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晋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山势险峻。 (   )

    (2)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 (   )

    (3)连声赞赏不止。 (   )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意思把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低语低()浅()

    ()诉()肠

    1.低声吟咏,小声歌唱。()

    2.完全说出心里的话。()

    3.形容连续不断地小声诉说。() 

     

  • 3、读句子,根据拼音正确、规范地书写词语。

    芳芳看到政府张贴的拆qiān( )公告,马路上的许多标牌也nuó( )换了位置。她心不在yān( )地回到家中,妈妈还没回来,她独自在窗前pái   huái ( ),jì mò( )qīn   ( )着她,使她内心jīng huāng( )不安。

  • 4、查字典

    “蔓”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组词________

  • 5、词句训练营。用“静”组词,再选择合适的填写在括号里。(不重复)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了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谈话,心里很不(   ),他走进茅屋,弹曲子给他们听。皮鞋匠(   )地听着,听得入了迷,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她看到了她从未见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由(   )到波涛汹涌的过程。

    (1) 用“____”画出上面一段话中的一处病句,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全文,说说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这首诗的时间是________,诗人告诉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____”的诗句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写出朱熹的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4】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

    【5】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 8、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做题。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请你仿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 第二句:_________ 第三句:风卷云 第四句:_________

    【3】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

    在治水过程中,最艰巨的工程是开凿龙门。龙门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横在黄河当中,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的去路,河水只好绕道从山脚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过。每当水量增大时,河水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干着。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流畅地流向了大海。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人们个个兴奋不已,围着大禹欢呼雀跃。大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们非常感谢、敬佩大禹,便一致推举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1】在文中找近义词。

    艰难——( ) 狭小——( ) 佩服——( )   率领——(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毫不在乎:_____________

    齐心协力:________________

    【3】开凿龙门容易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在文中相关语句下划“        ”。

    【4】从文中划线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试题

    材料一:某市学龄儿童生活习惯调查统计表

    材料二: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病正在低龄化,逐渐成为威胁城市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15至17岁少年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7%,学龄前儿童血脂异常率为2.2%,13至17岁少年糖尿病患病率为3.6%。包括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等一系列代谢异常指标的“代谢综合症”控制中,有64.1%的孩子至少有一项指标异常。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为因果关系。

    B.主动锻炼和健康饮食的学龄儿童并不多。

    C.这个城市学龄儿童的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D.从材料上来看,一些成年慢性传染病正在低龄化。

    【2】针对以上材料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请你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与理解。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平均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玉米在全球约60%的地区增加收成约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在全球约65%的地区损失约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100亿至150亿千克。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千克。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1第②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全球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

    B.全球平均气温下降,全球各种粮食的产量都会减少

    C.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将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4这篇短文是围绕“___________”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内容,为文章写一个合适的结尾,写在文末的横线上。

  • 12、闻鸡起舞

    东晋名将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他们年轻时看到朝廷腐败,深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于是互相勉励,立志要为保卫国家做出贡献。每天鸡叫头遍时,祖逖就叫醒刘琨,一同起床舞剑,苦练杀敌本领。后来祖逖率军北上,收复了大片国土。

    【1】为什么刘琨和祖逖要早起舞剑?( )

    A.因为他们要早起锻炼身体。

    B.因为他们要练习杀敌本领,为保卫国家做贡献。

    C.因为想要练就一项技能,保护自己。

    【2】后来收复了大片领土的是( )?

    A.刘琨

    B.祖逖

    C.刘琨和祖逖

    【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了( )

    A.做事情之前要树立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达成目标。

    B.只要有刻苦的努力的精神,任何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也会有可能做成。

    C.要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情才能坚持到底。

  • 1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她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态度(节选)

    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女摄影师丽贝卡·霍斯金到夏威夷海域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中途岛上的一幕惨景让她心灵震颤:数百只信天翁倒在沙滩上。

    这些美丽的鸟的胃已被阳光曝晒,塑料颗粒散落在羽毛和骨骼之间。各种塑料器物的残片——塑料袋、玩具、圆珠笔、香烟过滤嘴、牙刷、梳子、饮料瓶盖——都从死亡的信天翁的胃中暴露出来。这些鸟,显然是在吃了塑料残片后窒息而死的。

