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龟裂(jūn) 数落(shǔ) B.辞退(cí) 脊背(jǐ)
C.挣钱(zhènɡ) 苔藓(xiǎn) D.勉强(qiánɡ) 触动(cù)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①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②妈妈买的水果很新鲜。
B.①今天妈妈穿了一条红裙子,显得格外精神。②一个人高尚的精神可以永存!
C.①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采取有力措施抗击疫情,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都感到骄傲。②他是个有能力的年轻人,但是有些骄傲。
D.①这道题我实在做不出来了。②他这个人还挺实在的。
3、下列关于民间故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的结局是“梁祝化蝶”。
B.《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在寻夫的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哭了三天三夜。
C.《列那狐的故事》中的列那狐非常狡猾,它偷鱼时使用的计策是“装死”。
D.民间故事一般有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
4、看拼音,写词语。
hú li pú táo zuǐ chán huānɡ mánɡ
( ) ( ) ( ) ( )
yí ɡuàn shuō huǎnɡ fèn biàn jiè xīn
( ) ( ) ( ) ( )
5、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人影(______)(______) (______)心积(______) (______)计多端 兵(______)马乱
夜不(______)户 国(______)民安 (______)然自(______) (______)心(______)血
1.仿照画“ ”词语的形式,再写两个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_”
2.将画“~~~~”的词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填空。
(1)陆游在《示儿》一诗中表现了他对死的淡然,但又因一事悲伤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一个人不注重勤俭节约,我们可以用朱用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
(3)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1.真令人nán yǐ zhì xìn(___________),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鸵鸟应该是奔跑的世界冠军。
2.人们过搭石的时候,动作是多么的xié tiáo(_______), píng héng (_______),控制得那么好。
3.那是qīng chéng(_________)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8、多音字组词。
干:gān________ gàn________
蔓:wàn________ màn________
个:gè________ gě________
应:yīng________ yìng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气中的气体容易散射紫、蓝、青三色光,所以一般情况下天空呈现蓝色。灰尘则不同,它不加选择地散射七色阳光。我们看到遥远的天空随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就是因为底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由于只存在气体对阳光的散射,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
(1)找出本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灰尘在散射太阳光时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重点段落品析。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它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他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亲密——(___________) 干净——(__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心句,总领全段。
B.过渡句,承上启下。
【3】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牛郎是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1、读课文选段,答题。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 )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 )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②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 )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 )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颗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遹那个满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1】上面文段选自贾平凹写的《_________》。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段中的括号处(填序号)。
A.满满 B.匆匆 C.款款 D.银银 E.慢慢
【3】第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相近即可)
【4】文段中哪些句子描写景物的方法与下面的例句是相似的?用“ ”在文段中画出来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5】文段最后写道:“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发挥想象,月亮里面有什么东西呢?把下面一个画面写具体。
月亮里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基础阅读训练
爱书如命的人
鲁迅是个爱书如命的人。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鲁迅小时候酷爱读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本有趣的书深深吸引着鲁迅,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可把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虽然不识字,但她探亲回来时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接过纸包打开书看了起来。后来,鲁迅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他的“压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而是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
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鲁迅获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是与他抄书的爱好密切相关的。
鲁迅特别爱护书籍。每次买书回来,他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就不怕麻烦地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今天,鲁迅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修书的。鲁迅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但是归还时,如果看到书面上有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书再被还回来。
鲁迅从小养成的爱书如命的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没有一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是破散的。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梦寐以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获益匪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与短文开头画“﹏﹏﹏”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3】文章按照_______的结构,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短文第2自然段主要是通过( ),说明鲁迅从小酷爱读书的。
A.对比 B.列举事例 C.作比较 D.讲道理
【5】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向鲁迅先生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信任
每次去威廉家的路上,我总看见一块立在公路边用大红漆写在黄色板上的告示:“桃子→自采→五千米”。真有趣!
终于有一天,我和富兰克决定去看个究竟。
从公路拐过去不到两千米,路边出现了一块醒目的告示板,板上画着黄色的桃子,红色的箭头向右指。
“没有五千米吧。”我说。只见我们前面是一条泥石小路。
汽车往前又行驶了一会儿,一个红色的箭头又把我们带向野草茂盛的小路。总之,每当转个弯,眼看就要失去方向时,红箭头便出现了。
汽车行驶了大约五千米时,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等着我们的到来。
我们把车停在一棵老橡树的树荫下,小屋旁有几条小狗和两只小猫,不远处一片桃林尽收眼底。
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怎么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呢?”我的先生自语道。“能啊,”我看着那几条狗大声说:“喂,小家伙们,你们愿去桃林吗?”
