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用兵,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用猪、羊各一祭祀叫少牢,如猪、羊、牛三牲俱全则叫太牢)

    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古代的长度单位,这里指微小的事情;而《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则是古代重量单位,句中极言细微)

    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属偏义复词,侧重在“衰”,指国家衰亡)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誓天:意为向天发誓,誓是为动用法,与“泣之三日”中的“泣”用法相同)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

    C.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D.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 3、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讲的是(  )节。

    A.上巳

    B.乞巧

    C.社日

    D.寒食

  • 4、下列常识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禺原名万家宝,他的处女作《雷雨》是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成的。

    B.他陆续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闻名中外的优秀剧作,解放后还写了历史剧《胆剑篇》、《王昭君》和《屈原》。

    C.《雷雨》通过一个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D.四幕话剧《雷雨》中的周冲,是一个受过“五四”以来新思潮影响的,和鲁大海一样的革命青年。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下午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听取了她对香港当前形势和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作情况的汇报。

    B.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会徽发布仪式上发表的视频祝词中表示,北京冬奥会会徽的揭幕,对于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乃至中国,都是奥运之旅中的精彩里程碑。

    C.根据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与10年前相比,我国乡镇数量减少了8.1%,自然村减少了3.8%。

    D.电视剧《索玛花开》生动地塑造了汉族扶贫第一书记王敏、周林等干部形象和马海木呷等彝族农民形象,在荧幕上展现出了民族团结、精准扶贫的壮丽感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

    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此外,“东风”因其季节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常被比喻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

    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就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

    我国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初春时节,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南)风一般会带来丰沛的雨水,对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十分有利,因此是古人所企盼的。人们对“东风”的企盼从全国各地农谚对于“东风”与降水的关联描述中可见一斑:“春东风,雨祖宗”(江苏)、“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这些农谚也反映出先人对于农时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有“东风”菜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

    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风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蒋坎帅《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林黛玉艺术形象研究特别是对其悲剧命运认识的过于政治化,使人们对黛玉诗词活动中的几个相关材料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未能全面认识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情感和态度。

    这些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按“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自嗟”有自我埋怨之意,这就表明曹雪芹对林黛玉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东风”在《红楼梦》中并非只有这一处喻指家长,还有几处也颇值得注意,其中最集中的要算七十回咏柳絮词那节,而且黛玉和宝钗两人的词中都涉及了“东风”,而态度却大不一样。黛玉的《唐多令》:“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里的“嫁”从柳絮而言尚可与“婚嫁”相通,实际上就是“交给”或“托付”之意;而喻人则显然不能喻指“婚嫁”,因为黛玉并未嫁给宝玉。所以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这首词表现了黛玉对于贾府家长们的不满:林家将黛玉交给你们,但你们对我的终身大事没有做好安排。

    有意思的是,宝钗《临江仙》的“东风”却完全是另一种作用与评价:“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这里的“春”也和“东风”一样,都是喻指那种可以决定“柳絮”们命运的力量。曹雪芹在这里写出了她在潜意识中对现在这种处境的满意,而且禁不住流露出希望能借助外界的这一主导力量使自己梦想成真。曹雪芹也暗示,在对待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少女的态度方面,贾府老一辈还是公平的:“卷得均匀”。

    这次咏柳絮的诗词活动中薛宝琴的《西江月》也有“东风”二字:“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从薛宝琴本人来说,这里的“东风”是就事论事。但我以为曹雪芹可能暗示贾府的三位小姐(“三春”)的终身大事都由老一辈(“东风”)来作主,命运都十分不幸。所以这次诗词活动中的“东风”的含义是统一的。

    看来林黛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是将“东风”这个意象作为一种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来表现的,而她自称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诗词中就常以“东风”这个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表达自己的希望、失望、烦闷以及悲愁。七十回《桃花行》中“风”当然也是指“东风”,一共是五处。当然不能每一处都对号入座式地将“东风”翻译成“长辈”,那样诗味就全消失了。我认为,这些东风意象的兴、比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第十五句的“凭栏人向东风泣”一句颇可玩味。林黛玉在这里表现了对某种能操纵他人命运的力量的期盼和寻求理解的心情,因此这个“东风”象征贾府长辈的意义比较明显。

    “东风”喻指贾府长辈还可以从探春的判词和灯谜中得到印证。探春判词中有“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这里的“梦”无论是探春梦家人,还是家人梦她,皆可通。“东风”当指家人,首先是指长辈。

    根据对以上这些“东风”的分析,足以证明曹雪芹确实是在有意识地用“东风”这个传统文化的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当然,也不可将《红楼梦》中的所有“东风”都一一坐实,还是应当从实际的语言环境出发作具体分析。比如五十回芦雪庵邢岫烟的《咏红梅花》诗“桃花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就看不出喻指家长之意。

    (节选自周思源《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形象研究的一个盲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风”成为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与其意指春风,寓意美好,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紧密相关。

    B.“东风”的特点多样,大多数情况下是关于生机与希望的美好表达,但其“破坏力”也会呈现饱受摧残的境遇。

    C.黛玉的《唐多令》和宝钗的《临江仙》里的“东风”都有“贾府长辈”之意,但是两人对其态度并不相同。

    D.《西江月》中“东风”一词,对作品人物来说是就事论事,但从作品创作看,曹雪芹借此暗示“三春”命运不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可见我国多地都流传着描述“东风”与降水关联的农谚,对“东风”的企盼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人的科学认识。

    B.“东风”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邓小平视察南方时“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报道,“东风”一词由春风变为改革之风。

    C.林黛玉自称草木之人,意识中将“东风”这一意象视作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其诗词都表达出对“东风”的失望、埋怨。

    D.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诗句等阐述“东风”的丰富文化内涵;材料二中作者以“东风”为切入点,深入林黛玉艺术形象的研究。

    【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东风’喻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观点的一项是(     

    A.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B.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某同学读完材料二,回想起在《红楼梦》“贾元春省亲”的相关内容中,贾宝玉奉命题咏的《怡红快绿》里也有“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之句,质疑此处的“东风”当不是周思源着力阐释的“贾府长辈”之意。请你结合材料二相关观点和《红楼梦》相关内容进行解答说明。

    【5】“江水”是一种自然景象,也成为了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请结合材料一,围绕“江水”的独特审美内涵,简要分析这一现象的两个原因,并以具体古诗文为例证。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玉不琢,不成器”,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也强调了同样的道理。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____________________”句,借助鸟儿的活动,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黄河”气势磅礴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诗人钟爱的意象,经常在古典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当中,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自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3)《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作者认为“无所待”的最高境界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用香草象征高洁,《离骚》中诗人以采摘芳草为喻,来表明自己品行高洁却无端遭受指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站在低处不如登到高处眼界开阔的道理。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与词语“方凿圆枘”意思相似,表达出“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虎丘题壁

    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助吴王阖闾成为诸侯一霸。其带兵攻入楚都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接下来的“古时山色”四字喑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南方地区,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注):①容光:水的空隙。 ②篑:土筐。

    1两则材料共同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2上述两个语段蕴含了哪些学习的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东晋」葛洪

    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则求常变。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中向前发展,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面对变化,躺赢不可能、躺平不可取,那么与时俱进的“应变”和开拓进取的“求变”哪一个更重要?班级要举行“应变·求变”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思考、感悟。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