    更糟糕的场面接二连三:鲸、海豹、海龟都有死于塑料残片的现象。凡是海洋上漂浮塑料颗粒比较集中的地方,海滩上必能见到动物成片死亡的惨状。在中途岛下风方向地带,丽贝卡看到好几千只刚孵化出的信天翁雏鸟要么死亡,要么软弱地匍匐在地。她捡起一只活着的小鸟,它琢着她的手指,很快就死去了。那一刻,丽贝卡在气愤和郁闷中崩溃了。

    回到故乡英国莫德博里镇,丽贝卡剪辑完纪录片,便展开禁止塑料袋的活动。一个月时间内,她和儿时的朋友一起向家乡人展播野生动物生存的实况录像,邀请小镇上42个零售商在酒吧边看纪录片边商议禁止塑料袋的行动计划。6个月的实验后,这个随手丢塑料袋的社区全部用上了布袋,向大自然少扔了至少50万个塑料袋。

    莫德博里成了欧洲第一个全面禁止塑料袋的城镇,丽贝卡的勇气和行为在英国家喻户晓。英国绿色组织的负责人说:“她在几个月内改变了英国人对塑料袋的态度,她把太平洋上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生活的国家联系起来,她应当是英国的首相。”

    2007年11月,丽贝卡获得了“全英环境与媒体奖”。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一个接着一个,形容连接不断。( )

    (2)每家每户都知道。( )

    【2】文章题目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_,中途岛上数千只信天翁因___________的惨景让她心灵震颤,她开展的___________活动改变了英国人对___________的态度。

    【3】丽贝卡获得“全英环境与媒体奖”凭借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你想为改善环境做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拓展阅读。

    北方有个小木屋

      小木屋的日子充满了苦涩,住过小木屋的四十多茬子人,一生都忘不了那段有滋味的日子。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腹地的疙瘩山上,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只因那方方正正的小木屋盛满了让人心里升腾热浪的事儿,小木屋就被那儿的人们常提起常牵挂。

      小木屋是内蒙古森警部队在祖国最北部97万公顷原始森林里防火的重要设施之一,郁郁葱葱没边没沿的松树,使小木屋与外界有了深重的隔膜,所以小木屋就与丰富就与多彩这类鲜亮的词儿无缘。只是每年到了防火期(春季和秋季各3个月),才有3名森警战士来到小木屋住下,每天到小木屋附近的高高的嘹望塔上观察森林是不是有火情,也就在这盛产寂寞和无聊的小木屋里过起难熬的日子复日子的日子。

      对于安格林森警中队的官兵来说,每送一次去小木屋执勤的战友,都要经历一次情感的震撼。去小木屋虽非赴硝烟弥漫的战场,但中队的官兵们谁都知道,去小木屋就意味着接受常人难以接受的寂寞和单调的生活。所以,每次送3名去小木屋执勤的士兵,是中队所有

    官兵最难受也最难忘的事。中队送行的队伍从早晨太阳升起时出发,急行军两三个钟头才能到达小木屋。

    1硝烟弥漫一样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对于在这里居住的士兵来说,外面的世界是________的。

    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到小木屋路途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小木屋里居住的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完成句子训练。

    只有讲卫生,大家的健康和残疾才有保障。(修改病句)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写成反问句)

     

    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田野。(改为字句)

     

     

  • 16、按要求做。(8分)

    (1)我们班将近40人左右。(修改病句)

     

    (2)小狐狸用它那粗糙的粉红色的舌头柔和地舔着他的手。(缩句)

       

    (3)我们欣赏了一幅草原风景画册。(修改病句)

       

    (4)树叶飘落在地上。(改为拟人句)

     

     

  • 17、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改为反问句。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要的。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不改变句子意思,把句子换一种说法。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 20、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花园的花“红、香、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回想自己成长道路上,因为有了他人(父母、老师、朋友等)的爱,我重拾信心不畏困难,走向成功的一件事。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结合具体事例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