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默写《竹石》。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想想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写出恰当的词语
课文中指驾驶小艇熟练灵活,得心应手。________
3、把下列名言或诗句补充完整。
1. __________________一百个问号之后。
2. __________________问到底。
3. _________,_________,通则久。
4. _________,_________,又日新。
5.青,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不必法古;_________,不必循旧。
7.腊七腊八,__________________。
8.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牵牛星,_________河汉女。_________擢素手,_________弄机杼。
10. 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4、经典名著百读不厌:
1.《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_______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_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作者是________。
2.“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_____,他的绰号是______,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故事?___________(写出1个)
3.“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词语。
______充数 ____心照料
熊熊____烧 ____黄子孙
自强不____ ____然一体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既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更强调石灰“前身”所经历的痛苦之巨大。
B. “若等闲”三字写出石灰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的态度,经过锤炼是心甘情愿的。
C. “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D. 末句是作者在直接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7、延伸阅读。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①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②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③。
(注释)①砌:台阶。②回廊:回旋的走廊。③看花:赏花。
【1】解释下列词语。
(1)胧月:______________
(2)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明节夜晚的景色。(_____)
(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清明节的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有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_____)
(3)作者在这美丽的夜晚唱歌跳舞,听音乐,赏桂花,心情特别愉悦。(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山居秋暝》中“春芳”的意思是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的意思是______。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首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
B.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静雅致的环境。
C.两首诗中的“空”字都写出了大自然的空旷之美。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9、课内阅读。
波莉姨妈真是高兴到了极点,撒切尔太太也是如此。然而,等派到山洞里的信使把这个喜讯报告给她的丈夫时,快乐才会变得十全十美。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如何在风筝线能达到的情况下顺着那两条通道向前探路,又是怎么去探索第三条通道,直到风筝线不够用了为止。正当他转身往回走时,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小块亮光,好像是太阳光,于是他放下风筝线朝它摸索着走了过去……
【1】画线句子中,波莉阿姨和萨契尔太太的心情可以用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来形容。
【2】选段中“这个喜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汤姆是怎样找到第三条通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段内容说说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小英雄雨来(节选)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能回来。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只得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房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藏在怀里就往外跑,刚一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来雨来家落脚。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叽哩呱啦地叫。李大叔以最快的速度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子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十二岁的雨来拿出吃奶的气力,才把缸挪回原来的地方。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随着,子弹向他头顶上嗖嗖地飞来。可是后院没有门,雨来急出一身冷汗。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树就往上爬。鬼子已经追到树底下,伸手抓住雨来的脚,往下一拉,雨来就掉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回到屋里。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给本段起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这样写体现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来为什么撒腿就往后院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雨来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
松树赞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歌颂松树,赞美松树,这是因为它具有崇高的风格——共产主义风格。
松树有极强的生命力。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能茁壮地成长起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它不怕环境恶劣,不被困难吓倒。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依然神采奕奕,无忧无虑地成长。
松树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长大了,它的树干是用途很广的木材;它的叶可以提制油料;它的脂液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它的根和枝是很好的燃料。夏天,它的枝叶为人们遮住了炎炎烈日;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
要求于人的很少,给予人的却很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青少年朋友们要和松树一样,成为具有崇高风格——共产主义风格的人,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期望。
【1】作者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来叙述松树的风格。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运用了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
【3】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里都运用了破折号,它表示下面哪一种意思?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
A. 表示音节的停顿或延长。 B. 表示对上文的解释的说明。
C. 表示意思的递进。 D. 表示意思的转折。
【4】给短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那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正确的是( )
A.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B.要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C.偶然的机遇。
【2】上文中第二个“偶然的机遇”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①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②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 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让你 的身体,没入那 的绿海,去捕捉那 的雨丝。
③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
④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个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无目的地那么飘着,在斜风细雨里。
⑤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吗?
⑥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恒的诗。
⑦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爱那如丝的雨而不肯关窗的我。(选自《罗兰散文》,有改动)
【1】依次填入文章第②段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深沉沉 莹洁纤细 深深密密 柔柔细细
B. 深深密密 莹洁纤细 深深沉沉 柔柔细细
C. 深深沉沉 柔柔细细 深深密密 莹洁纤细
D. 深深密密 柔柔细细 深深沉沉 莹洁纤细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
答: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你知道出自 的
我们积累的关于雨的诗句还有很多,你能再写出两句吗?
【4】请给文章取一个好题目,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文中的句子写句子: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佳篇赏析
两个朋友
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突然,有一只熊,向他们冲过来。一个人连忙逃跑,爬到树上躲起来,另一个人来不及跑了,只好躺在地上装死。
熊慢慢地走到躺在地上的那个人身边,用鼻子闻他的脸。这时候,他吓得连呼吸都停住了。熊以为他是个死人,就大摇大摆地走开了。
这时,树上的那个人爬了下来,笑眯眯地问:“喂!朋友,刚才熊在你的耳边说了些什么呀?”
“他告诉我,不能和在危急的时候扔下同伴逃跑的人做朋友。”
【1】一只熊冲过来,这两个朋友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上的那个人问熊说了些什么时,装死的那个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大虫大吼一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美丽的白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坚强的民族”这个句子。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8、大黑猫得意扬扬地念了一阵经。(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芦苇从泥土里长出了新芽。
改成拟人句:
(2)我们中卫市的变化真大。
改成反问句:
(3)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修改病句:
(4)汹涌的洪水迅速冲走了正在河边饮水的大象。
缩句:
(5)这山中的一切,每个都是我的好朋友。
改成双重否定句:
(6)小强的妈妈对小强说:“我今天要加班,你自己做饭吃。”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20、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在生活中,感恩的表现有很多:回报师长的传道授业,回报朋友的悉心关照,回报素昧平生者的无私援助……感恩,是做人的道德,是生活的大智慧。请以“感恩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中心明确,条理清晰;③语言简洁生动,感情真挚;④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作文纸自备)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