狗在我们身边跳跃欢吠,然后撒腿向前跑去。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哩。
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欢愉中。
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
“你认为它会数钱吗?”我对富兰克说。
“也许会学会的。”先生也淘气地回答。
与那几条热情好客的狗说过再见后,我们上了车。
这时又有一辆车驶到这里。“你们住这儿吗?”开车人问道。
“不。不过,它们会带你去果园的。”我们指着那些狗说。
我们看见那人读了桌上的留言,提上篮子,跟着蹦蹦跳跳的小狗朝果园走去。
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1】根据语境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读音。
(1)立即(A.jì B.jí) (2)不禁(A.jīn B. jìn)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采摘过程,把握主要内容。
(告示引路)——( )——( )——( )——( )——(回头注视)
【4】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
A.事情发展顺序
B.时间顺序
C.不同方面
D.总分总
【5】请对文中画“ ”的句子做批注。
我的批注是: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桃园主人一直没有出现,但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美文冲浪岛。
母爱无言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带来的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的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次,一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毕,他泪眼蒙眬,半晌无语。
【1】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①出门在外或者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 )
②衣服破烂不堪。( )
③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
【2】本文讲了哪两则故事?你能概括出来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珍藏腰带,是因为( )
A. 腰带非常贵重。
B. 儿子想把腰带还给母亲,问一下母亲是如何走回家的。
C. 儿子对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以及深深的怀念之情。
【4】那位经常报怨母亲的人听了这两个故事,为何“泪眼蒙眬,半晌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忆读书(节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__________》,我听得特别有滋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悦耳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__________》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 )越看越懂,( )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__________》,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1.根据选文信息,在书名号中应填入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____________》。
2. 选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2分)
A.果然 B.虽然 C.居然
5.“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这说明了( )
A.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喜欢半途而废。
B.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很投入。
6.从冰心奶奶小时候读书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从如何读书的角度来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大器之材
1965年,我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颖好学。
不久,一个瘦小的男孩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置的图书放回原处。“像是当侦探吗?”我回答:“那当然。”接着,男孩不遗余力地在书架的迷宫中穿来插去。午休时,他竟然找出了三本放错地方的图书。
第二天,当我来上班的时候,看到小男孩已经在图书馆门口等我,原来他来得更早。这一天,他更不遗余力。干完一天的活后,天已经黑了。他正式请求我让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又过了两个星期,他突然邀请我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时,孩子母亲告诉我他们要搬家了,到附近一个住宅区。孩子听说转学却担心:“我走了,谁整理那些站错队的书呢?”
小男孩转学走了,但我一直记挂着他。没过多久,他又在我的图书馆门口出现了。他高兴地对我说:“新学校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干,妈妈把我转回这边来上学啦!由我爸爸用车接送。”停顿了一下,他又告诉我,如果爸爸不能带他,他就自己走路来。他的所说所做真令我感动!我想:他是个称职的图书管理员。
其实,我当时心里便应该有数,这小家伙决心如此坚定,说明天下没有他干不了的事。我可没想到他会成为信息时代的天才、微软电脑公司大亨、美国首富比尔·盖茨。
(1) 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下面画“-”。
归还(hái huán) 称职(chēng chèng chèn)
大器之材(<1>器具;<2>器官;<3>度量;<4>才能,人才;<5>器重)
不遗余力(<1>遗失;<2>遗失的东西;<3>遗漏;<4>留下)
(2) 本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作者详细写了 的事。
(3) 请把文中画“-”的句子改写成小男孩的语言描写,把标点点好。
(4) 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个“称职”的图书管理员?
