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日照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语境填写句子。

    1.大自然的景色实在美丽,美在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美在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

    2.古人说知音难觅,记载下来的钟子期死,____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以为______________,就是最好的说明。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

  • 2、根据拼音,填上合适的词语。

    路边的野花虽显dān bó__________,但那淡蓝色的huā lěi___________,依然透出一份dàn yǎ___________。不知何时pí juàn__________早已退去,xǐ yuè_________已悄然涌起。一路艰辛,无须bào yuàn__________,无须jǔ sàng_________,只要眼前还有一份春的mèng xiǎng__________

  • 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并把第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弈秋,国之善者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与之,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看拼音,写词语。

    làn yònɡ(   )   ēn cì(   )  ɡònɡ xiàn(   )

    mí lù(   )    jùn mǎ(   )  xiónɡ yīnɡ(   )

  • 5、读句子,写词语。

    在实验jī dì___________,我们mù dǔ__________了那些蓝色bāo guǒ__________里的垃圾变成可再利用资源的过程。地球是hé ǎi__________的母亲,她wú sī_________地向人类kāng kǎi__________地提供kuàng chǎn__________资源,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地kāi cǎi__________,会造成资源的枯竭。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它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A.攀(五岭) B.越______ C.渡______ D.夺______ E.翻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B.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C.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下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古诗词,再做题。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

    2这首词描写的是(   )

    A.元旦节 B.除夕夜 C.元宵节

    3这首词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押的是“ou”韵。

    B.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今年元夜的情景,下阕写的是去年元夜的情景,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C.从“花市灯如昼”可以看出词中描写的节日有观灯的习俗。

  • 8、通过下面阅读和练习体会写好这篇习作的方法。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我愿孤身飞遍天涯海角   我要飞得和天一样高

    歌唱或者流泪   告诉顽皮的雨点

    为真理也为这片朴实的土地   轻轻地不要打湿树上温暖的巢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我愿和云儿流浪   不会在乎自己有多么小

    采撷四季的每一片美丽   因为我有自己的骄傲

    托付给微风   那就是在我有生的日子里

    捎给我曾栖息过的柳枝   每一分每一秒

    曾亲吻过的湖面   始终飞翔在天空的怀抱

    1如果把上面的诗歌改编成一篇文章,文中的“我”变成了小鸟后都做了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和白云去流浪,你会看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变成了一只小鸟,你觉得回到家时爸爸妈妈还认识你吗?你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跟爸爸妈妈交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飞得和天一样高,你会是什么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读小面的文章。

    系在风琴线上的童年

    (1)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

    (2)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如女孩子般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我们偷偷找来竹篾(miè),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我们把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gū lu)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他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然后用大团大团的做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3)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yǐ lǐ)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4)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伙伴们有的忙着给风筝纸涂上闪金光的东西,有的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风筝尾巴上,还有的……在众人羡慕的眼神和惊叹声里,风筝飘飘洒洒上了天,也把一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而那晚,我的风筝就像和我赌气似的,任我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尽管万般懊恼沮丧,但也绝没有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而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我的风筝又重新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5)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6)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本文围绕“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两件事。

    【2】短文第(2)段详细介绍了我们制作风筝的过程,请您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列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______→糊纸涂色→______

    【3】第(4)自然段,作者用很多方法写出“我们”放飞风筝时的情景,请找一处进行批注。

    所找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5)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

    C.作者虽然对童年放风筝充满美好的回忆,但是对于放风筝失败还是感到无比惋惜的。

    【5】文中第(3)、(4)自然段,随着风筝的变化作者心情也在不断变化,请找出来完成填空。

    ______                    ______                    ______

    【6】短文的最后一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练习。

    母亲·儿子

    满仓娘眼睛看不见,满仓当兵时,她正患病在床。临走前满仓娘将他唤到床前摸了又摸,然后满仓一步三回头地当兵去了。

    满仓出事那晚,风很大,地上有水洼的地方结着薄薄的冰。满仓在抢修线路时,水泥柱突然倒塌,压在了他身上。据后来查看,那根柱子被汽车撞过。在抬往医院的路上,满仓示意班长凑过头来,用尽全身力气说道:“不要让我娘晓得,不然她会受不了的。”说罢头一歪,去了。

