚掷。如今何处也,梦魂难觅。金鸭微温香缥渺,锦茵初展情萧瑟。料也应、红泪伴秋霖,灯前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危堞朱栏”开笔,“危堞”指登城,“朱栏”指登楼。作者登高览景,所见唯有满江秋色——秋水、秋云、秋树、秋花等等。

    B.第二句说人正像是秋去的征鸿、春来的社燕,早已经几度轻别。“轻别”是说离别的轻易与频繁。这里写了作者自身的情况,多次和故人离别。

    C.词的上阕写自身,下阕写前景往事。现在也已经成为过去,人也不知在何方,梦中也难以找到。熏香炉微温,也毫无生气。

    D.“问鬓边、都有几多丝,真堪织”化用了唐贾岛的诗句。这两句主要写了作者离别故乡、故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前人有人认为本诗之意“明为离别实为伤己”。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阿寄传

    钱塘田豫阳汝成有《阿寄传》。阿寄者,淳安徐氏仆也。徐氏昆弟别产而居:伯得一马,仲得一牛,季寡妇得寄。寄年五十余矣,寡妇泣曰:马则乘,牛则耕,踉跄老仆,乃费吾藜羹!阿寄叹曰:噫!主谓我力不牛马若耶!乃画策营生,示可用状,寡妇悉簪珥之属,得金一十二两畀寄,寄则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谓寡妇曰:主无忧,富可立至矣。

    又二十年而致产数万金,为寡妇嫁三女,婚两郎,赍聘皆千金。又延师教两郎,皆输粟入大学,而寡妇阜然财雄一邑矣。顷之,阿寄病且革,谓寡妇曰:老奴马牛之报尽矣。出枕中二楮,则家计巨细悉均分之,曰:以此遗两郎君!言讫而终。徐氏诸孙或疑寄私蓄者,窃启其箧,无寸丝粒粟之储焉。一妪一儿,仅敝缊掩体而已。

    余盖闻之俞鸣和。又曰:阿寄老矣,见徐氏之族,虽幼必拜,骑而遇诸途,必控勒将数百武以为常。见主母不睇视,女虽幼,必传言,不离立也。若然,则缙绅读书明礼义者,何以加诸?以此心也,奉君亲,虽谓之大忠纯孝可也。

    (注)畀:,给与。革:,通。(病情)危急。楮:chǔ,纸的代称。控勒:勒住马缰。武:半步,泛指脚步。离立:并立。

    1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寡妇得寄 2)寡妇悉簪珥之

    3)又师教两郎 4)以此两郎君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别产言讫 B.则家计巨细悉均分

    C.而寡妇阜财雄一邑矣 D.必控勒将数百武为常加诸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主谓我力不牛马若耶!

    2)寄则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

    4选文用阿寄 一事表现其

    5作者评价阿寄为大忠纯孝。你怎样看这个评价?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画家胡佩衡曾师从齐白石,对齐白石的画朝夕观摩,经过几年的实践,已极似齐白石的画。但齐白石告诫他:“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请围绕本材料的含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