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当时生活及其贫困。
B.“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将手指比作排浪,手掌比作大海,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进行对比,说明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采取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志振兴中华的革命豪情。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pì) 子衿(jīn) 樊笼(fán) 剡溪(shàn)
B.石扉(fēi) 渌水(lù) 殷切(yīn) 呕哑(ōu)
C.画舫(fǎng) 悄怆(qiāo) 银篦(bì) 呜咽(yàn)
D.湓浦(pǔ) 潦倒(liáo) 江渚(zhǔ) 纶巾(guān)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的305篇诗歌。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风指的是民间歌谣,雅指的是宫廷乐歌,颂指的是祭祀音乐。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了词的内容。
C.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的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情感,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D.“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办事的官员。《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指有职守之人。
5、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望美人兮天一方。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爷爷的毡靴
(俄)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渔。”“我全靠打渔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不沾水办不到么,”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呆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瞅。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毡靴”为依托,记述爷爷的生活片断,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选材时间跨度较大,却无结构松散之感。
B. “爷爷”是受到“我”极力赞扬的人物,但是对“爷爷”的一些做法,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如嫌“爷爷倔”,扔毡靴时“愤愤地”等。
C. 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中断叙述,插入“我”的议论、抒情笔墨,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实属败笔。
D. 小说写“爷爷的毡靴”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叼去筑了窝儿,在窝里产卵、孵化,雏鸟啁啾的情景,意在表现“爷爷”将温情施与禽类的善良。
E. 小说以“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作结。集中表达了“我对爷爷的赞扬和思念之情。
【2】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3】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状写眼前之景,下阕怀古抒情,其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直抒胸臆,把所有的凄苦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之。
(4)《雨霖铃》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
(5)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以景见情,以物拟人,委婉曲折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6)《定风波》词中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充满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2)彼童子之师,____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4)______,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6)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_,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7)人间如梦,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舞榭歌台,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陈述自己“足民”志向后,又补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显得十分谦虚。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逐客书》中,用水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张孝祥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别”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恋之情、离别之恨、无可奈何之心表现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子弟争相追捧的情景。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两个小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符习,赵州昭庆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校,自晋救赵,破梁军柏乡,赵常遣习将兵从晋。晋军德胜,张文礼弑赵王王镕,上书庄宗,求习归之赵。庄宗遣之,习号泣曰:“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庄宗壮之,乃遣阎宝、史建瑭等助习讨文礼,以习为镇州兵马留后。习攻文礼不克,庄宗用他将破之。拜习成德军节度使,习辞不敢受,乃以相、卫二州为义宁军,以习为节度使,习辞曰:“魏博六州,霸王之府也,不宜分割以示弱,愿授臣河南一镇,得自攻取之。”乃拜习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习亦未尝攻取。
赵在礼作乱,遣习以镇兵讨贼。习未至魏,而明宗兵变,习不敢进。明宗遣人招之,习见明宗于胙县,而以明宗举兵不顺,去就之意未决,霍彦威绐习曰:“主上所杀者十人,公居其四,复何犹豫乎?”习意乃决。平卢监军杨希望闻习为明宗所召,乃以兵围习家属,将杀之。指挥使王公俨素为希望所信,绐希望日:“内侍尽忠朝廷,诛反者家族,孰敢不效命!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习家不足虑也。”希望信之,乃悉分其兵守城,公俨因擒希望斩之,习家属由是获免。而公俨宣言青人不喜习之严急,不欲习复来,因自求为节度使。明宗乃以房知温代习镇平卢,拜公俨登州刺史。公俨不时承命,知温擒而杀之。习复镇天平,徙镇宣武。
习素为安重诲所不悦,希其旨者上言习厚敛汴人,乃以太子太师致仕,归昭庆故里,明宗以其子令谦为赵州刺史以奉养之。习以无罪,怏怏失职,纵猎剧饮以自娱。居岁余,中风卒,赠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B.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C.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D.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五代时,节度使设置更多,连年攻伐,废置不常。
B.拜,提升官职,如“拔”也指官职的提升,“改”“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致仕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规定),有疾病可以提前。
D.卒,指人死,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习是赵州昭庆人,和王镕关系亲近,王镕被张文礼杀害,符习悲痛万分,悲号哭泣要为王镕申冤报仇,唐庄宗很支持他的这一行为。
B.庄宗派兵帮助符习为王镕报仇,但是派去的人也没有完成任务,庄宗又派其他将领前去,最终才打败了张文礼。
C.唐明宗发动兵变之后,派人招降符习,符习因唐明宗军队打战不顺利而犹豫不决,霍彦威一番欺骗的话才说动了符习拿定了主意。
D.符习在太子太师的职位上请求退休还乡,回到昭庆旧居之后,符习因为无罪丢官而经常闷闷不乐,纵情游侠豪饮,不久之后就中风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卢监军杨希望闻习为明宗所召,乃以兵围习家属,将杀之。
(2)宜分兵守城,以虞外变,习家不足虑也。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变”字的含义很丰富,涵盖了人生世态的方方面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变”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全文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