    满仓去世后不久,连队里掀起了学习满仓字体的热潮。满仓档案上填的是初中毕业。其实初中他就上过一年。战士们比练庞中华的字帖还要投入地练着满仓的字。满仓家里有哪些人,有几亩地,有几头猪,战士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一封封信飞向那个小山旮旯里,信首都称“娘”。满仓娘收到每一封信都欢天喜地的,请人念完后还要摸一摸,好像那就是满仓的脸。念信的人一念完,紧咬嘴唇,眼睛一红,赶紧往外跑,不能在屋里哭。全村人都知道满仓其实已经回来了。就在村口的东山坡上,满仓是被他们指导员装在一个小匣子里带回来的,这些只瞒住了一个人-满仓娘。

    过年前,满仓说要回来看娘。过年的气氛很浓了,空气散发着鞭炮的火药香味儿,满仓又来信说,有任务,回不来了。同时寄回了一张照片,还有些药品、营养品。其实那照片,只是个和满仓穿一样衣服的兵。满仓娘把照片贴在胸口,直唤满儿。

    又是一年,梧桐树叶落完了,满仓还是没有回来。满仓娘收到好多好多的信、药物、营养品,还有76张照片。满仓生前的连队那时正有76个兵。

    满仓已超期服役了。初冬的一天,满仓娘突然病情加重,昏迷不醒。黄昏时,她醒过来了,把满仓的姐姐唤到床前吩咐:“我见不到满儿了,我死了,千万不要让他晓得,他会伤心的,影响他干大事业……”说完,满仓娘干枯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一叠厚厚的、盖着红色三角邮戳的信,忽然停住不动了。

    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

    1文中画“______”的句子描写了满仓出事那天晚上的__________(选填: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说明了当时的天气非常恶劣,为下文满仓的出事做了铺垫。

    2文中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语言是母亲、儿子死前各自说的话,用“______”分别画出母亲和儿子说的话,这两句话表现了母子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仓去世后,连队战士为何学习满仓的字?这一情节连同第三自然段的其他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 描写和 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念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心情。

    5“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这句话中“哭开了”形象地表现出战士们 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 11、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cén cénɡ)而泪潸潸(shān sù )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时,便从(   )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   )时,他又从(   )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   )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划去文中带点字不正确的拼音。

    【2】照样子,写词语。

    光涔涔:(   )(   )

    茫茫然:(   )(   )

    轻轻松松:(   )(   )

    【3】根据下列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动作敏捷,非常快! ( )

    (2)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   ( )

    【4】根据课文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5】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句子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夸张

    【6】时间本来是无形的,但是作者把它通过有形的事物把它展示给了我们,你能仿照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在来描写时间吗?

     

     

     

    【7】这段话选自   的散文《 》。

    【8】用横线画出语段中第一自然段的比喻句,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 12、课外阅读。

    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当你走进森林,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森林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自然就会感到舒心、惬意。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千克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

    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猛增,人们感到城市里的噪音越来越大。森林具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有一技之长,它们都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以放出五十千克植物杀菌素,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多则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空旷地方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

    1短文主要围绕___________这句话写了森林的作用。

    2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具体说明了森林替人类________________的贡献。

    3请你用波浪线画出写森林是净化城市的功臣的句子。

    4根据短文给森林补充美称。

    (1)天然的______器   (2)生物的______

    (3)______的卫生员  (4)______的消声仪

    (5)二氧化碳的________

    5请你设计一条保护森林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题。

    阅读大地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并且把他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而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名山大川。

