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拼一拼,写一写。
(1)fá(______)木工人在布满jīng jí(______)的山道上小心翼翼地行走着,他们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寻mì(______)那些可用之材。
(2)在绿叶的点zhuì(______)下,鲜花显得更加娇艳美丽。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词语的序号填空。
①顾影(_____)(_____) ②不假(_____)(_____) ③(_____)(_____)登场
④(_____)(_____)李戴 ⑤(_____)(_____)绕梁 ⑥(_____)(_____)生花
1.在知识竞赛会上他(_______),对答如流。
2.歌声(_______),三日不绝,细细听来,大家深深陶醉其中。
3、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 ______ ______ ______
哆哆嗦嗦 ______ ______ ______
4、词语游艺厅。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读了这一句话,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大海的成语;由“心惊肉跳”我又想到了_____ ____、___ ______这些描写人物心理不安的成语。
(2)“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一句中的“自言自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5、将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
轻歌(________)舞_____________ 画龙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经风霜______________ 张(______)李戴__________
(______)(______)吞枣______ 恍然大(___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景物,从_____、_____中可以判断出来。
【3】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8、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朗读节奏停顿划分有错的一项是( )
A. 明月/别枝/惊鹊 B. 听取/蛙声/一片
C. 七八个星/天外 D. 旧时/茅店社/林边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下面描述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了,天边闪现出几颗明亮的星星。( )
B. 山间变得昏暗,暴风雨突然到来了。
C. 词人知道阵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
D. 原来记忆中的一间破旧的茅店小屋和一座古老的小桥,一直没有看到。
【3】下列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借此隐寓了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满情绪。
C.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D.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
【4】下列诗句中与本词下片意境相近的一项是(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怕把你弄丢了
①母亲七十岁了,患了老年痴呆,很多人都不认识,很多事都不记得。趁着她身体还好,还有一些记忆,我打算带她到上海旅游,那是她一直向往的城市。买了两张卧铺票,带上相机和一些生活用品,我和母亲上路了。
②一路上,母亲都很开心,像一个跟着父母出远门的小孩,看着窗外疾驶而过的风景,不停地发出惊叹声。夜幕降临,其他乘客都躺下来休息了,母亲依然趴在车窗边,兴致勃勃地看万家灯火的夜景。
③直到凌晨一两点,母亲才似乎是真的累了,疲倦地躺到床上,很快,就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④列车到达杭州南站时,天刚刚泛亮,再过一两个小时,就到上海了。我打算叫母亲起来洗把脸,吃点早餐,可是看她睡得那么香,我不忍心叫醒她,就蹑手蹑脚地下床,独自到了洗漱间。
⑤洗脸,刷牙,再补补妆,这一切做好时,列车正好启动,载着一车的人赶往下一站。我走到卧铺旁,往床上一看,上面空空如也,旁边的座位上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⑥旁边的乘客问:“你是在找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吗?刚才在杭州南站时,她已经下车了。”
⑦怎么会这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找到乘务员说明情况时,我的声音已经带着哭腔。
⑧但是列车不能停,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离杭州越来越远,离母亲越来越远。那一两个小时里,我坐立不安,脑子里不停地闪现母亲可能遭遇的种种困境,她会不会迷路?她会不会被坏人骗?她会不会饿着渴着?
⑨在一寸寸的煎熬中,列车终于缓缓地停了下来。我拿上行李,跳下车,拦了辆出租,直奔杭州而去。一路上,我不停地催促司机快一点,再快一点。
⑩幸运的是,通过乘务员联系,车站工作人员已经找到母亲,此时,母亲正站在进站口等待我的到来。
⑪看到母亲白花花的头发和佝偻的身影,我终于如释重负,火烧火燎般的焦急化作了一句埋怨:“妈,你怎么一声不吭就下车了呀?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
⑫母亲忽然往前一步,紧紧抱住我,哽咽着说:“我怕把你弄丢了。”
⑬原来,母亲醒来后看不到我,就赶紧随着人流下车寻找,她怕晚一分钟,就把我弄丢了。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我在车上心急如焚,她在车站一定比我急十倍百倍,在拥挤的人群里,怎么也找不到女儿熟悉的身影,母亲的心,该经受了怎样的煎熬啊!