17、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太阳已经偏西,暮色lǒng zhào着这片liáo kuò的草原。深蓝的天空中,云霞镶着金色的边,像是谁在天边点了一把火,映得草叶是金色的,野花是金色的,qīng tíng和mà zha薄薄的翅膀是金色的,就连蜿蜒着的小河也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金龙。极目yuǎn tiào,牛羊披着金色的轻纱,悠闲吃草;牧童正横坐在牛背上,笛声悠扬;一群jùn mǎ奔驰而来,鬃毛在晚风中飞扬。夜幕降临了,草原一片宁静,静得__________,静得__________。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词语。
【2】画横线的句子让你想到了哪句古诗,请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围绕草原的“静”,展开想象,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4】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
卢沟桥
①卢沟桥在北京郊区的永定河上。它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②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它全长26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桥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16米,长的21米多。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连拱桥。以前永定河发大水时水势很猛,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连拱桥却完好无损。桥宽约7.5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成,两侧有石栏、石柱,石柱上面有精刻的石狮,共501个。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③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旅行家来过中国,他说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栏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
④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卢沟桥发起攻击,我国军队奋起反抗。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从此,我国开始了八年的抗日战争。
⑤现在,卢沟桥附近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每年7月7日,这里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历史,悼念先烈。
【1】这篇短文的叙述顺序是_________
A.时间推移顺序
B.空间转换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D.事物的不同方面
【2】读短文,判断下列句子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卢沟桥是一座石拱桥。(_______)
(2)“有的像在倾听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这是比喻句。(_______)
(3)“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_______)
(4)马克·波罗写过一本书,叫《马克·波罗游记》。(_______)
【3】“观”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有:①看;②看到的景象;③看法。“奇观”一词中的“观”的意思是________。“观潮”一词中的“观”的意思是__________。
【4】引号的作用有: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讽刺或否定;③表示需要着重强调的部分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他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柱子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
【5】概括《卢沟桥》一文的主要内容,你认为最准确的是( )
A.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B.卢沟桥设计科学,闻名世界。
C.卢沟桥在永定河上,它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早在13世纪就闻名世界。1937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D.卢沟桥设计科学,闻名世界,1937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6】我们曾学过《赵州桥》,读了本文,你认为卢沟桥与赵州桥有什么共同点(请写出一点)____________。在对桥的长度等进行描写时,两篇文章都有详实的数字,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父爱
深秋的月光斜照在小床卜,孩子正睡得香甜。一旁,阿久伯凝视着她红嘟嘟的睡脸,良久,两颗泪水静静地滑了下来。
和以往—样,他下班回家。孩子也放学了。晚饭后,孩子照例要求听他讲故事。
“爸爸,讲你的‘拇指’故事嘛!”孩子撒娇地抬起晶亮的眼,极可爱的模样。
他最是不能拒绝这种惹人怜惜的撒娇口吻,尽管他已将这个故事说了不下数十遍,但孩子爱听嘛,在她的心目中,它正可证明她爸爸的英雄形象。
“那是小琪琪还在妈妈肚里的时候……一天晚上,小偷进入我们的家……爸爸为了保护妈妈,和小偷打起来……小偷走了,但是爸爸右手的大拇指被小偷拿着的小刀削去一片肉。”他随着孩子的目光也瞧了瞧右手大拇指。
“痛不痛?”孩子照例问,关切地。
“不痛不痛,爸爸保护妈妈和小琪琪是应该的。”
孩子得到她心中满意的回答,再次高兴地笑了。
但是,只有他心里明白,他不过是一个最平凡的爸爸。那拇指伤痕,只是他—个爱心的表露罢了,那算不了什么的。他结婚得很迟,而可怜的小琪琪,一生下来就成了没妈妈孩子。两年前的一个夜晚:就是孩子刚满六岁的那晚她发高烧,口里吐着白沫。他本该在她嘴里放只汤匙防她啮咬,但又怕伤了她稚搬的舌头,于是,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右指放入孩子的嘴。那夜过后,小琪琪的烧退了,但也咬掉了他指端的肉块。
小床上,月光下的孩子正唾得香甜。
他擦干了泪水,嘴角隐约地浮起了笑意。
偶然,睡梦中的孩子翻了翻身。
他也就轻轻地为她盖上了滑下去的被子。
【1】照样子写词语(各两个):
红嘟嘟____________________
隐约——隐隐约约 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句子说法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对的打“√”错的打“×”。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单亲父亲对孩子爱的故事。(_____)
(2)“爸爸,讲你的“拇指”故事嘛!”所加的标点是正确的。 (______)
(3)“于是,他仅迟疑了一会,决然地将洗净的右指放入孩子的嘴。”这句属于动作描写。(_____)
【3】文中的父亲是“英雄形象”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进行句段练习。
(1)“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请你用上例句的写法写一写“母亲做的蛋炒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句子从不同事物的表现描述“太阳的光很亮”。请仿照句子写一写“过年时,大家的忙碌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这句话写出了在紧急的时刻,“大家”关于时间很慢的内心体验。请你仿照例子写下去。
这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②这样的玻璃其实早已问世了。
23、习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一定有许多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向大家介绍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注意要写清楚喜欢它的原因,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