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会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___________)
2.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胆怯,对事情没有把握,又比喻那些人云亦云的人。(_________)
3.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___________)
4.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___________)
5.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__________)
2、词语天下。
全神贯(____) (____)气冲冲 (____)视眈眈
大步(____)星 呆头呆(____) (____)咤风云
1.补全词语,这些词语大部分是描写人物______的,____________是描写动作的。
2.观察画横线和波浪线的词语,各仿写一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个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开国大典》填空。
1.这是一篇具有新闻性、时效性特点的文章。它描写了_______年_____月_________日在首都北京举行____________的盛况,着重写了“_______、宣读公告、________、群众游行”四个场面。本课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中的三个主要程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2.课文是按________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写开国大典举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写开国大典盛况,第五部分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形。全文层次十分清楚,读后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3.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明了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人民军队的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人民群众无限热爱领袖毛主席和欢庆人民当家作主的____________心情。
4、默写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_____
5、补充成语。
(_____)街(____)巷 (____)神(_____)注 (____)冲(____)撞
熙熙(_____)(_____) 庞然(____)(_____) 意味(____)(_____)
6、课外阅读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 )朝(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 )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词对比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范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给诗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新:(①柳叶格外清新 ②新种的柳树) 故人:(①故乡的人 ②老朋友)
【2】《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中“______”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______的思想感情。
【3】《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_,从“______”可以看出来。《别董大》中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
D.《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虽带惆怅,却不悲伤。
8、阅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结合诗句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______ 歇:______
【2】本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他的诗作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作“诗中有画,_____。”这首山水诗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____生活的向往。
【3】颔联和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颔联主要写景,而颈联主要写__;两联把动态和静态描写相互结合,以动态衬托静态。其中____、____等动词的使用不是为了突出场景的热闹,而是反衬场景的幽静。
【4】动态和静态描写除了以动衬静,还有动静对比的手法。比如我们在语文教材中学过的《____》。
9、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地铁线路图,然后按要求完成题目。
【1】图中有________条地铁线路。
【2】图中的换乘站点有西二旗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同学要从沙河高教园到回龙观东大街,她应该怎样乘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短文阅读,完成练习。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中国结起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可谓历史悠久。根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梁武帝诗《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之句。①( ),在古老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表情达意功能,备受人们的尊重。
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类工艺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绳,靠一双巧手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而来。其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美造型。②( ),中国结的命名,也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满的象征义,如双寿、双喜、龙凤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等,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洋,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线绳的种类很多,过去主要有丝、棉、麻,现代材料则增加了尼龙混纺等,不仅色泽更加亮丽耐用度也大大提高,究竟采用哪一种线绳,要根据所编织的结的用途而定,用来编结的线绳的纹路愈简单愈好,纹路复杂的,虽然单看绳线很美观,用来编结却不合适,不但纹式失色,绳线本身的美感也会被淹没。线的粗细,要视饰物的大小和质感而定,开大质粗的首选粗线,形小质细的宜选细线。线的硬度也要适中,若线太硬,会给编结者增加难度,结形也较生硬;若线太软,编出的结形轮廓不清晰,结形不挺拔,不能体现线条的韵律美。
一件结饰要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协调。选线要注意色彩,若与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立刻就会使整体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
③( ),中国结仍然随处可见,广为流行,中式服装上精致的盘扣,让人不禁倾心于古老的东方神韵;新春佳节时,吉祥喜庆的春结红遍千家万户。中国结这一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生发出多种现代审美意蕴,带给人们无限的情趣和生活美感。
【1】把“同时”“可见”“如今”填入文中括号里,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①特定——(__________) ②协调——(__________)
反义词:①悠久——(__________) ②清晰——(__________)
【3】短文主要运用了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4】根据第三自然段的描写,概括出中国结的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自然段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分号,请你说说分号在这里的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你读到“吉祥喜庆的春字结”时,你想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xuān 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yín yíng)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2】我会划去文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丽(_______) 愉快(________) 舒服(_________)
【4】文中有2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我还从课外积累了2个,分别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5】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6】作者为了说明小丘线条柔美,把小丘比作_______________。
【7】作者把草原上的羊群比作______________。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写一写。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_________。
【8】“一”有一下解释:
A、相同 B、数量词 C、专一 D、满,全
“一碧千里”的“一” 应取________解释;
“一模一样”的“一” 应取________解释;
“高歌一曲”的“一” 应取________解释。
【9】作者为了突出草原的美丽,在这段中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写出了草原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的特点。
【10】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 来描写草原的,主要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衬托了蒙古族同胞的心灵美,民族团结的精神美。
【11】“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段所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第1自然段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人类对地球的破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甲: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文中六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
B.表示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地工作。
D.暗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
(2)从观察的角度比较分析,以上三处外貌描写有何不同?
(1)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三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4、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有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司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沉着——______ 伟大——______
【2】选文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父亲的_______和______的描写,说明了_________。画“ ”的句子是对法官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说明了__________。
【4】选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 )
A.话题转换
B.解释说明
C.语意转折
D.说话中断
15、照要求写句子。
例:店里冷。
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
(1)声音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几天的饭费。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饭是不能不吃的。
变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巍峨的长城犹如一条盘旋在柴山峻岭之间的巨龙。(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人们都夸耀拥有高尚医德和医术的医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楼建筑结构比较简单。主楼十分宽敞,别致美观。(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夜空的繁星,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成比喻句)
17、根据语境,填写与“说”有关的词语但不要出现“说”字。
伯牙内心想着高山时弹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巍峨高耸的大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锤子期__________________:“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改为陈述句)
2.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改为转述句)
3.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改为“把”字句)
4.我一刻时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修改病句)
19、改写句子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陈述句,并写出改后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最爱看的一个电视栏目是“人与自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习作要求:本学期,我们阅读了不少成长小说。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成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学会了与人分享,懂得了珍惜友情,尝试着宽容他人……请你以“成长”为话题,写一件成长历程中的事情。既要写清事情的经过,也要写出这件事对你成长的影响。题目自拟,字数在450字左右。
友情提醒:1.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2.文章不能超格写,也不能写在草稿纸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