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探究。
《少年闰土》节选自______的小说______。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_________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________之情。文中,闰土给“我”讲了四件新鲜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字组词。
诣( ) 塾( ) 贴( ) 窍( )
指( ) 熟( ) 帖( ) 窃( )
3、看拼音,根据语境写字词。
“那达慕”是蒙古族最传统的民族节目。这一天人们都穿着căi hóng__________似的盛装,骑着骏马,甩着辫子,赶到会场。勇士们在碧草织成的lǜ tăn__________上摔跤。小姑娘们shāo wēi_________有些羞涩,却也大声地为勇士们喝彩。
4、给下列字各加一笔变成另一个字,然后组词。
李______________ 竞________________
舌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面题目中的题眼。
1.《可敬的老师》 ______________
2.《一件感人的事》 ______________
3.《发生在我家的喜事》 ______________
4.《妈妈笑了》 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A.清幽明静 B.和谐温馨 C.静谧悲凉 D.热闹祥和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的秋景,极具画面感。
B.“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悲泣声,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C.明月、清泉、竹、莲等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用横线画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十种景物。
2.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秋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
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是 。白朴
的《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情绪,“ , ”
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3.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
了烘托人。
D.从此曲题目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念之情。
8、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C.说:通“悦”,高兴
D.见:通“现”,出现
【2】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3】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事物: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 、_____ 。
【4】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寒露
随着气温越来越低,天气越来越凉,节气来到了寒露。
寒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气?到了这个节气物候有哪些变化呢?
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是10月9日,太阳黄经为195°时是寒露。此时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气温明显下降。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华南都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这时,许多人开始用“寒冷”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字面看,寒露的“寒”就是寒冷,“露”则表示了近地面层水汽凝结成露水的现象。这时的天气常常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季农作物的收获十分有利。
接下来,说寒露三候。什么叫三候。大家都知道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天左右。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或者说包括“三候”。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现象给三候各起了名字。寒露三候分别为“初候 鸿雁来宾;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三候 菊有黄华”。
这三候的意思是:从白露到寒露,大雁先后飞向南方过冬。早些到达的大雁已经是那里的主人了,后来的就是宾客。按照古人的说法,先到为主,后到为宾,晚到的大雁被当成“宾客”对待。
天气寒冷,麻雀都在自己的巢穴里准备过冬,房檐屋后、池塘草地上都看不见它们的身影。它们去哪了呢?古人心中充满疑惑,他们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的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麻雀很相似,误以为是麻雀变的,所以说“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时节,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傲然开放。唐代诗人黄巢在《菊花》中写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指梅兰竹菊)。
当然,这个时节的红叶也分外美丽,我们可以多多走出户外,去赏菊花、观红叶,尽情领略寒露时节的自然风光。
寒露期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个节日在农历的九月初九。《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因为这个日子有两个九,寓意长长久久,所以它被定为老人节。
按照传统习俗 重阳节这一天有很多事情可做 例如插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 登高望远 赏菊花等等 都是重阳这一天应景的活动。
最后,欣赏一首宋代晏几道关于寒露的蝶恋花词:“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1】阅读文章填空:要了解寒露三候的内容,应该阅读____段落,要知道________,可以直接阅读第十自然段。本文引用的诗词作者有_____、______,在蝶恋花这首词里的“金菊开时”、“雁字来时”对应着寒露三候里的___、_______。
【2】给第十自然段加标点。
【3】“昼暖夜凉”一词里包含两组反义词。照样子,再写两个含反义词的词。
_________ ___________
【4】根据“寒露气候变化、寒露三候、寒露风俗”这些提示,给本文列提纲。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5】在本文你了解到的知识有哪些?至少列举两个。
_______________
10、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用“ ”画出能表现“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的句子。
(2)这首曲子被命名为“月光曲”是因为 。
(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11、阅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节选自《月光曲》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文段中“省略号”省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皮鞋匠听着动人的旋律,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三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三幅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乐曲旋律的变化依次是( )(填序号)
①高昂激越 ②气势逐渐增强 ③舒缓柔和
【4】选段运用了( )和( )的表现手法,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这样写不仅表现了乐曲( ),还表现了贝多芬( )。
12、阅读。
生命的根朝天长
①对植物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庄稼、树木等植物的根一般由主根、须根等组成。这些名词也许太专业了一些,但是,即使我们对植物的知识懂得再少,有一点却是人所共知的,那就是,不管是主根还是须根,植物的根都是在土壤里向下生长的,为的是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营养和氧气。然而,就是有一种奇怪的植物,它却多出了一种根,而且多出的这种根是钻出地面朝天生长的。这种植物的名字叫海桑。
②海桑,又叫剪包树,生长在广东和福建沿海一带,它们生长茂盛,繁殖力极强,高可达5米。它们生长在海边滩涂的淤泥里,经常受到潮汐的侵袭,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最不能忍受的是,淤泥中缺氧。植物和人是一样的,需要呼吸,有充足的氧气才能生存。在没有氧气的环境里,海桑是怎么生存的?而且生存得那么旺盛、那么繁茂?
