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雄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我会比一比,再组词。

    ( )( )( )( )( )

    ( )( )( )( )( )

  • 2、我会查字典。

    “漫”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漫”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④莫,不要。诗中“漫卷”的“漫”应选   ,“漫山遍野”的“漫”应选   

  • 3、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不热不大。_____________,割谷喂老牛。

    (2)大自然是多么美丽神奇,在刘禹锡笔下,波涛滚滚的黄河裹挟黄沙、蜿蜒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浪淘沙(其一)》);在杜牧笔下,美丽如画的江南春意盎然、花红柳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江南春》)。

  • 4、读诗《江南春》,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①山郭:__________

    ②南朝:__________

    ③楼台:__________

  • 5、按《古诗三首》内容填空。

    (1)唐宋八大家:唐代______________和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2)《浪淘沙》作者是代诗人__,这首诗写作者真实看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写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_________。词中的“见”读______,意思与“_____”相同。

    【2】在横线上将内容补充完整。

    【3】画“﹏﹏﹏”的句子,是作者由_______联想到即将到来的_________景象。

    【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 7、

    于史良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________”。

    2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照应了开头的“________”一词,表达了作者______ 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说说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1】将诗歌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4】“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6】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7】“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爱的礼物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我会把这爱的礼物当作宝贝永久珍藏!

    【1】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下列解释的意思。

    ①幼稚笨拙;幼稚质朴。(_________    ②灰心;失望。(_________

    【2】本文记叙顺序是(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3】根据短文,给表示小女孩心理变化的词语排序,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高兴(_______ 兴奋(_______ 沮丧(_______) 得意(_______) 失望(_______

    【4】“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一谈你对“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先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头脑中有个初步印象;再通过对课文各部分内容的进一步研读,边读边想象,明确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些什么?请写下来。

     

     

    (2)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的; 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毛泽东的亲情观

    毛泽东曾把处理亲情问题概括为三原则,即: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同志的这些原则为共产党人的亲情观作了最好的诠释,给世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毛泽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处理亲情方面为世人做出了表率。其他不说,单说对待其爱子毛岸英的严教,就令人感慨万千。1946年初,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离别18年的父子团聚,当然是很高兴的。可是毛泽东同志并没有把岸英留在身边。他对岸英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还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可是你还没有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你应该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那里可以学到在外国学不到的许多有益的东西。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泽东为了送毛岸英上前线,生怕彭老总不同意,备下家宴,为子求情报名。当听到爱子牺牲的消息时,毛泽东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亲情是血浓于水的情,是最伟大的情感。人人都有亲情,人人都渴望亲情,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6位亲人,他更需要亲情,他更爱自己的亲人,但是他更爱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这是最伟大的亲情观。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尚,比这更动人的吗?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率先垂范:_______________

    感慨万千:______________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解释—( )       榜样—( )       抛弃—( )       知道—( )

    【3】从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用“_____”画出来,并改成陈述句写在下面。

    【4】毛泽东处理亲情问题的三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

    【5】短文写了毛泽东对爱子毛岸英严教的哪两件事?请用最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请把你的感触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看不见的爱》一文,完成文后习题。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八九岁左右的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地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胶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我走上前去,对他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笑,谢谢,不用!她停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半晌,我才说:……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位啊!

    夜风轻轻袭来,蟋蟀在草丛中吟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啪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我想,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向回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两处(214小节)写了母亲的微笑,一处(5小节)笑了笑,同样是笑,但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两处微笑表达出母亲____________;一处笑了笑,表达出母亲_________

    3仔细阅读⑶~⑿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怔住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沉默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位盲孩子最终成功地用弹弓射碎了玻璃瓶,你知道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吗?请快速通读全文,着重阅读⑾、⒀、⒁、⒃、⒄自然段,写出三条。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请用三、四句话写下来,要求至少用上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外阅读。

    泥塑情缘

      今年62岁的赵运成曾是一名军人。与泥塑结缘,还源于他生的一场大病。当时因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2007年年底,他便尝试用做泥塑的方式来打发时

    间,同时也圆自己多年来的一个梦想,那就是用泥塑来还原老一辈的人物风采和生活场景。

      创作初期,因没有任何美术功底,赵运成就自学画画,然后再照着画作去制作泥塑。他说:“每次新学一样东西都不容易,比如我做的‘咕咕嗖’(泥哨),光研究它的叫声就花了一年时间。”

      和泥、捏制、阴干……每一道制作程序赵运成都格外用心。他说,和泥时,土的干湿要适中,黏性也要好,这样做成的泥塑才会细腻有质感。另外,成型的泥塑.要用塑料布套住放在室内慢慢风干,这样作品不容易裂缝。为了让泥塑更美观,有时他还要给作品刷上一层清漆。

      在赵运成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形形色色以农民为素材的系列作品,有扛着锄头下地的,有弓腰翻土除草的,有蹲下身体护苗的,有摘下草帽用毛巾擦汗的,还有回家抱孩子的……其中的一个作品让人记忆深刻,只见一名身体强壮的农民扛着锄头,昂首阔步目视前方,整件作品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1赵运成是如何与泥塑结缘的?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第二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泥、捏制、阴干……每一道制作程序赵运成都格外用心。这句话中的格外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文中的记者,看到那件农民扛锄头的泥塑作品,你会向赵运成老人提出什么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公元前430年。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葱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好似“人间天堂”。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替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④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破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B.作假设

    C.打比方

    D.举例子

    【2】这篇短文最合适的题目是(       

    A.“撤哈拉”的过去

    B.“撒哈拉”的未来

    C.“撒哈拉”的变化

    D.“撒哈拉”大沙漠

    【3】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要表达的观点是(       

    A.“撒哈拉”原先一片丰腴的沃土,如今已面目全非

    B.季风雨让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湖泊面积越来越大。

    C.撒哈拉的季风雨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

    D.因为季风雨的变化,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漢。

    【4】关于短文的信息,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撒哈拉”自古就是不毛之地。

    B.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

    C.“季风雨”的变化是导致“撒哈拉”变化的唯一原因。

    D.“撒哈拉”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5】从全文看,撒哈拉沙形成的过程是:

    青葱草原→____________→干旷草原→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答

    1)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地巨的任

    修改病句:  

    2)我战胜了他却战胜你

    根据意思加点:

    最后了大家:  

    我和了:  

    3)厚厚的松脂在太光里闪闪出金的光彩。

    句:

    4受到损伤时就急地跳

    改成比句:

    5)表演吸引着观众

    句:

     

  • 16、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依照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 17、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用带点词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1.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壮士的英勇壮举令我们激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英雄的报告,使我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

    扩句

    2.我日日盼新年。

    扩句

    3.他的父亲带来了几只很好看的鸟儿

    缩句

     

  • 20、将下面的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1)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这不是院中的丁香的香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打开记忆的窗户,我们会想起许多往事,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启发?从中选择一件,仔细想想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然后写下来,注意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题目自拟。字数在45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