    此后三十多年,他行程九万里,历尽各种自然界的艰难和人为的险阻,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露宿荒野,栖身洞穴,也从不间断。徐霞客的时代,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没有飞机,交通十分不便。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社会治安差,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难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有一次,他到湖南的麻叶洞考察,想请当地人为他做向导。当地人立即面露惊惶之色,又摇头又摆手,连声说“可不敢去,可不敢去!洞里有神龙,会吃人的!”徐霞客想,哪里会有吃人的神龙?我更得进洞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他携带一名仆从,手举火炬,摸进洞去。洞中有一段路十分狭窄,只有一尺多高,一尺多宽,还坑洼难行。徐霞客把火炬举到前面,自己像蛇一样向前爬行,肩背腹部几乎都贴在洞壁上。钻过窄路,内洞一下子高阔起来,山石形状变幻万端,石头的纹理美不胜收。当他们安全出来的时候,洞外围了好几十人,因为好久等不到他俩出来,都以为他们被怪物吃掉了!

    徐霞客一生不畏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因此他的游记涉及范围极广。他以科学求真的精神进行实地勘探,现代地理学家证明他游记中的描述非常准确。加上他的游记文笔生动,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极具文学艺术性,因而被后世称为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阅读大地,描述自然,徐霞客成为了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同时也是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1】根据原文填空。

    徐霞客是我国旅游写作的_______,也是开创田野考察的____________。他写成了《__________________》这本千古奇书。

    【2】文章共有______个自然段,第______和第______自然段是对徐霞客及其成就的概括介绍,第______自然段写徐霞客立志走遍天下,第______到第______自然段主要写了考察工作的艰险。

    【3】用“______”画出第四自然段中描写洞内环境的句子。

    【4】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中运用攀险峰涉危涧,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字词语写出了徐霞客考察工作的艰苦。

    【5】第三、四自然段表现了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神品质。

    【6】结合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分条概括徐霞客的游记被称为“山水文学不朽的杰作”的原因。(每条不超过7个字)

    1.

     

     

     

     

     

     

     

    2.

     

     

     

     

     

     

     

    3.

     

     

     

     

     

     

     

    【7】第四自然段没有对徐霞客进行哪方面的描写?

    A.语言

    B.动作

    C.心理

    【8】以下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阅读大地”,在本文中是“考察名山大川”的意思。

    B.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的。

    C.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D.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 14、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三峡之秋

    ①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了一层青色的雾。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光,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⑦这一天,正是中秋。

    【1】作者是按 顺序来描写三峡在 (季节)的景色变化的。请你在文中圈出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2】阅读③~⑤自然段,说说文中的加点字分别指代什么。

    “它”指:________ “这”指:__________

    “它们”指:______

    【3】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的原因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4】描写三峡的夜时,作者先写_________等景物,再重点写____,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三峡夜晚的朦胧。

    【5】“这一天,正是中秋。”这句话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我联想到李白在《____》中描写三峡的两句诗:_______,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1)把下面句子变成陈述句,并比较一下表达情感的强弱。

    对这位年轻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啊!

     

    2用关联词语把下面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她理解我。

    她自己就有一段类似的经历。

     

     

  • 16、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更生动。

    例句:秋天到了,大豆成熟了。

    秋天到了,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

    下课了,同学们玩起了陀螺,许多陀螺在地面上飞转。

     

     

     

  • 17、那位黑大哥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改为双重否定句)

     

  •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仿写句子)

    如果,你是___________,我乐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比喻句补充完整)

    (3)报告厅内很安静。(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祖国像天空,我们就像天空里的小鸟;祖国像_____________,我们就像_________________。(续写句子)

  • 19、变换句式,意思不变。

    1.有谁见过这样劳苦、这样简朴的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厚墩墩的云彩遮盖住了太阳。(改为字句和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点儿跳跃。(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父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30分)

    要求:自拟题目,可以写人、事、物、景,语言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不写错别字,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