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充并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诗句
人生自古____________? __________照汗青。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鼓琴》的主要人物是___和___。 相传他们是___时期的人。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用“___”比喻___。
2.《书戴嵩画牛》一文的作者是_____代________。文中的戴嵩是_____代著名的_________。文中的《牛》指《___________》。
3、句子换新装。
①一群海鸥守候在老人的遗像前。
改为比喻句:
②猴子在枝头一边叫一边跳。
改为拟人句:
③激越悲壮的吼声惊得江里的鱼儿跳出了水面。
改为反问句:
④波农丁对我说:“嘎羧要离开我们去象冢了。”
改为转述句:
4、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水势很大,波浪互相撞击,发出巨响。(__________)
2.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__________)
3.指心里七上八下心神不定。(__________)
5、根据书中内容填空。
《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的小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讲述了作者一段沉痛的______________。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他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与丑恶。
6、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C.说:通“悦”,高兴
D.见:通“现”,出现
【2】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3】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事物: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___ 、_____ 。
【4】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乐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____。这首词描写的地点是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片写了夏夜特有的声音,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这些声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长廊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
, 。
【1】诗中与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 诗句补充完整。
【3】从所填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兵的心情是( )
A. 悲哀、凄凉 B. 愉快 C. 无奈、无措
9、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①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②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③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④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姐弟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
⑤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
⑥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
⑦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丫,为我们点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⑧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噼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
⑨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1】联系上下文,解释短文中加点的词语。
袅袅:_____。
司空见惯:_____。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冬天一到,火炉就被_______了,它就像冬夜的_______一样。“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这句中“姗姗来临”,让我感到_______。
(2)第⑦自然段中,“跳跃”一词表达了作者此时_______的心情。作者认为“那画面格外的美”的原因是______。
【4】关于短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这表现了他生性乐观、风趣的特点。
B.父亲扛粗的风倒木,细的让“我”和姐姐扛,这表现了他对“我们”的关爱。
C.父亲常常嗔怪“我”又懒又馋,这表现了他对“我”偷偷带土豆的不满。
D.父亲让“我”在少年时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5】短文为什么以“会唱歌的火炉”为题?请结合短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10、读短文片段,完成下列的题目。
月球没有大气层,这是由月球的先天缺陷造成的,先天缺陷使得人为制造月球大气层是不可能的。
没有大气层也会影响水的沸点,水在月球上难以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月球的质量很小,导致月球的逃逸速度很小,只有2.4千米/秒。这样,月球表面的气体分子做热运动时的速度比较容易超过这个值,一旦超过了这个值,那个气体分子就有可能永远逃离月球。也正因如此,月球表面几乎是真空的。
太空中有强烈的宇宙射线,人类暴露在月球表面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未来人类会在月球上建立基地,这样的基地要么建在地下,要么需要有封闭的空间论如何,月球都不可能变成地球那样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完成思维导图。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小女孩的求助
①电视台派我到西部拍一部反映农村原生态生活的纪录片。
②到青阳村的第三天早晨,我扛着摄像机正准备从村公所出发,一个瘦瘦的小女孩忽然拦住了我:“阿叔!”小女孩胆子很小,说完就怔(zhēng)怔看着我。我放下摄像机弯腰一笑,小女孩胆子大了:“阿叔,你能不能上我家去拍?”我摇摇头。小女孩急了:“我给你鸡蛋。”说罢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鸡蛋伸了过来。望着小女孩清澈的眼神我有些疑惑,但还是摇头。小女孩呆了呆,接着哇的一声哭了:“阿叔,求求你去我家拍吧!我妈妈快不行了。”我心中一紧:“你是要我给你妈妈拍?”小女孩使劲点点头:“我妈妈一直生病,这次快不行了。阿叔,求求你……”我拉着小女孩的手,心里酸酸的,看她身上这套大人旧衣服改小的外套,家境一定很不好,肯定是家里没钱拍照她才来求我。
③一到小女孩家,我顿时被屋内的寒酸惊呆了,斑驳的墙壁上到处都是孔,陈旧的房梁被积年的烟火熏得摇摇欲坠。小女孩的妈妈半依在床上,额头缠着毛巾,双眼深陷,瘦骨嶙峋。我怔怔地看着她,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④“阿叔可以开始了吗?”我匆忙调准镜头对准这对母女。“我妈妈不能说话了。”小女孩拉着她妈妈的手,紧了紧被子,“她躺了三年,家里已经没钱治病了,我爸爸在外地打工,有了钱就送回来带我妈妈去医院。上个月我爸爸在工地扎伤了脚,因为舍不得钱治疗,呜呜一呜一我爸爸那只脚残废了。”
⑤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肩头的摄像机一直在微微发抖。当我擦干眼泪再将镜头对准这对母女时,小女孩正端着一个缺了口的黑碗给妈妈喂水。“家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爸爸不能干重活,只能在外面拾垃圾捡破烂。爸爸也很辛苦。我希望一有好心人……能帮帮我们。”小女孩喂完水,扶着妈妈靠在了床边,说:“阿叔,好了,就拍这么多吧!”
⑥我没有停下,将镜头再一次定格在母女俩脸上:这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岁月给她留下了深重的记忆。我要让小女孩不再遗憾,让她永远记得曾经这么近距离地和妈妈一起坐在床头。
⑦第二天一早我到县里把照片打印了出来,当我把照片交到小女孩手中时,女孩激动得满脸泪花:“阿叔,是不是带上这些照片我就可以去城里向别人求捐了?那样我妈妈的病就有钱治了。”
⑧我浑身一颤,泪水汹涌。我明白了孩子的用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女孩的家里是什么样的?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浑身一颤,泪水汹涌。我明白了孩子的用意。”小女孩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概括“我”当时的心情。
A.感动 B.同情 C.难过 D.疑惑 E.震惊
①望着小女孩清澈的眼神我有些疑惑,但还是摇头。______
②一到小女孩家,我顿时被屋内的寒酸惊呆了。______
③我怔怔地看着她,悲悯之心油然而生。______
④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肩头的摄像机一直在微微发抖。______
⑤我浑身一颤,泪水汹涌。我明白了孩子的用意。______
【5】选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让你写几句话送给她,你会写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出胜利的喜说。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加点的两个词语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既写了战士们的群体形象,又写了个体形象,这是__________的写法。通过对马宝玉__________的描写,重点表现了他 _____________的精神。
【3】“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从“这声音”里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
【4】给这几段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恰当的是( )
A.痛击敌人
B.引上绝路
C.顶峰歼敌
D.英勇跳崖
【5】用“﹏﹏﹏”画出描写战士们跳悬崖时的句子。
【6】猜测一下,他们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 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 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 迟。起初,峡里只能感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被磨 平得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文章是按照_______顺序来描写三峡的秋天。
【2】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清香,表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气息。
B.“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的原因是山太高,天空太狭小。
C.作者在最后点明“这一天,正是中秋”是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3】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情感不包括的一项是( )
A.赞美三峡秋天的美好风景。
B.纪念中秋节,怀念亲人朋友。
C.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山水。
14、
两袖清风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史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老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这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级啊!”“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说∶“您带的是什么?”“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1】“乌纱帽”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两袖清风”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4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你对文中于谦的哪些表现印象最深?请选一处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谦的做法,人们有不同的评价。联系现实,你是怎么看的?(可多角度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①庆龄说:“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对苹苹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17、句子训练。(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面的句子分别改写成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路边的柳条在风中摇曳。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是一个好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或者有什么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围绕“让生活更美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450字,内容不限,题材不限(不能写诗歌)。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