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原文填空。
(1)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
(2)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改也。
(3)_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谚语、惯用语或名言。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演好这几分钟的戏,梅兰芳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2) 自信的同时要学会谦虚,要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选手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3、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再用新字组词语。
( ) ( )
乔____ ( ) 易____ ( )
( ) ( )
( ) ( )
尃____ ( ) 见____ ( )
( ) (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盼》一文描写了“我”收到了妈妈买的新雨衣后,盼望____________的故事。文章对人物主要采用了______描写、_____描写等。
2.我______窗子,_______的空气______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______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______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_______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______珍珠玛瑙。
5、积累园地。
(1)古诗词中有“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是一场朦胧的雨。古文中有情,情在“锺子期死,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__________。”
(2)鲁迅在《答客消》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懂得爱的人可能更加懂得勇气和担当,而成为真正的英雄。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茅檐长扫净无苔”中“长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净无苔”说明了茅屋____________。
【2】通过“手自栽”可以感受到( )
A.主人的生活非常无聊。
B.主人非常勤劳。
C.主人只会栽花种草,没有别的专长。
【3】表现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山清水秀的诗句是哪两句?请你体会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的特点,再写出两句这样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景物,从_____、_____中可以判断出来。
【3】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江南春
[唐]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啼”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这首诗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以某一个________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________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翻越大雪山
①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渡过大渡河,向北到达了四川西部边境的宝兴县。这里是雪山地带的起点,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挡住了红军的去路。
②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那里没有人烟,呼吸十分困难;那里天气变幻莫测:一会儿大雪,一会儿冰雹,一会儿狂风暴雨。
③红军从江西出发,已八个月了。衣服破了,草鞋烂了,脚底打满了老茧(jiǎn),没有棉衣、棉鞋,也没有绒帽、手套。这样奇寒的雪山,能走过去吗?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
④12日上午9点,红军指战员每人拿着一根拐棍出发了。一到山脚下,气温骤降,路冻得硬邦邦的。大家爬到山腰,举目一望,四周白茫茫的,到处是雪,雪,雪。这里地形险峻。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中间是硬滑的积雪,一不小心就会滑下雪岩,摔下雪壁。一路上,先头班用刺刀挖出一个个脚窝,后面的人手拉着手,踏着这些脚窝,小心地前进。雪坡高低不平,一不小心,就摔进雪坑里。要是有谁掉下去了,周围人就立刻把木棍伸过去,把绑腿撂下去,帮战友爬上来。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雪块,又归队前进。
⑤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这时候,谁要是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拼尽力气,互相搀扶,艰难前进。
⑥在中央纵队的行列中,一位名叫江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刨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起来。
⑦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有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挨前行。快到山顶了,一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有病的战士一个踉跄。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住,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
⑧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要一起翻过雪山,继续革命!”
⑨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
⑩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⑪战士们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千里冰雪,一片光明;再低头俯视,一条长龙,坚定前行。
⑫红一方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翻越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继续北上抗日。
(有删改)
【1】结合短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变幻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第①~③自然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练习。
(1)用“_____”画出描写大雪山环境的语句;用“﹏﹏﹏”画出描写红军条件艰苦的语句。
(2)“为了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纵有千难万险,也得翻过山去!”这句话写出了
【3】读短文第④~⑪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⑤自然段画“﹏﹏﹏”的句子,运用了 _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一方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这里的“重重困难”理解错误的是 ________。
A.战士们军衣单薄抵挡不住风雪、寒冷。
B.天气寒冷,到处都是雪。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雪扑面。
C.这里地形险峻。左面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峭的雪壁,中间是硬滑的积雪,没有前行的路。
D.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会头昏脑涨。
(3)这一部分在写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点”上重点写的人物有 _____________
(4)读第⑥~⑪自然段部分,从对战士们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中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梳理文章内容。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艰苦条件下,准备翻越环境恶劣的大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内容,也可联系已经学过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红军战士有怎样的革命精神?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日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短文中(_____)一词概括了紫藤萝的特点。
【2】写盛开的藤萝,观察顺序由______及______,所写景物由______到______,写出了花的“盛”。
【3】“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只见深深浅浅的紫”,写出了紫藤萝花(______)。
【4】下面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任选一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①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______)
②“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______)
③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到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用“ ”画下来。说说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11、课外阅读。
怎样欣赏名著
①为什么你应该阅读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呢?我提出三条充足的理由。
②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第二, 名著助你成长。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几乎能够从许多书中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
③我常听人们说:“名著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让我出些主意,帮助你打开这个奇妙的世界。拿一本你常说要读的名著,然后按照下面的建议去读吧!
