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是巴西的一种由政府和公益组织联合构建的垃圾处理模式——“赛普利”(再生资源利用协会CEMPRE)模式。对“赛普利”模式的构建和运作流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政府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培训,非政府组织提供设备,共同组建拾荒者合作社。
B.拾荒者合作社、资源化回收企业等机构与拾荒者签订劳务合同,保证垃圾能够回收。
C.居民将垃圾分类,其中湿垃圾缴纳一定费用,政府负责收集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
D.干垃圾交拾荒者合作社,由他们分类收集后,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进行最后处理。
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劝学》中“?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的运用,是为了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品性不是先天生成的,是后天通过学习改变获得的。
B.《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蔺交欢”表现了蔺相如在对待与廉颇之间矛盾时的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人恩怨的精神风貌。
C.《虞美人》中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进行对比,尤其是通过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词人的悲愁悔恨委婉地表达出来。
D.《旅夜书怀》写了诗人月夜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首联、颔联描写开阔辽远、气象博大的旅夜之景,颈联、尾联抒写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感伤之情。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 某作家致信编辑:“方生吾兄台鉴,近日囊中渐空,不知稿费何日能到,望速寄为盼。”
B. 王教授的内人赵沅君女士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据说当年在金陵大学是有名的才女。
C. 张生上前一步说:“小生不敏,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方丈能否应允。”
D. 张裳红着脸说:“刚才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因就用那样的态度对您,多有得罪,还望见谅。”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中国海洋文化既是历史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海洋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海洋长期生活生产、开发经营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海洋文化是中国人民基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创造出的文明形态。如果说中国海洋的自然条件是成就中国海洋文化的天然基础的话,____ 。
A. 那么造就中国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前提则是人文因素
B. 那么人文因素则是造就中国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前提
C. 那么人文因素作为重要前提造就了中国海洋文化核心价值
D. 那么中国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前提则应该是人文因素
5、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进不入以离尤兮 B.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C.蒲苇纫如丝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她从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寒,母亲白天上课,晚上给孩子们弹奏贝多芬、肖邦的乐曲,或者朗读莎士比亚、雪莱的作品,因此,邓肯的早年生活是在音乐和诗歌的熏陶中度过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邓肯自幼聪明过人,人称“奇女子”。她尤其擅长舞蹈。6岁时,她就为邻居小朋友办了舞蹈“学校”。10岁时,许多有钱人的孩子都请她去教跳舞。后来,贫穷的家庭生活迫使她无法再去上学,她就整天到公共图书馆去,“贪婪”地读着各种书籍,有时她把书借回来,通宵阅读。
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她认为,当时流行的芭蕾舞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足尖踏地旋转的舞姿不美观。她决心创造出一种舞蹈,一种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训练。往往一个舞姿要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最终,她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新型舞蹈——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完全顺乎自然的既庄严又活泼的现代自由舞蹈。
然而,这种舞艺在当时的美国无人赏识。从旧金山、芝加哥到纽约,邓肯竟然没有找到一个知音。迫于生计,邓肯改穿短裙跳刺激性的舞蹈,挣了一些钱。但到续约时,邓肯拒绝了,她不想违背自己的理想,不想只做取悦于观众的事。
后来邓肯全家到了伦敦,却因穷困潦倒而只能四处游荡。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位与邓肯有过一面之缘的妇人请邓肯在她的宴会厅上献艺。邓肯美丽迷人的面庞及娴熟不俗套的舞姿使与会者赞不绝口。众人喊着:“她跳得真妙!”从此,邓肯一鸣惊人,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也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后来,她又到奥地利、匈牙利等许多国家献艺,每到一处,都引起了观众们热烈的欢呼,赢得了他们的赞扬。邓肯成了传奇式的人物,成了名震世界的舞蹈家。
伟大的成就没有使邓肯陶醉,在红极一时的时候,她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土地,她重返美国,在纽约,她免费为贫民窟的人们进行演出。有人说,邓肯的舞蹈,贫民区的人根本看不懂,但邓肯发现“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邓肯的舞蹈感动了每一个人。
邓肯为了传授技艺,在德国、法国、俄国、美国创办过多所舞蹈学校。在巴黎的舞蹈学校,一些学生的生活费用由她负担,这花去了她相当一部分的存款,所以邓肯一家的生活一直都不富裕。1921年,邓肯收到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只有苏俄政府能了解您。欢迎速来,将为您建立学校。”邓肯兴奋极了,立即应邀前往。
邓肯在莫斯科获得了高尚的荣誉。她跳舞、办学,心情极为舒畅。她给世人留下的《邓肯自传》,使人受到启迪,受到鼓舞,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她所创造的现代舞,使她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现代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舞是对传统的一拍一跳、死板拘束、舞姿不美观的芭蕾舞的改变与创新。
B.现代舞是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现自由、表现真实生活、反映人的灵魂的自由舞蹈。
C.现代舞的动作虽然自由,但也需要演员进行刻苦的钻研以及无数次的训练和探索。
D.现代舞演出时要身穿薄衣,肩披轻纱,赤着脚,这样才能演绎出那种顺乎自然的既庄严又活泼的自由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年博览群书,扩大了邓肯的视野,让她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为她后来能创作出《邓肯自传》打下了文字基础。
B.邓肯在伦敦的演出获得成功,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也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这说明获得物质保障是一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C.邓肯到美国贫民窟演出,“人们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泪珠顺着面颊往下流”,说明任何阶层的人都有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D.《邓肯自传》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著之一,启迪并鼓舞着人们,说明邓肯不仅是一位划时代的舞蹈家,也是一位罕见的才女。
【3】从文章看,伊莎多拉·邓肯成为“舞蹈世界中一颗夺目的明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出琵琶女技艺与姿色俱佳的两句是: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点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及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的原因分别是“_____”和“__________”。
(4)李白《蜀道难》用“____”一句从上写出山之高,用“___”一句从下写出水之险。
(5)杜甫《登高》中概括自己一生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两句是: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明确显示了诗人热爱山川田园的天性。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典故,展现了诗人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
(3)《兰亭集序》中表现作者用相对的观点看待生死有所顿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声音的类比联想,写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潭周围的树木,着意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周瑜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形象。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_______________ ”将月影下摇曳生姿的竹柏描绘得栩栩如生。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中写出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和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常用侧面描写手法写音乐的魅力。自居易《琵琶行》“______”一句,以诗人因内心深受触动而泪雨滂沱,侧面写出琵琶女所奏音乐的感染力;而苏轼《赤壁赋》“____, ___”两句,以蛟龙和寡妇的表现,侧面写出客人箫声的感染力。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被贬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乔在《围炉诗话》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诗的首句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B.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第二句近似,可能由此句变化而出。
C.诗的第三句是整首诗的中心,起到点破诗题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下句皆由此句生发。
D.这首诗作于流放途中,作者看到江水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追思昔游,怀念京国。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廷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威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中国古代中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乐》《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再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她不是一般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提醒人们铭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献出生命的英雄。
②雷锋被说成是造假,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被认为是假的,邱少云烈士、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也被质疑,刘胡兰被恶意中伤成“红军连长的小三”,江姐被人说成是出卖色相的风流女性……
③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并没有刻上某一个具体英雄的名字。不要窄化英雄的概念,只要足够努力,平凡的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姬文刚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