③答案很简单,因为海桑比别的植物多长了一种根——呼吸根。为了吸收到新鲜氧气,呼吸根拼命钻出淤泥朝天长,然后把吸收到的氧气传回到淤泥中的主根和须根,保证海桑的生存和生长。所以说,朝天长的呼吸根是海桑赖以生存和生长的源泉,没有朝天长的根,就没有海桑的生命。
④为了生存和生长,不论是植物还是人类,都会不遗余力的,即使再恶劣的环境,也能找到生存和生长的办法。而找到这种办法,我们需要像海桑一样,具有让根破土而出朝天长的勇气和智慧。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遗余力: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弄清“海桑在没有氧气的环境里怎么生存”这个问题,我会仔细阅读第______________自然段内容,其他内容可以_____________。
【3】海桑生长面对的最大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它克服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写海桑与困难斗争的事例,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1.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给这段话起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反映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话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刚”“一”“同时”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航空母舰的“家”》,完成小题。
航空母舰的“家”
我国首艘航空母舰(简称“航母”)——辽宁舰在大海上航行的雄姿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动万分,看着它在海上劈波斩浪,也有人担心起来:航母要是“累”了,能回“家”休息一下吗?航母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呢?
航母的“家”叫航母军港,它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大。军港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以上,水深超过25米,航道宽度在400米以上。军港的防波堤很长,如同母亲的手臂,航母在这巨大的军港里,如同一个婴儿,安静地停泊在母亲的臂弯里,尽管军港外台风怒号,波涛汹涌;军港内依旧平静,波澜未起。巨大的航母军港有着良好的抗风避浪性能,可以为航母提供风平浪静的驻泊条件,据说它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台风。
航母军港有许多智能化设备,比如航母军港内设有“防袭击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提前预知敌方的各种袭击,给港内航母躲避袭击赢得宝贵时间,减小伤亡与损失,再比如航母军港作为重要的后勤补给港,配备了智能化的“后勤补给计算机系统”。有了这个系统,航母军港就如有了一个“大管家”,能毫无差错地完成复杂的补给工作。
航母军港的功能也很完善。它是个能容纳各种军舰的“大肚汉”。航母在执行任务时,其他类型的各种军舰“跟随”其左右。航母军港不仅能接纳航母这位“大哥”前来休息,还能接纳其他各类军舰“小弟”前来停泊。航母军港也是个“吃不垮”的“大财主”。进港的航母,还有其他各类型的军舰可都是“大胃口”,燃料要喝饱,弹药要装足,谁“饿”了都发挥不出战斗力。航母军港以其充足的“粮草”,让各类军舰“吃饱喝足”。航母军港还是个“妙手回春”的“好医生”。航母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了“病情”,就要回“家”。治疗航母军港以其高超的“医术”保障航母随时处于健康状态。
航母军港,真是航空母舰温暖的“家”啊!
【1】题目中的“家”指的是( )
A.辽宁舰
B.航母军港
C.航空母舰
D.各类军舰
【2】文章在介绍说明对象时,多处出现如“大肚汉、大哥”这类词语,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
A.简洁明了
B.科学准确
C.形象生动
D.具体明确
【3】航母出现了“病情”,就要回“家”“治疗”,对这句话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航母因工作累了,要到军港休息休息。
B.航母上的工作人员病了,要到军港来治病。
C.航母上的工作人员累了,要到军港来休息休息。
D.航母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受到了损坏,要到军港来维修。
【4】短文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一个(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作比较
D.分类别
【5】你认为把“航母的‘家’叫航母军港,它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大。”这句话中的“最大”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了这篇短文,身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这个艺术珍品,人们都赞叹不已。(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果你们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根据这句话的特点仿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5分)
(1)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改为反问句)
(2)蚁穴可以毁坏河堤。)(改为“被”字句)
(3)雪山顶上,蓝蓝的湖水透明极了。(改为打比方的句子)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成转述语句)
(5)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把病句改正过来)
19、按要求写句子。
(1)老师对我们说:“雷锋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然后仿写一句话。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照样子,补充句子)
心爱的小狗走失了,我伤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的情境中任选一个,写出自己心情“好”与“不好”时的情感。
鲜花盛开 狂风暴雨
心情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情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平安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句话中她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