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1)为国尽忠是不少男儿投笔从军的初心,就像三国时曹植所说:“____,______。”
(2)刘禹锡《浪淘沙》一诗中,使人联想到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孟浩然《宿建德江》中诗人借景抒情,烘托诗人孤寂、愁闷心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
(4)江南那金碧辉煌、殿宇重重的佛寺,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令杜牧流连忘返,发出了“____,________”的感慨。
2、量词堡垒。(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_书 一_______孩子 一_______英雄
一_______电灯 一_______火柴 一_______画
3、按原文填空。
伯牙鼓琴,_________。方鼓琴而_____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 少选之间而________________,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用表示“说”的词语填空。(不重复,不能含“说”字)
①冬天快要到了,小松鼠们聚在一起( ):“怎样贮存粮食呢?”
②“小心,你后边有一辆车!”妈妈( )。
③老师耐心地( )我:“沉迷游戏不仅浪费时间,还会使你的视力受损。”
④“我的作业还没完成,不能和你出去玩了。”我( )了好朋友的邀请。
5、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意思选择对应的词语。
全神__________ 横_____竖_____
悬_____绝_____ 斩_____截_____
热血__________ 居高__________
粉________骨 昂_____挺_____
坚强__________ 惊_____动_____
1.有的横,有的竖。形容纵横杂乱。__________
2.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__________
3.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面丧生)。__________
4.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__________
6、材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在上面的横线上,补写这首词缺的句子。
【2】读词的上阕,我们可以知道词人辛弃疾伴着清风夜行于黄沙道中,看到了____________,闻到了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还有人们对____________的谈论。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题目。
B.“夜行黄沙道中”的“夜”是地点,“黄沙道”是时间,“行”交代了事件。
C.从“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一句可以看出,词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D.词的下阕中“见”的意思与“现”相同,应读作xiàn。
7、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朗诵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月/ 别枝/ 惊鹊
B. 七八个/星天外
C. 听取/ 蛙声/ 一片
D. 旧时/ 茅店/ 社林边
【2】词中描写的是______季节的景象。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 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8、课内阅读。
迢迢牵牛星
( )牵牛星,( )河汉女。
( )擢素手,( )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一水间,( )不得语。
【1】选择恰当的叠词填入诗句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盈盈 B.迢迢 C.脉脉
D.札札 E.纤纤 F.皎皎
【2】按要求写诗句。
(1)这首诗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首诗中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诗中通过描写织女的姿态美,意在刻画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首诗中写出织女因思念牛郎而备受折磨,很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阅读短文《桥》,完成练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如果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你会怎样讲?请你根据“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拟一个提纲。(语言简洁或用小标题概括)
起因:_______ 发展:_______
高潮:_______ 结局:_______
【2】要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我们可以去找描写老支书 _____、_____、_____的句子。请你用找出最能体现老支书光辉形象的四段话,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
【3】从你找出的句子可以看出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
【4】展开想象,描写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儿子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
_______
【5】短文以桥为题,好在哪里?请指出两条理由。
_______
10、阅读
数字人,就在你身边
材料一:什么是数字人?数字人是一种由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的虚拟人物,它们可以模拟人类的外貌、声音和行为,具备高度的人性化表现。
材料二:数字人的出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好处和便利,正在推动人类生活、娱乐、商业、政务等进入新的时代。它们的存在进一步拉近了人与机器的距离,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科技赋予智能生活的创新与魅力。
材料三: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图片直播)
结合上面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数字人的出现:①可以具备高度的_________;②可以拉近_________的距离。
(2)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这幅照片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赞叹和好奇,展示的场景是:___________
11、阅读《最后的时刻》,完成下列各题。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达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一看到她那样平静和不慌不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有些同志连忙给江姐收拾行李。
江姐梳好了头发,在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过的一身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妻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
|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忽地一下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许多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
|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其中,“面”的描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点”的描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样有点有面,有许有略,更能突出江姐的形象。
【3】文中划“ ”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A.是在自我激励:绝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B.是在向特务宣告:你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C.是在向反动派示威:我们已经取得了全面地胜利!
