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双曲线,F为E的左焦点,P,Q为双曲线E右支上的两点,若线段PQ经过点
,△PQF的周长为
,则线段PQ的长为
A.2
B.
C.4
D.
2、有以下三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
①若直线与平面
相交,则
内不存在与
平行的直线;
②若直线//平面
,直线
与直线
垂直,则直线
不可能与
平行;
③直线满足
∥
,则
平行于经过
的任何平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
3、若关于的方程
有
个不同的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4、已知,
,
,则( )
A.
B.
C.
D.
5、设函数,对任意
,
恒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6、若满足
,则
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7、已知集合为质数
,则
的非空子集个数为( )
A.4
B.7
C.8
D.
8、已知集合,集合
,则
( )
A. B.
C. D.
9、已知,
为第三象限角,则
( )
A.
B.
C.
D.
10、设是定义在
上的偶函数,且满足
,当
时,
,又
,若方程
恰有两解,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1、已知集合,
,则
( )
A.
B.
C.
D.
12、已知双曲线的方程是,点
,
为双曲线的两个焦点,以
为直径的圆与双曲线相交于点P(点P在第一象限),若
,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3、已知集合,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B.
C.
D.
14、如图,在长方体中,
,
,
分别为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与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15、设函数,且
,若
,则( )
A. B.
C.
D.
16、已知复数,若
,则
=( )
A.2
B.-2i
C.2i
D.±2i
17、设,离散型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是如下,则当
在
内增大时( )
0 | 1 | 2 | |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18、若,
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9、已知直线与圆
相切,则
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20、若,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21、已知,则
__________.
22、已知实数满足
,
,则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 ;
23、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2,公比为2,则
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命题中:
①回归直线除了经过样本点的中心,还至少经过一个样本点;
②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减去同一个数后,平均值有变化,方差没有变化;
③对分类变量与
,它们的随机变量
的观测值
越小,“
与
有关系”的把握程度越大;
④比较两个模型的拟合效果时,如果模型残差平方和越小,则相应的相关指数越大,该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 .
25、一物体沿直线以速度运动,且
(
的单位为:秒,
的单位为:米/秒),则该物体从时刻
秒至时刻
秒间运动的路程为 。
26、已知函数,则函数
的极小值为______.
27、如图,在三棱柱中,侧面
底面ABC,
,且O为AC的中点.
(1)求证:平面ABC;
(2)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28、设函数.
(1)当时,求不等式
的解集;
(2)对任意,
恒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9、如图,已知抛物线:
(
)的焦点为
,准线为
,
为坐标原点,
为抛物线
上一点,直线
与
交于点
,直线
与抛物线
的另一个交点为
,过点
作抛物线的切线交
轴于点
,与直线
交于点
,连结
.
(1)证明:直线轴;
(2)记,
的面积分别为
,
,当
时,求点
的横坐标.
3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均响应“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开展网课学习.为检验网课学习效果,某机构对名学生进行了网上调查,发现有些学生上网课时有家长在旁督促,而有些没有网课结束后进行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将这
名学生分成“成绩上升”和“成绩没有上 升”两类,对应的人数如下表所示:
| 成绩上升 | 成绩没有上升 | 合计 |
有家长督促的学生 | 500 |
| 800 |
没有家长督促的学生 |
| 500 |
|
没有家长督促的学生 |
|
| 2000 |
(1)完成以上列联表,并通过计算(结果精确到)说明,是否有
的把握认为家长督促学生上网课与学生的成绩上升有关联
(2)从有家长督促的名学生中按成绩是否上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出
人,再从
人中 随机抽取 3人做进一步调查,记抽到
名成绩上升的学生得
分,抽到
名成绩没有上升的学生得
分,抽到
名生的总得分用
表示,求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附:
|
|
|
|
|
|
|
|
|
|
31、如图,四棱锥P-ABCD中,PD⊥底面ABCD,且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若∠DAB=60°,AB=2,AD=1.
(1)求证:PA⊥BD;
(2)若∠PCD=45°,求点D到平面PBC的距离h.
32、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证明:当时,关于
的不等式
恒成立;
(3)若正实数满足
,证明
.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