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 )出心( ) ( )海一( ) ( )( )凛凛
( )高一( ) 心( )意( ) 弄( )成( )
(1)她本想帮帮奶奶,可是没想到___________,事情变得更糟糕了。
(2)她___________的手工作品,获得了全校手工作品竞赛一等奖。
2、看拼音,写词语。
xuàn rǎn gōu lè cēn cī yáo yè gù yǐng zì lián
( ) ( ) ( ) ( ) ( )
3、阅读句子,完成练习。
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引用当地县志的记载作用是表明了风沙的______、环境的______,突出了老人改造山林的____之大。
4、经典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游园不值》)
(2)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谦《石灰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
(4)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歌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6)春无踪迹谁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清平乐》)
(7)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弈》)
5、读拼音,写字词。
xī( )牲 恐bù( ) 严jùn ( ) pái huái( )
fù( )盖 yán( )酸 干cuì( ) tān fàn( )
6、阅读课文片段。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四个诗(词)句子的作者排序正确的是( )
①孟浩然 ②辛弃疾 ③杜牧 ④王安石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2】联系诗句,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排闼_________ 山郭_________ 渚_________ 別枝_________
【3】第三和第四个诗(词)句子,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学期我们还积累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写出其中两行诗句来。_________
【5】第二个诗句,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_________
【6】第一个诗句,“一水”与“两山”,“护田”与“排闼”,“将绿绕”与“送青来”是两两相对的,我想起了其他古诗里这样的一个诗句。_________
【7】再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想象画面,把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写出来。_________
7、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_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3.本词上片写了山村的__________(时间),我们听到了鸟惊、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下片我们看到星星、__________、茅店、__________等景物,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的情感。
4.同“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
A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王维的《鸟鸣涧》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 , ”极为相似。
8、课文内容大回放。
出塞
秦时 汉时关,万里 人未还。
但使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1】根据古诗内容,将诗句补充完整。
【2】“但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塞》的作者是 朝诗人 ,诗人从写景入手,诗的前两句写了 和 这两种景物;后两句中的“飞将”指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9、课外阅读并答题。
珍惜时间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 工夫) 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 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 及时)赶到。他曾经说 时间就是生命 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 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1】在文中括号内合适的词语下边打“√”。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如饥似渴: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中没有标点的一段话加上标点。
【4】仿文中加点句子,用“多么……多么……多么……”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
【6】文中通过这些事例说明鲁迅先生珍惜时间: (把下面相应的序号写在横线上,可多选)
A.鲁迅是天才。
B.有病的时候还想着工作,病稍好就动手做。
C.白天忙工作,晚上写文章,累了躺在躺椅上看书。
D.晚年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工作。
E.逝世前三天还在给别人翻译的书写序 。
F.逝世前一天还在写日记。
G.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
【7】读了这篇短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左权的英雄事迹
左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鉴于眼下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连日开会研究对策。一切部署完毕,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周围炮弹不断爆炸掀起的气浪,站在虎头山后面的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
他心里不仅想着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迅速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要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仍围在合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同志,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动。左权急了,以强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着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招呼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尽管敌情严重,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
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围,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他声音更加嘶哑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火力更加凶猛。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他不顾危险,高喊着让大家卧倒。接着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过早地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为了纪念左权将军,根据太行人民的请求,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批准,1942年9月18日,辽县党政军民等5000余人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对比悬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十分吃紧”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中的“极度危险处境”指的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
【3】对短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隆重纪念左权将军。
B.为了纪念左权将军,人们将辽县改为左权县。
C.辽县党政军民进行了易名典礼。
【4】短文既概括了人民突围的场面,又写了左权将军指挥突围的过程,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阅读本文,你从中感受到了左权将军怎样的伟大精神,结合短文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我想用“______________”这句名言来称赞左权将军。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
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了出来。
我的眼睛也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些时候我常想:这个被我们大家敬爱着的老人,他真的就死去了?我不能够相信。但是这些悲戚的面容,这些悲痛的哭泣却明白地告诉我,这个老人绝不会再坐起来,带着温和的笑容对我们高谈阔论了。
二十一日夜里,已经过了十一点钟,我和几个朋友准备动身回家。灵堂里很静。我一个人走在灵柩前面,静静地站了四五分钟的光景。我借着黯淡的灯光,透过了那玻璃棺盖,痴痴地望着我们所熟悉的那张脸:眼睛紧紧地闭着,嘴也紧紧地闭着。一种温和的表情笼罩在这张脸上。没有死的恐怖。仿佛这个老人就落在深沉的睡眠里。这四周都是鲜花扎成的花圈和花篮,晚香玉的馥郁的香气一股一股地沁入我的心肺。我不禁想着:这难道不是梦?我又想:倘使这个老人一翻身坐起来呢?但是一个沉重的声音在我的心上叫起来:死了的不能够复活了。
【1】短文中的“那个老人”是指_______。短文中一再强调“我的耳朵不会误听”“我的眼睛不会受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不同”指的是_____________,“相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3】对画波浪线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老人的逝世让“这一切的人”悲痛,正是“这一颗心”牵引着这些人来到这里。
B.老人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这一切的人”是在老人的精神感召下来到这里,为老人送行的。
C.老人逝世后,有人组织“这一切的人”来这里吊唁,来表达人们的悲痛之情。
12、课内阅读。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本课选自他的小说《__________》。我还读过他的文章,如《___________》。
【2】“_________”的意思是没有止境。这一结构的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句话中的“他们”是指_______,“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_____________,“只”表达了___________。
【4】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表达了“我”对整天被关在高墙深院里,不能广泛接触大自然的不满。
B.选文表现了“我”对闰土的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C.选文说明“我”与往常的朋友过的是高墙大院的富裕生活,看不起穷困的闰土。
13、课内阅读
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有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寡廉鲜耻,戕害同胞,卖身求荣,置世世代代之唾骂于不顾。一想到这里,我就感慨万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伫立在梅花岭下,依依不忍离去。现在虽然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
【1】解释词语。
视死如归:______________
【2】文中所指的两类人是哪两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作者为什么“却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 )
A. 比喻史可法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永垂史册,犹如浓浓的梅香,永远浸润、滋养着中华儿女
B. 说明了梅花岭的梅花香气恒久
14、根据短文,做完习题。
正当他 zhuān xīn zhì zhì编写《史记》 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biàn hù ,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想到这里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读文中的拼音,把词语写出来。
(2)给这段话空白处加标点。
(3)你从两个“一定”中体会到读了这段话:
(4)司马迁“悲”的是:
“愤”的是:
(5)围绕这段话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6)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哪些成语?请写三个。
15、在旧社会,没有谁能改变小女孩凄惨的命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病句与改换句式。
(1)桑娜听着波涛的怒吼和狂风卷起的积雪,感到心惊肉跳。(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那一阵热烈的掌声。(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照样子,写一个人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仿写句子)
如果,你是___________,我乐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比喻句补充完整)
(3)报告厅内很安静。(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祖国像天空,我们就像天空里的小鸟;祖国像_____________,我们就像_________________。(续写句子)
21、习作。
那是一次 的尝试
提示:“尝试”就是试一试。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都会丰富我们的人生。请选取你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一次尝试,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习作。
要求: 字迹工整,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