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丽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拼音,填上合适的词语。

    路边的野花虽显dān bó__________,但那淡蓝色的huā lěi___________,依然透出一份dàn yǎ___________。不知何时pí juàn__________早已退去,xǐ yuè_________已悄然涌起。一路艰辛,无须bào yuàn__________,无须jǔ sàng_________,只要眼前还有一份春的mèng xiǎng__________

  • 2、按要求写词语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经历 ( )的夜色 ( )的旋律

    ( )的琴声  ( )的乐曲  ( )的脸庞 

    (2)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描写月光的:  

    描写人生经历:

    捞思想感情的:

    描写乐曲旋律的:

     

  • 3、用另一个词语替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句子意思不变。

    1.听到这个消息,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

    2.大人抚养小孩和年轻人赡养老人都是理所当然的。( )

    3.在一个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的戈壁滩上伫立着一棵高大的胡杨树。( )

    跟我学: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外貌是对人物的穿着容貌等的描写,而语言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动作描写是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神态描写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描写。

     

  • 4、(  )里填入表示的词。

    (   ) 犬(   ) 狼(   ) 虫(   )

    (   ) 虎(   ) 狮(   ) 龙(   )

  •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   (   )不及(   )   (   )(   )

    (   )(   )   (   )(   )   (   )(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鸡鸣:鸡叫。②相唤:互相呼唤。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中庭:庭院中。

    【1】解释诗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

    (1)诗中“鸡鸣”的原因是____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2)诗中所写的景象是____季的。

    A.春   B.夏   C.秋   D.冬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幽静。 ____

    (2)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 ____

    (3)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 ____

  • 7、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透过少壮,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遗力表现出古人怎样的一种学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对比阅读。

    (甲)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______朝诗人______,两首诗都是______诗,诗人借咏叹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2】《石灰吟》一诗中,首句“千锤万凿”说明______,“______”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______”三字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____________等革命烈士。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中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作者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B.《咏煤炭》全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为祖国为人民不辞辛苦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情操。

    C.《咏煤炭》中“洪炉照破夜沉沉”一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D.通过比较发现,同一作者,在《石灰吟》中侧重表现了自觉接受严酷考验的思想,在《咏煤炭》中侧重表现了一种奉献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二:2017年9月1日,新一代的“朱德号”机车举行交车仪式,这是目前国内铁路运用的速度最快且功率最大的客运机车。

    1946年10月,一台在抗日战争中被损坏的蒸汽机车,经过铁路工人的整修后重新投入运行,这台机车由当时东北铁路总局批准命名为“朱德号”。此次交付的新一代“朱德号”是该机车的第五次换型。

    新一代“朱德号”机车在普通和谐3D型机车的基础上,整车外观、加装和改进项目等都进行了整体优化和提升。机车两端正面悬挂“朱德号”车徽标识,上面挂有朱德徽像,机车两侧有“朱德号”和“HXD3D1886”字样,并配有局段标识。——选自《中国新闻网》

    1摘抄材料一中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短文阅读

    往事

    如烟的往事有许多,大都被我淡忘了,然而,独有那件雨天里发生的小事,却长久地印在我的心中,时时撞击着我的心,使我清醒,催我奋进。

    三年前的一个夏日,刚才还是蓝天,却忽然哗哗地下起雨来了。我赶忙去给妈妈送伞,真不巧,她没在,我又扫兴地往回跑。路上的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淋得直跑。我虽然打着伞,可风夹着雨点还是往脸上扫,雨不小呢!我慌忙地跑到单元门口时,不小心差点和一辆装满脏物的手推车撞上。我忙一抬头,哟,这小小单元门边的房檐下,竟站着好几个人呢,里头还有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她好像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我什么也没顾,就从她身边一擦而过,上了楼。

