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吉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写出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

    (3)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

  • 2、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从这句话看花是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的寄托。

  •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威风lĭn  lĭn________  xiàng_______   bān________ ________

  • 4、在括号内填写正确的读音。

    (1)我们不应该勉___别人做事。

    (2)伟大的中国会更加繁荣富___

    (3)山村的夜晚显得格外___静。

    (4)桑娜和丈夫___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 5、填一填,选一选。

    (1)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

    (2)每逢佳节,我们对故乡就会格外思念,因此,王建感慨道:“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这句诗写了______(A.中秋节  B.正月十五)时的情景。关于这个节日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做到节约,因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_______________

    (4)古人读书都非常专心,一字一句都会反复斟酌,所以我们常说(______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尽信书不如无书。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品读课文——《有的人》( 节选)。

    [甲]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乙]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下列对[甲]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第一个“有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第二个“有的人”指- -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

    D.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说明了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2】(1)读了[乙]选段的后两行,我想到了两句诗:___________

    (2)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________》。

    【3】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

    【4】“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__________的精神。

  • 7、古诗鉴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歌中的“咬”字,把竹拟人化,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

    B.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深山里的竹子。(石头缝)

    C.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的赞美。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鸣蝉,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烘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第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困惑。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翻越大雪山(节选)

    A.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包着被子,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人们头昏脑涨,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在中央纵队的行列中,一位名叫江良兰的战士突然倒下了。同志们赶紧上前扶起他,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大家含着热泪,在冰雪上刨了个坑,安放下战友的遗体,用雪埋起来。

    一位连指导员,左手拉着一个小战士,右手扶着一个患病的战士,三个人在风雪中顽强地前进。因为风雪太大,连饿带冻,那个有病的战士迈不开步子,渐渐地连站也站不住了。指导员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快到山顶的时候,一阵猛烈的风雪迎面扑来,那个有病的战士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雪地上。指导员和小战士赶紧把他扶起来,发现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他望着指导员和小战士说:“指导员,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了!”

    指导员连忙说:“不,不管怎样,我们也要一起翻过雪山。”

    那个战士两眼噙着热泪,摇摇头吃力地说:“你们快走吧……这里不能久待呀,要不然……”话未说完就昏迷过去了。

    指导员望着茫茫无际的白雪,心想: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背着他走,即使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也要挪过山去。指导员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衣,披在已经昏迷的战友身上。然后把他背起来,带着小战士,继续向上爬去……

    人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爬到了山顶。B.这时候天气突然转晴,强烈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白雪上,特别耀眼。战士们举目远眺,只见千里冰雪,银装素裹;再低头俯视,山下的队伍,像一条灰色长龙,在雪海里游动,蜿蜒而上。

    当天晚上,红一方面军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翻越了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支部队的战士欢呼着,跳跃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问题探究】阅读短文第1自然段,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从“头昏脑涨,呼吸困难”“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这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开联想】短文第6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展开想象,试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提示:从指导员背着昏迷的战友行走艰难,困难重重等方面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性感悟】读文中画“ ”的A、B两处句子,完成练习。

    (1)这两处句子都属于( )描写。

    A.语言          B.动作          C.心理          D.环境

    (2)比较这两句话,两者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体感知】这篇短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了红军翻越大雪山时的场面,其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属于“面”的描写;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属于“点”的描写。

    【5】【迁移运用】看下图,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图中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理解。

    永不贬值的财富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知道我们家穷,都10元、8元地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生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收拾行李。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传来:“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度日。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眼老婆子也没钱,这2元钱是我用地瓜皮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我共卖了十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是2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1元钱呀!望着这1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有的老婆子!要知道,这十斤地瓜皮,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过去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1元钱,我一直珍藏着。在我眼里,它不是普通的1元钱,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文章题目为“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____

    【2】文章围绕“帮我筹学费”这件事,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了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③段中,“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③段的画线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文中这笔“永不贬值的财富”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讨债

    ①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钱,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令全家焦虑万分。

    ②全家人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③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④陈家满目窘迫、凄凉: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那张摇摇欲坠的床上。男人缩了缩身子,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孩子后病倒了,缓一缓行吗?”

