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甘南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

    (1)好极了!这琴声好似巍峨的泰山出现在我的面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将琴弄坏,把弦挑断,终身不再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比一比,再组词

    卖(  ) 摊(  ) 怒(  ) 扭(  ) 泰(  ) 

    买(  )  滩(  ) 努(  ) 纽(  ) 秦(  )

     

  • 3、看拼音,写汉字

    xuān gào   zhì zào   jù lí   bào zhà   jiǎn yuè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 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下面是 都种着 的西瓜。

    2、《春夜喜雨》作者是 ,诗中没写一个字,却直接点出作者因春雨来的及时而感到喜悦的诗句:

    3、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在《一面》中,作者说:鲁迅先生是 !”而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这样纪念鲁迅:他活着为了   群众把他 。”

  • 5、根据情景补充句子。

    1看到大量的土地被征用,你会这样的宣传口号:但存方寸地,  

    2大自然是清新而有情致的,就如刘方平笔下的今夜偏知春气暖,  

    3中国有句俗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可以为《庄子》中的   作注释。

    4雍季说:先把湖里的水排干,当然捉得到鱼,但是以后这里就无鱼可捉了。这就是成语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欲把西湖比西子,妆浓淡抹总相宜。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水光潋滟_________ A.形容水满。 B.形容水波流动

    (2)雨亦_________ A.奇怪。 B.奇妙。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个“跳”字,一个“______”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______。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______”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这两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其中诗句中的“湖”是杭州西湖。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晴方好”想开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能想到其他诗人描写西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课外阅读。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首诗的体裁是(   )

    A. 七言绝句 B. 七言律诗

    2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提纲,写出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磅礴气势。其中,“________”一词着重描写当时的气势。

    3“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指历史人物________

    4“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这是上面诗句“______________”描写的意思。

    5最后两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等闲识得东风面,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春日》的作者是宋代的______。这首诗中蕴含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到朱熹,我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荆赞

    ①我爱游西山,尤其爱在类热的夏天游西山。当你刚走进山区,便有一股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香气来自哪里?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它来自一种并不引人注目的灌木——荆。它们一丛丛、一簇簇到处都是。荆的枝条挺拔,枝叶茂密;它的叶柄长,叶面呈掌状分裂。荆有一股略带辛辣的浓烈香气,闻了使人陶醉,每次游山归来,荆的余香总是缭绕不散。

    ②荆,不但给人以香,还给人以甜。炎夏,正是荆花盛开的季节。满山荆花满山香,招得蜂来蝶往。这是放蜂的好季节,蜜蜂所采的荆花蜜洁白如乳,香甜可口。荆花蜜的采制当然有蜂的(甲) ,可也不能忘记荆花的(乙) 啊!

    ③荆,可以说它浑身是宝。它的枝条细长而柔韧,可以用来编篓。它的籽可以入药,主治风寒感冒、胃气不和等症。就是它的叶子,也是制造蚊香的一种主要原料呢!

    ④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见缝插针,悬崖陡坡,山巅谷底,都有它的立足之地。它不怕晒,不畏寒,不惧贫瘠和干旱。它生机勃勃,代代繁衍,在数量上,它也占了山区灌木中的大半。

    ⑤荆,是很有一点精神的。它不用人播种,不用人浇水,不用人施肥,不用人剪枝,却给人以香甜,以枝叶,以自己的一切。荆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礼赞吗?

    1第②自然段有两个空,请选择恰当的词语。

    A.功劳   B.劳累   C.功能   D.辛苦

    2第①自然段中具体描写刑的外形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②③④自然段分别写了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文章以反问句结尾,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歌颂了荆的什么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联读选段(一)(二)和【阅读链接】,小瓯对鲁迅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想在“走近鲁迅”交流会上,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请你和小瓯一起完成以下题目,做好准备吧!

    选文(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周晔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上车子,一个(       )着,一个半(       )着,爸爸拿镊子(       )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       )上药,(       )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阅读链接】鲁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名?