    我感到身上一阵冷,急忙换下被淋湿的衣服。雨越下越大,我赶忙去关窗户。透过雾气蒙蒙的雨帘,我漫不经心地朝下一望,突然,我的目光惊呆了,我又看到了那几个在房檐下的避雨人:那个往日默默扫地的老妈妈正来回挪动着脚步,她的旁边站着一位抱小孩的母亲,孩子正在蹬着腿脚,不用说他在大哭,母亲已经脱下了外衣包在孩子身上,还有……。我不敢再往下看了,我觉得他们会向我投来锋利的目光,那是热切的目光的落空。我颓然地向后退,窗户关上了,窗外的雨好像在冲刷我心灵的污点,我的思绪纷繁。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助人;戴上了红领巾,我意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佩戴金色团徽的那天晚上,我抄录了高尔基给他儿子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快乐……”一丝甜蜜的回忆被哗哗地雨声打断了。我这是怎么了?我不是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给人留下鲜花和思想?我责问自己。透过窗外的雨帘,我看到了自己心灵深处自私的污点……我猛然抓起雨伞,冲出了家门。

    然而,在雨的世界里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不知在谁的帮助下走了。我转回身,呆立着,任凭雨点猛烈地砸在伞上,砸在我心上……

    三年过去了,这件小事却并没有过去,它总是闪现在我的眼前。让那些猛烈的雨点永远冲刷我人生道路上的污渍吧!

    1、解释下列词语

    读如其来:

    漫不经心:

    2、我不是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给人留下鲜花和思想?(改为陈述句)

    3、从全文的结构上看作者采用的叙述方式是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

     

    4、自然段中说“那个往日管扫地的老妈妈”“以一种异样的热切的眼光在看我”,联系下文,说说这眼光中包含着怎样的希望?

    5、自然段写“我不敢往下看了”,这是为什么?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下面的场面太令我害怕了,那些人会看不起“我”,责骂“我”。

    B.因为下边有热切期待而又失望的目光,使"我"无地自容,使“我”自责。

    C.下面有人会批评“我”,指责“我”,令“我”难堪,使“我”抬不起头。

    6、 从全文看,文章第段回忆内容的叙述顺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7、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其中画线的部分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

    8、对第自然段中“猛然抓起”、“冲出”两个词语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我”的悔悟,以及改正缺点的行动与决心。

    B.表现了“我”的动作迅速、利落。

    C.表现了“我”恍然大悟,突然想起了这件事、赶快去做的样子。

     

  • 11、阅读。(16分)

    ①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也有的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里。每当我翻开纪念册,看到一张卡片上夹着的那一片绿叶时,我就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叶老师。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使我梦萦魂绕的小山村里度过的。叶老师是我童年时最好的引路人。那时,叶老师才20多岁,平日文静寡言,但是却很喜欢和我说话。叶老师喜欢我,我敬重叶老师。

    ②叶老师喜欢绿叶,在她的书里常常可以看到绿叶制作的书签。一次我和叶老师在野外散步,我看见她低头捡起了一片宽大的树叶。“叶老师,您怎么这么喜欢绿叶?”我憋不住问。叶老师不置不否,却给我讲敢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位小姑娘患了重病,自己觉得马上就要死了,她望着窗外的常青藤,说:“常青藤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要离开人间了。”人们都为她伤心。这件事被一个年迈多病的画家知道了,老画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抱病握笔画了一片碧绿晶莹的叶子,把它牢牢地扎在常青藤上。此后不久,老画家安然长逝了,而那位小姑娘却从此坚强地活了下来。听着叶老师娓刀的讲述,我悟出了她喜欢绿叶的真正原因。

      后来,我离乡来津。分手时,老师送我一束花,可我却说:“你还是送我一片绿叶吧。”老师会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

      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特意去看望叶老师,她显得有些老了,但比以前健谈了,她见到我很高兴,我也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临别时,她送给我一张非常精致的卡片,上面镶嵌着一片绿叶,绿叶下整齐地抄着一段名言:花的事业是( )的,果实的事业是(   )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   )的。

