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嘉峪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词解:

    轻飏(yá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chóng)霄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我会背。

    (1)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自嘲》

    (2)有所期诺,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期约,____________________。《袁世氏范》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于寒尽觉春生。 《新雷》

    (4)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爱人者,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孟子•离娄下》

  •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粉身(______)骨       大步(______)星       轻歌(______)舞   惟妙惟(______

    余音绕(______       字正腔(______       暴露无(______   ______)钉截铁

  • 4、照样子,写词语。

    1.红彤彤(ABB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熙熙攘攘(AABB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各式各样(ABAC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5、填空题。课文内容我知道。

    1.这一学期在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认识了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________,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________,写出流传千古的《己亥杂诗》的________

    2.我还学过唐代诗人林杰的“_____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

    3.“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宋代诗人的____________作品。

    4.“风一更,___________ ,聒碎乡心____________,故园____________。”这句话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

    江南春

    [唐]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啼”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这首诗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以某一个________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________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 7、阅读并答题。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突出了蜂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味本诗,说说你从中体会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古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别体。其中“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你知道的著名的词作品:《________________》。

    【2】在这首词里,作者借“惊鹊”“鸣蝉”“蛙声”,使农村静谧的夜景洋溢着一派生机;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下两小节都写出了明月当空、繁星满天的晴朗夜空的美妙景色。

    B.作者通过写茅店、社林、溪桥,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

    C.第一节的最后两句,作者主要是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加以描写的。

    D.“路转溪桥忽见”一句中的“见”同“现”。

    【4】请你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一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所描绘的夏夜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总是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②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因此,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③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miǎn tiǎn)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④七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头跃起,接过报纸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他还穿着睡衣,蜷缩在空调呼呼作响的卧室里。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就看他能不能珍惜晨光,早早起床!”

    ⑤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⑥我说:“你看看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⑦儿子大笑起来:“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⑧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niè rú)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骑了,报纸也弄湿了……” 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⑨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náng)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⑩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报到。”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摔伤了,身体刚刚康复,行动可能慢一点,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我关上门,一转身,看见儿子呆呆地站着,仿佛有了什么心事。

    注释:

    腼腆:因怕生或者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1】读短文,填空。

    (1)给文章起一个(准确或者能吸引人)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章表示时间推移的词句,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从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能体会到送报少年工作的繁重和劳累。

    B.从第⑦自然段对儿子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他自视过高,瞧不起送报少年。

    C.文中“我”的儿子能考上邮政大学,说明他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

    D.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我”的儿子,通过对比更加突出送报少年的性格特点。

    【2】下面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是怎样的人?

    (1)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摔伤了,身体刚刚康复,行动可能慢一点,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第③、⑧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词句, 这些词句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4】“儿子呆呆地站着,仿佛有了什么心事”, 如果你是文中“我”的儿子,请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你听到送报少年已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消息时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节选自叶圣陶《读书的态度》)

    材料二:

    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20分钟

    12分钟

    144分钟

    (摘自网络)

    材料三:

    国外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阅读时,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0.5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0.5秒钟。有专家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摘自报纸)

    【1】上面三则材料是六年级的小文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小文搜集信息的渠道有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阅读材料一,我们知道了叶圣陶提出的三种读书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进行判断,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读书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B.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

    C.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也是适应的、愉悦的。

  • 11、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1第一段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告诉人们想找到 _________是不可能的。

    2“这些设想”指的是 __________

    3画线句子是一个 ____句,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

  • 12、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诗(   )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 13、赋得永久的悔

    ①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②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兄弟三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叔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份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到了灾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

    ③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后来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样子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④有一次我回家,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⑤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素不待”,这句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⑥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1】作者“永久的悔”是指______

    【2】简要概括文章回忆了母亲生前的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

    【3】画“       ”的句子中,“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

    【4】请摘抄短文中反映母亲既希望孩子到远方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又牵挂孩子,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的矛盾心理的语句:__________

    这句话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_________

    【5】第五自然段对“我”的心理描写会让你的脑海中产生怎样的画面?

    ______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的“悔”包含的复杂感情的一项是(       

    A.离开家乡,离开母亲,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迎养母亲的愿望

    B.深切怀念母亲,觉得对不起母亲,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C.母亲的样子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D.母亲死后,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

  •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1结合前文画“____”句子在文中起到了___ _____作用。

    2画“  ”的诗句用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______ __,告诉我们___  ______的道理。

    3“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的是____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春天的故事”象征着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改为双重否定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仿照例句,写一写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

  • 17、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保护它。(不改变原意,换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把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这是闹着玩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老人说,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改为直接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字。请将句子中的“说”改一改。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事情让你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如感动、后悔、惭愧、高兴……在表达这些情感时我们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间接描述。请选择一件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写下来,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情感表达真实自然。语句通顺,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字数在4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