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答题。
原文,我会填。
“五谷丰登”中“五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菽、稷。“五彩”指:__________、__________、赤、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字组词。
削(_____) 挟(_____) 挽(_____) 蜿(_____)
峭(_____) 陕(_____) 勉(_____) 豌(_____)
3、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矗立_______ 湛蓝_______ 蟠龙_______ 金銮殿_______
檀香_______ 鳌头_______ 鎏金_______ 矫健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1)羊群会儿上了小丘,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______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______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段话作者将______和______融合起来写,充分表达作者____________。
(2)本学期,我们跟随杜牧在《江南春》中饱览江南“______,______”的春天美景;跟着刘禹锡在《浪淘沙》中领略黄河那“______,______”的磅礴气势:我们还在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欣赏到了“______,______”的山村风光。
(3)“祖宗疆土,______,______”这是抗金名将李纲坚守祖国每寸土地的爱国誓言:“______,______”,这是红军战士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4)本学期“快乐读书吧”中,我们在阅读中感受了“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孩子,请你选择一名孩子,为他制作一张人物名片吧。
人物姓名:______ 人物出处:《______》
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江南春》,回答问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 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请选择:( )
A. 动静结合 B. 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 C. 点面结合
【3】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烈火焚烧若等闲( )
A. fén B. lín
【2】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粉骨碎身浑不怕( )
A. 全身 B. 全
【3】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要留清白在人间( )
A. 高尚的节操 B. 青色和白色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古诗内容及你的积累填空。
(1)“粉骨碎身浑不怕”这一句借石灰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精神。
(2)“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追求,由此我想到了王冕《墨梅》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从石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了诗人不怕“________”,不怕“________”的意志和节操。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________________。
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在横线上把古诗补充完成
【2】解释下列词语。
发:________ 朝:________ 辞:________ 还:________
【3】说明船行速度极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黄山绝壁松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还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却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在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像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像 ,像 ……在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黄山绝壁松》)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黄山绝壁松的生存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不可思议”一词可以体会到黄山绝壁松有无法想象的毅力、耐力。
B.从“奇迹”一词可以体会到黄山绝壁松经历了无数风吹雨打,做到极难做到的事情。
C.从“非凡”一词可以体会到黄山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不寻常的性格与精神。
D.从“敬意”一词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黄山绝壁松品质无比敬佩之心。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自然段作者引用本地人的话,目的是展现黄山绝壁松的乐观主义形象。
B.第⑥自然段写景时融入感受,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作者对黄山绝壁松的赞美。
C.第⑦自然段作者把黄山绝壁松当人来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令人敬畏的图画。
D.第⑨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文章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4】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补充文中的句子。
第⑥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自然段:像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子的特点,体会这样写好处。
(1)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1-2个词语概括黄山绝壁松的性格与精神。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性格与精神对你学习或生活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材料一: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1967年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各种挣扎但却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反复之后,进入实验的第二阶段,蜂音器一响,在给以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那么,狗会逃出门躲避电击吗?答案却出人意料……
材料二:
浩浩前段时间报了篮球课。课程考核是定点投篮,他的命中率仅为15%,而及格标准是60%。他只能含泪练习,可是屡战屡败,最后完全打不起精神了。慢慢地,他开始逃离、躲避,并且不安、焦虑,最后是无能为力的绝望。
人总在某项事情上失败,就会一直感到挫败,很可能放弃付出努力,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失望,进而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个人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深沼,也就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材料三:
小时候体育成绩不理想,我确定自己是不适合运动的人。一次学校举行长跑比赛,我没报名,体育老师知道了,说:“没人天生适合做什么,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老师还告诉我,人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开始用心练习长跑。每天天一亮就开始练习;放学后,继续在学校训练。一开始,我的速度很慢,但我总是告诉自己“一定行”。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我的成绩慢慢提高了!最终长跑比赛,我拿了第三名。
人的很多恐惧和心理障碍,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你积极地去寻找方法,就会发现这一切挫折其实都不是问题。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阻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草。
【1】材料一中的实验结果怎样?联系材料二,正确的一项是( )
A.