④知道你正在读什么?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天文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
⑤不要躺在床上看书。成天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思维活跃,感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就会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时,你就会埋怨那本书。
⑥不要被众多的人物所左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抛出了三十多个主要人物。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二十二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众多的人名使你脑袋发胀。这时,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你还记得你的许多朋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
⑦大段大段地读。别小口小口地啃,你读的句子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
⑧重读一遍。所有名著都经得起反复读。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你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中还有那么多新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⑨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里,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聪明的人类一样。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1】选文的主要内容是( )
A.告诉人们名著是什么。
B.提出读名著的建议。
C.揭示读名著的乐趣。
D.介绍读名著的原因。
【2】对于如何阅读名著,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我的建议:__________
【3】“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里,要跳进去。”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读名著要学会浅尝辄止。
B.读名著要深入到书中。
C.读名著时要放松心情。
D.读名著应该读好多遍。
12、课外阅读吧。
怀 鲁 迅
①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②发过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第①自然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自然两段中的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 细读⑦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13、阅读《拾荒》,完成练习。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們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婆媳争吵,收养弃婴→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方相助,悲剧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2】小说第①自然段以深秋的凌晨开头,深意是( )
A.秋天凌晨天气转凉,街上行人稀少,渲染了悲凉、孤独的气氛。
B.交代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C.开门见山点出王婆婆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D.写出了王婆婆内心的煎熬与挣扎
【3】下列对文中画“ ”的句子赏析错误的是( )
A.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和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B.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她对钱的珍视。
C.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D.王婆婆把这些钱看得很重,她在犹豫要不要救治孩子。
【4】王婆婆的儿子和儿媳向她认错,还把她接回家,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的原因是( )
A.儿子儿媳意识到之前不应该那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不安
B.儿子儿媳希望得到王婆婆手上收到的捐赠的10万元,用来买房。
C.儿子儿媳痛改前非,打算今后好好孝敬老人。
D.儿子儿媳希望用这10万元钱去帮助更多处在困难中的人们。
【5】小说第②③自然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⑬自然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第②③自然段中,写王婆婆救助弃婴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王婆婆善良的品质和弃婴的可怜,第⑬自然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B.第②③自然段写王婆婆救助弃婴的过程,表了王婆婆和弃婴孤苦无依,第⑬自然段学校修建的过程不能体现出王婆婆的孤苦无依。
C.第②③自然段写王婆婆救助弃婴的过程,表现了王婆婆内心的悲凉,第⑬自然段学校修建的过程不能体现出王婆婆内心的悲凉。
D.第②③自然段写王婆婆救助弃婴的过程,表现王婆婆和弃婴关系亲密,第⑬自然段学校修建的过程不能体现出王婆婆内心的悲凉。
【6】小说第⑫自然段中写道:“王婆婆没有说话,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讲到王婆婆还在拾荒,拾捡垃圾以及人们不经意丢弃的东西,那王婆婆捡起来的是什么?小说中儿子儿媳,弃婴的父母分别丢弃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碧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翠色欲流: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3】画波浪线的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
【4】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出这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5】用波浪线画出表示作者联想的句子,并说说这个联想是由哪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至少找出一处)
15、母亲心疼地抱着小张,流着眼泪说:“不要再练了,我会一辈子陪着你。”(改为转述句)
_____
16、句式转换。
1. 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有事不在家,你放学后到阿姨家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一把抓去了我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竹节人。
(1)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之前,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外书可以读,但要有选择地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训练营。读句子,写一写。
(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将________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________及________、由________及__________的动态过程。
(2)“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我来仿写:
18、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
反问句: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壮士的英勇壮举令我们激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英雄的报告,使我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请以“我的爱好”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说明喜欢的原因,注意详略得当。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