D.是在激励同志们: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4】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姐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B.即将获救的江姐在狱中的最后时刻
C.反动派最后疯狂的时刻
D.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
【5】从文中两处划“﹏﹏﹏”的部分任选一处,把你的感受写在方框处。
【6】文中的江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片段二】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1】片段一和片段二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片段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除非”“必定”写出了远离家乡的人们对除夕夜回家团圆的重视。
B.“万不得已”表达了不能回家团圆的人的无奈之情。
C.“守岁”只表达了人们希望时间停止、永远年轻的愿望。
D.这两句话蕴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孝亲的传统美德。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一和片段二都体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B.片段二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C.片段二第二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D.片段二中“塞灌”一词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片段二中,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让女生先走
两天前的那场恐怖的地震带来的伤痛仍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据高三(5)班的同学回忆,地震当天恰逢他们高三年级周六补课,上午8点刚开始上英语课,2分钟后教室就开始摇晃,越来越厉害。
同学们拔腿就跑,讲台上的英语老师易志强大声喊让学生别慌,要有序地撤离。据多名女生称,当时情况紧急,大家拼命地往外跑,桌子椅子全被震倒在地上,挡在教室门口。这时班上的男同学一起搬走挡住门口的桌椅,并主动在门口维持秩序,“让女生先走!”
女生全部跑出教室后,男生才往外跑,最后一个跑出教室的是英语老师易志强。据刘林希同学回忆,自己在逃生中两次摔倒,根本没有力气爬起来。她也不记得是谁在后面把她拉起来,她仅仅是膝盖被磨掉了一小块皮而已。
【1】“厉害”是一个多义词,词义有:①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②严厉;③了不起。在短文中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2】短文中的画线句子表现了男生( )的品质。
A.大义凛然
B.舍己为人
C.见义勇为
D.坚强不屈
【3】短文中的哪一点让你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米雕
①去年我过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说话。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镜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粒米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印章,章上有两个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来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在争着观赏时,米粒蹦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支吾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他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他的雕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子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练出了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上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这粒米是( )
A.爸爸花钱买的。
B.爸爸用摄影作品换来的。
C.屈茹赠给爸爸的。
D.爸爸参加摄影比赛得的奖品。
【2】屈茹主要用( )练雕功
A.木头
B.竹子
C.头发
D.石头
【3】文章第③自然段采用了( )的写作顺序。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4】文章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
A.爸爸说这叫微雕。
B.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C.去年我过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
D.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5】文章末尾提到的“一种精神”是指( )的精神。
A.坚定执着
B.不怕挫折
C.精益求精
D.爱惜物品
【6】你觉得为了那一粒米雕,爸爸把沙发拆了,这值得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过生日时收到过什么特别的生日礼物吗?你明白送生日礼物的人的用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提示,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续写几句话。春节快到了,人们比平时更加忙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我来到杭州西湖乘船赏景,天空突然像打翻的墨水一样黑云密布,白亮亮的雨点在水面溅起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里。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诗句)
2.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地球。(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很喜欢这个小家伙。(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乐园。
1.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说:“我明天带同学们复习,你们明天把英语活动手册带过来。”(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女孩将碰到爱因斯坦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难道魔鬼的智慧能战胜人类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只小鸟在榕树上叫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源的籍贯是湖南省隆回县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照样子,用一句话描写同学看书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缩写句子。
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陈述句。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下面的情境写几句话,描绘看到的景象,分别表现心情“好”与“不好”的两种状态。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整个大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红不但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干活,所以在学校也主动为同学服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最爱看河上的帆了,一张张白帆,像一朵朵白花,开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又像一片片白云,飘在蓝蓝的天上。
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_____比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作文练习。
请以《相信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注意语句通顺,叙述具体,中心明确。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