B.
【2】什么是“习得性无助”?请用“ ”画出一句话。
【3】材料三中的“篱笆”指的是( )
A.把心事藏起来 B.对外界的戒备 C.恐惧和心理障碍 D.对外界的排斥
【4】如果想帮助浩浩,你会关注哪个材料?请根据材料,给他提建议。
我会关注材料(________)。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过自读全文,我知道课文写了: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 的喜爱之情。
我还知道课文先写了 ,然后写了 ,最后写 。
12、阅读文章。
一面(节选)
①走进内山书店①,我的眼光聚焦在一本中文的《毁灭》。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②“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③“是的。”我低低地说。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我手里的《毁灭》②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③。“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④ 我一进门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⑤我一翻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 我买不起 我的钱不够 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 我不知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听见他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⑥“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隶体“一”字似的胡须;竹枝似的手指,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⑦“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⑧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的就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⑨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被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⑩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⑪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⑫这事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这四年,我历尽了艰苦,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注释:①内山书店: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处所。②《毁灭》:作者法捷耶夫,由鲁迅翻译并自费印刷出版,是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③《铁流》:作者绥拉菲莫维奇,曹靖华翻译,反映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
【1】给第⑤自然段中缺少标点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2】用简练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他”指的是 ;用直线画出写“他”外貌的句子,读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 ”(用一个字回答),在“我”看来这是因为 。
【4】第④段开头描写了作者的心理活动,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补充在文中横线上。
【5】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读读上下文,哪句话能帮助你理解?请用波浪线画出来。结合文后的注释资料,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文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情节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毁灭》是鲁迅翻译的作品,我还知道鲁迅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认识了鲁迅笔下_______________的少年闰土。
13、课文链接,完成练习。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1)文中哪一句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横线画出来。
(2)仿照上面的句子,试着写一句。
①你好,芬芳的落花!
。
②你好,路旁的石头!
1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烛心
①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②“笃、笃、笃”,小莉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③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④“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这样的邻居真让人无语……这不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明天说不定还来借什么。不,不行!”小莉的脑子急速地转着。
⑤“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⑥“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红红的蜡烛。
⑦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莉一下子愣住了。她无力地蹲下来,扶住孩子的肩膀,脸却扭向一边,不敢与孩子对视……
【1】这篇小小说只有二百余字,情节富于变化,语言凝练但意味深长。小说开篇只用六个字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_____;小说很巧妙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站在“台前”的_____,一个是藏在“幕后”的_____。
【2】第④自然段主要对小莉的_____进行了描写,第⑦自然段主要对小莉的_____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
【3】小说在后面才点明小男孩的来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
【4】你觉得作者为什么用“烛心”做题目呢?写出你的理解。
_____。
【5】你喜欢这篇小说中的小莉吗?为什么?写出你的理由。
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汉斯接过笛子,说:“亲爱的父亲,请去铁匠铺给大公鸡钉上掌子,我要骑着它出门,不再回来啦。”(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国王,你答应的事不能反悔。(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斯出发了。(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汉斯就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着他的猪。(用带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大兴安岭的林海开满花。(扩句,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训练营。
(1)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印第安人喜爱雨后清风的气息,喜爱它拂过水面的声音,喜爱风中飘来的松脂的幽香。(用“喜爱”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将句子变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有趣的。(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
(3)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有很多,请把下列句子中的“说”换一个说法。
小明一家去桂林游玩,看见美丽的桂林山水,情不自禁地说“真美呀!”
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毕业在即,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我们既与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与同学有过不愉快的摩擦;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伤;既有过兴奋、感动,也有过沮丧、惆怅……请选择小学生活中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的片断,自拟题目,写一篇450字以上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