⑭这简单的一句话,如刀子般割着我的心,我的眼泪瞬间就汹涌而下。
⑮记得我六岁那年,母亲挑着担子到车站卖水果,我跟着去了。她给人称完苹果,一回头,怎么也找不着我。
⑯母亲顾不上一挑新鲜的水果,疯了一样到处寻找。在车站找了一圈后,泪眼婆娑地看到了站在担子前等她的我。其实,我只是去了趟厕所。
⑰我放学后晚一分钟到家,她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我和同学出去玩,不到半小时,母亲一定会出去找;和朋友聚会,无论多晚回家,母亲总会坐在门口等着;在外地求学,电话不准时打回家,母亲就会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结婚后长时间不回家看看,母亲就会寝食难安……
⑱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爱,因为太在乎,才时时刻刻害怕把你弄丢了。那一刻,我决定一定要让母亲随时掌握我的动向,让她随时可以看见我,听见我说话,不然,母亲会一直生活在害怕弄丢我的恐惧中。
【1】夜幕降临,母亲不休息,依然兴致勃勃地看着车窗外的夜景,是因为( )
A.对夜景很新奇
B.去旅游很开心
C.对故乡的不舍
D.还没到睡的点
【2】“六神无主”“坐立不安”“心急如焚”这些成语反映“我”的心理活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心母亲会不会哭泣
B.担心母亲会不会被骗
C.担心母亲会不会饥渴
D.担心母亲会不会迷路
【3】作者将第⑮⑯⑰自然段插入文中,为的是说明( )
A.母亲只顾卖水果
B.车站人多易走失
C.母亲担心我走失
D.母亲曾把我弄丢
【4】“那一刻,我决定一定要让母亲随时掌握我的动向”中“那一刻”指的是( )
A.母亲找到我
B.我弄丢母亲
C.我找到母亲
D.母亲弄丢我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作者对母亲关爱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拿上行李,跳下车,拦了辆出租,直奔杭州而去。一路上,我不停地催促司机快一点,再快一点。”这两句中的“跳”“催促”换成“走”“叫”好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采取什么办法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一份对我区六年级200名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请根据这个统计表,完成下列题。
万山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 人数 | 百分比 |
文学名著 | 26 | 13% |
网络小说 | 68 | 34% |
时文杂志 | 25 | 12.5% |
卡通漫画 | 81 | 40.5% |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了这个统计表,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 ( xiàn mù bù yǐ),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个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 (bá shān shè shuǐ),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 坐着羡慕别人“成”, 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根据拼音提示写词语,并在第6小节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你也来写一句话。
任何_________,都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_________,功是成的________,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_____________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_________的。
【4】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上“成功”一词,用一句话写写你读了本文以后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②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③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写出它们的近义词。
欢喜—_____ 次序—_____ 光明—_____ 检阅—_____
【2】文中第①自然段写了检阅,第②、③自然段写了______。
【3】检阅时,最能表现群众激动和欢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第②自然段描写毛主席动作的句子。
【5】“两股红流”指的是______。
【6】“光明充满了北京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这“光明”象征新中国成立,使北京城、全中国永远摆脱黑暗,获得光明。
B.群众的灯笼很亮,照亮了北京城。
13、阅读文章,回答习题。
端午日
①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这一天,就连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②划船的事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③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浆的节拍。一船快慢靠鼓声,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总有人在水边放些鞭炮表示胜利。
④赛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把三十只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大雄鸭,放入河中,让军民自由下水追赶。谁捉到鸭子,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⑤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选文有改动)
【1】填空。
文中第①自然段中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了观看龙舟赛的人___,涉及的面____,具体写出“全茶峒人”过端午节的_________。
【2】第③段中,“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这句话,能不能把“划”换成“撑”?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详细描写哪一个场面?从详写部分中哪体会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材料一: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材料二: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就挤满了衣衫不整却欣喜若狂的人,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找到他俩了!”人们叮叮当当地敲响了铁碗铜盆,嘀嘀嗒嗒的喇叭声与人们的喧嚷声汇成了一片。大家成群结队地涌向河岸,去迎接那两个乘敞篷车归来的孩子。车子由欢呼着的村民拉着,簇拥着。前来迎接的人们加入了这支回小镇的队伍,他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1】[材料一]是一个比较经典的 描写,这个片段运用的是 的写法。先从面上整体写了 ;然后在点上重点列举了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的不同表现,请用“ ”画出点上描写的句子;最后再次回到“面”上,写了 。
【2】[材料二]描写了一个热闹的欢迎场面,这个场面擂写写材料二截然不同,是借助两个重要元素来描述和渲染气氛的。一是___________大:通过“发疯般的钟声”“高声喊着”“叮叮当当地敲响了铁碗铜盆”“嘀嘀嗒嗒的喇叭声”“喧嚷声”“欢呼”,这些词语的出现,让场面显得足够火爆;二是人数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营造出场面的壮观。这两不元素交织在起,将二个热闹的场面表达得淋漓尽致。
15、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以文学鉴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深化和提高文学鉴赏的研究形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①一座堤坝被汹涌的洪水冲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正月过后,闰土必须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鲁迅先生幽默风趣。鲁迅先生知识渊博。(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整个大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红不但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干活,所以在学校也主动为同学服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最爱看河上的帆了,一张张白帆,像一朵朵白花,开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又像一片片白云,飘在蓝蓝的天上。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__比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0、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1)我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
缩句: 。
(2)少年出场了。
扩句: 。
(3)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改成陈述句)
。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照例子,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如 ,如 。
21、写作。
给________的一封信
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6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