    ⑤妈深深地埋下了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法子,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⑥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⑦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摸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⑧日子一天天滑过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感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⑨一年后的一个今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mái mán】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大【改善   改变】。”

    ⑩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zhēng zhèng】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那一瞬间,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了一颗仁爱的种子。

    【1】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在下面画“√”。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嗫嚅: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经地义: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自然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这“疑问”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自然段中的“捏”换成“揣”,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短文中找出描写“我”心情的变化的词语:

    怨恨→_________→疑问→________→敬畏

    【6】你觉得短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句点评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 假如有一天 天塌了下来 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 而将活活地被压死 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都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再说(  )天真的塌下来,那(  )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  )人家怎么说,他(  )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1给短文第三自然段补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什么?请将它写出来作为短文的题目。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练习。

    商鞅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年轻时,为了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他来到了秦国。年轻的秦孝公是一位(昏庸无能   励精图治)的君王。为了振兴秦国,他颁布了“招贤令”。

    商鞅一到秦国,立即得到秦孝公的接见。秦孝公听商鞅谈论富国强兵之道,一连几天不知疲倦。秦孝公非常赞同他的变法主张,于是任命他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商鞅心想:要变法成功,就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在全国上下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风尚。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呢?他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秦国国都雍城的南门外有一个大市场,市场上店铺林立,十分繁华。这一天,9点多钟,商鞅命令两个差役把一根两丈来长、碗口粗细的圆木竖在市场最繁华的地段,赶集的群众不知搞的是什么名堂,都围上来观看。一位官员对围观的人群说:“大家听着,左庶长有令,把这根木头扛到城北门口者,赏金10两!”围观的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扛一根木头赏金10两,真是稀奇事;有的说天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肯定是耍人玩的;有的说不知道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这根木头。商鞅听了汇报后宣布赏金增到50两。市场上的人都惊呆了。

    正在这时,忽然从南边走来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大步跨到守候着木头的差役面前,说一声:“闪开了,我来扛!”他扛起木头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嘴里还嘟囔道:“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身后的人群(汇   会)成了一条长龙。北门的城楼上站着一位威严的官员,他就是新任的左庶长——商鞅。商鞅在城楼上已经多时了,想不到悬赏让人扛一根木头,也这么颇费周折,可见官府平日的言而无信,已经在百姓中产生了多么坏的影响。他越发觉得,今天的做法有意义极了。他见小伙子将木头扛来了,脸上不禁露出(欣然   不悦)之色,立即捧出一个木盒,大声宣布道:“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手捧着50两黄金,笑逐颜开地走开了。商鞅站在城楼上对大家说:“你们都看到了吧,本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如今,我受国君之命,实行新法,为的是让秦国富强起来。今后,凡按法令办事者,都有重奖;违抗法令者都会受罚。”说完,命人将制定的新法令公布了出来。

    商鞅立木取信这件事,传遍了全国。大家都说新左庶长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因此,对新法的执行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1】联系上下文,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词。

    【2】文中的“笑逐颜开”还可以换成哪些成语?请至少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这根木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商鞅为什么是个出色的改革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言必信,行必果”中,“言”是说话的意思,“信”是守信的意思。在这篇文章中,“言”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训练

    材料一: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一柄钢又,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材料二: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色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材料三:

    材料一、二都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它深刻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材料一是作者回忆中的画面请用小标题写出闰土当时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一,我们感受到少年闰土的___________________;读材料二,我们感受到中年闰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最后一句写出了“猹”的灵活。

    B.材料一、二对闰土的描写都只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

    C.材料一中划横线部分属于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海边瓜地的静谧。

    D.材料三是材料一、二的写作背景介绍。

    【4】请结合材料一、二,写一写你分别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尽量写出你的观点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在他们听来,我拉的小夜曲的声音最难听。(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感情。(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喜欢这只小家伙。(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以文学鉴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深化和提高文学鉴赏的研究形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   )自由战死沙场,(   )给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填关联词)

    (2)一个奴隶用斧子把锁着的铁门砍开。(改为被字句)

       

    (3)(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蚂蚁的触角(   )摆动得特别厉害。(填关联词)

    (4)老虎的吼声特别大。(改为夸张句)

     

     

  • 1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 他的父亲叫他闰土。(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们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轻声说:“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荒坡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我爱写作。

    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有高兴、有感动、有愧疚、有愤怒……选择自己体验最深的一种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

    要求:①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②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