      此后,我一直珍藏着这张卡片,像是珍藏着叶老师的一片心。

    (1)给文章选择恰当的题目,在括号里打“√”(2分)

    绿叶的故事(   )一片绿叶的回忆(  )引路人( )

    (2)选择文中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4分)

    不说喜欢,也不说不喜欢(   )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

    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

    没有顾虑,没有遗憾地离开人世。(   )

    (3)请给第 ⑤自然段的一段名言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3分)

    甜美   谦逊 尊贵

    (4)阅读第③自然段,说说老画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幅什么图,其寓意是什么?(5)文章叙述了一个与绿叶有关的故事,读后你认为“一片绿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奇招击退红潮

    ①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整棵植株就能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1请用横线画出描写红潮危害的语句。

    2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理清晰。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 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 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 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 13、

    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差事。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老常并不顾忌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调皮的孩子还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扯断,或者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老常的饭量很大,一顿能下六个馒头。老常总积攒师生吃剩下的馒头,等馒头积攒得差不多,他就悄悄地装进蛇皮袋,送到公路边的饭店里。几名馋嘴的学生在饭店开荤时发现了老常的秘密,老常很爽快,二话没说就帮他们结了“狗肉账”。然而还是有学生嘴碎,让老师们也知晓了老常的秘密,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校长把头一晃说:吃不掉的馒头都喂猪了,他讨个巧事也没啥。既然连校长都这么纵容他,别人也就点不起火了。正当大家以为风浪已经平息时,老常却把几名学生叫到了值班室,江湖道理一摆,点住脑门挨个骂了一通——看来,老常还有一副快意恩仇的脾气。

    老常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存在。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老常被派出所抓啦!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因,我们议论纷纷。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无奈之下,所长只好把电话打到了镇中学。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é)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

    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打铃     打出个说道来     做人     做出个说道来

    【1】给这篇小说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第12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__________

    【3】小说中老常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写出两个)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8自然段中画“ ”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从“忽然闭上了嘴巴”“摇了摇头”等动作,猜测一下老常在想什么,然后把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0自然段画“     ”线的句子很有特点,这样写铃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材料一)只要拥有一部手机,你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诞生仅仅20年,手机的基本功能已大大超越了移动通话,拍照、多媒体播放、上网、GPS导航……越来越丰富的功能被加载到了手机上,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材料二)现如今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商店里还是公交车上,不管你在等车还是在用餐,就连走路的人群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齐刷刷地低头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看视频、刷微博、发微信……这就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他们被称为低头族。据调查,有59%的人随时随地携带手机,16%的人机不离手,14%的人连上厕所也不忘带上手机。

    (材料三)今年春节,重庆市民崔先生回万州老家过年,一家子难得聚齐了吃顿饭,但年轻人只顾一个劲儿低头玩手机,崔先生的爷爷一怒之下摔了盘子,本来温馨的时光却尴尬地收场。这件事引起了网友的讨论,不少人感叹人际抵不过人机相对无言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潮流。其实低头不仅影响人际,长期低头,也对身体有危害。轻者可能造成颈椎疼痛、拉伤,严重的则会造成颈椎的椎间盘突出、滑脱。同时,长期低头玩手机,除用眼过度外,还可能造成失眠、焦虑等症状。

    1现如今有多少人随时随地携带手机?(

    A. 59% B. 16% C. 100% D. 14%

    2研读以上三则材料,每则材料分别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更好地处理科技产品与学习的关系,学校开展了我与你——科技产品的爱恨情仇系列主题活动,请你为活动拟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谈谈过分依赖手机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改为转述句.

    鲁迅先生对我说:曹先生的书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学着用下面句子的表达手法,写一写你想象中的“风、雨、电”的样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 17、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缩句)

    _____________

  • 18、图书管理员把我放在一个奇怪的机器面前。(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受检阅的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表达与交流。

    题目:请你发挥想象,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题目,写一个故事。

    要求:⑴任选一个题目写作(选题目一的,需补全题目再写作),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⑵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⑶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