    鲁迅先生自从公开发表诗文以来,使用过140多个不同的笔名。这些笔名大多具有某些寓意或象征,每一个笔名的取定都是经过了他深思熟虑的,这是由于当时的环境所影响的。

    国民党统治时期,阶段斗争日趋激烈。为揭露形形色色的反动派,抨击官僚资产阶级,鲁迅先生冒着白色恐怖迫害的危险,用笔名发表了许许多多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鲁迅先生用心主编的《奔流》等刊物,就是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进行反文化“围剿”。

    选文(二)

    一面(节选)

    阿累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抽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初识鲁迅】

    【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选段(一)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选段(二)的内容完成以下图表。

    【3】阅读选段(一)(二),鲁迅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选段(一)中一系列的动作让人难忘,填入括号正确的是( )

    A.赶                                                                 

    B.扶                                                                 

    C.赶                                                                 

    D.扶                                                                 

    (2)选段(二)两次外貌描写都提到了鲁迅先生的“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B.凸显鲁迅先生不修边幅的外貌特点。

    C.突出工作的辛劳,反衬鲁迅先生的奉献精神。

    D.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

    【4】选段(一)画线中“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是因为:(     

    A.文中“我”的问题让伯父鲁迅先生非常不高兴。

    B.伯父鲁迅先生给车夫包扎伤口,感觉很累,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

    C.伯父想到还有更多像车夫一样的劳动人民,心情十分沉重。

    D.伯父鲁迅先生觉得文中的“我”一直在问问题,太啰嗦了。

    【5】选段(二)中,作者说鲁迅是朋友,父亲和师傅,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朋友”是因为鲁迅先生像朋友般亲切,一块钱书费,体谅作者难处,顾及尊严。

    B.鲁迅先生目光正直而慈祥,让作者感到了父亲的慈爱,以“父亲”称呼表达敬爱之情。

    C.作者说鲁迅是“师傅”,那是因为鲁迅先生手把手地教作者选书,让作者学会了买书。

    D.鲁迅先生正如“师傅”般对待青年一代,他的关心、教育、引导,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6】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有特点的题目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对于以上两篇文章的“题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的题目非常好,都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B.选段(一)原文的题目,一读就明白文章的主要人物,使读者一目了然。

    C.选段(二)的题目《一面》,暗示“我”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但他却对“我”产生深远影响。

    D.从题目能看出,两个作者与鲁迅先生关系不同,选段(一)是陌生人,选段(二)是亲人。

    (2)在“走近鲁迅”的交流会上,为使题目更具吸引力,小瓯想以鲁迅的名言作题目,来交流以上材料的感受,请你帮忙来选一选吧(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C.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D.时间就是生命。

    【7】今年正值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小瓯在了解鲁迅先生的故事后,感动于其精神品质,想动笔赞一赞鲁迅,以表敬意。请结合以上材料,一起来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议论文阅读

    读书使人优美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应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的谦虚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怕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时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侧耳倾听,是让人神采被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书读得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粉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地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象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的颈间。

    【1】通读全文,说说读书可以使人的哪些方面变得优美?请分别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上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品读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语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解。一般从文章的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写下阅读的心得和评语。请你选一个方面,给文章第5段写评语或心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关于食品安全领域谣言的调查”,完成题目。

    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这些谣言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甚至引起民众恐慌。为此,某班开展了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上周,赵硕同学看到她小姨又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说什么“拉面里添加了强碱性的蓬灰,用以增加面的弹性,具有致癌性”。她就对小姨说:“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钟,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面团的酸度,比食用碱的效果还好,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她还劝说小姨要辨明真假再转发,但小姨坚持说:“宁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几碗面嘛!赵硕发现,像小姨这样轻信谣言的大有人在。

    材料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近日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班上同学搜集了以下5个:①柿子和酸奶同吃致死;②打针西瓜致人中毒;③笔直黄瓜不正常;④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⑤猪肉、樱桃、大盘鸡等感染H7N9。

    【1】结合以上材料,选择正确的答案。

    (1)食品谣言传播中常常使用且容易引起民众恐慌的词语是( )

    A.“致癌”“有毒”“致死”             B.“致癌”“食品”“致死”

    C.“致命”“谣言”“致死”             D.“致命”“有毒”“朋友圈”

    (2)能体现“小姨”这样的人转发食品安全领域谣言信息时心理的俗语是( )

    A.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B.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D.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2】怎样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人们吃得放心?请你向民众提出两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仔细阅读短文,思考完成练习

    两棵松树

    一棵高大的松树屹立在山巅,翠绿的枝叶泼下一地浓阴。还没有走近它,就见到地面上攀爬着无数条根须,一半裸在地表,一半埋入地下,象是一堆乱麻,踩上去磕磕碰碰。有些根须象树藤一样缠在石头上,横生虬结,五麻六道。显然,这些根须是从那棵松树的根部延伸出来的。走近它时,又见到它那粗壮的树根从地表隆起,如钢浇铁铸,象老鹰的利爪(zhǎo  zhuǎ)紧紧地pān fù    )着沙石。在山顶的小块平地中,这是唯一的松树,铁爪稳稳当当地站立着,树干挺拔,苍劲,一块块粗糙的树皮如古铜色的鳞甲,向四周伸展的枝叶如张扬的手臂。如一位wéi  àn    )的将军

    我们翻过山巅,穿过一线天的狭窄山道,拾级而上。突然,从右边的石台上窜出一只松鼠,眨眼之间就钻入了左边的一棵松树中——我的视线被这只可爱的松鼠吸引,也被牵到了那棵松树上。蓦然(mò mó)一瞥,我不由得脱口惊叹: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呀!它横生在峭壁上,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树身,深深的凹痕上有灰白的树渍(zì zé)。那是巨石压出的伤痕。树干在这里被压弯了,但是却并没有被压倒,而是扭转身子,绕过一处石角向上生长,茂盛而翠绿的枝叶顽强地伸展在空中。yáo yáo yù zhuì      )的巨石重达千钧,却被一棵轻巧柔弱的松树承载(zǎi zài)着!

    是惊讶,是感动,还是zhèn hàn    ),真是无以言表。

    我觉得人活一生,成败得失都要淡然处之。成功不足喜,失败也不足悲,正如那棵承载巨大压力的松树,于逆境中奋力成长,以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挑战巨石。

    刚才那位将军不再显得高大,因为——只要这块被压制的松树突然松动,撤开树身,那块巨石就会危如累卵,滚落而下,站在山巅的那位将军也会随之跌入万丈深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无以言表:

    危如累卵:

    4.作者看到第一棵松树时,对这棵松树的评价是怎样的?

    5.用     画出作者描写第二棵松树的句子。

    6.作者在看到第二棵松树时,为什么说成功不足喜,失败不足悲

    7.文中的两棵松树分别象征了哪两类人?

    8.读了这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棵松树,说说理由。

    9.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你遇到坎坷和挫折时,你会怎样做?

     

  •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曹雪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表示,“设计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城市中的人。如果想为一座城市创造文明,我想文艺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冰墩墩从诞生起就肩负着使命。“任何一届奥运会都不仅是一个体育盛事,也是一个文化盛事。在创作的过程中,文化元素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创意的头脑。”曹雪告诉南都记者,冰墩墩不仅是一个吉祥物。更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国际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材料二】2022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其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的特点。

    【1】阅读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冰墩墩”设计理念的一项是(       

    A.冰墩墩仅仅是一个体育盛事的吉祥物。

    B.它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国际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C.在创作中融进了文化的元素,服务于城市中的人。

    D.通过其可爱形象,传播中华文化。

    【2】阅读材料一,下列关于曹雪的观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艺术创作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城市中的人。

    B.艺术设计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C.文艺是创造一个城市文明的首要标准和目的。

    D.艺术设计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3】阅读材料二,“冰墩墩”是以_____________为原型进行设计的,外壳为_____________,体现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您是国王,您答应的事情怎么可以反悔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斯说:我想要一管笛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斯就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着他的猪。(用带点词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斯是一个聪明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我要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筑青藏铁路困难很多。我国成功修筑了青藏铁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狐狸很狡猾。狐狸逃不过猎人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例如:没有太阳,怎么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2)在勇敢的考察队员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 18、改为直接引述句。

    1.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改为直接引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改换句式

    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①“把”字句:________

    ②“被”字句:________

  • 20、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字句:_______________

    字句: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30分)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请选择你身边能体现真情的一件事,来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