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 )不是《金银岛》中的故事。
A.岛中奇人贝恩·根
B.苹果桶里偷听
C.独木舟漂流
D.漫步海底平原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少壮(shào) 少数(shǎo)
B. 旋转(xuàn) 旋风(xuàn)
C. 曲调(qǔ) 曲直(qū)
D. 要挟(yāo) 要好(yào)
3、年老的王后在真正的公主床上放了一颗( )。
A.黑豆
B.豌豆
C.绿豆
D.黄豆
4、选词填空。
启发 启事
1.爸爸捡到一个皮包,在路边等了好久也没人认领,只好到电台发了个寻物()。
2.读了《白色的金盏花》这篇文章,我深受()。
5、下面这段话表示的心情是( )
今天奶奶要来,小华早早就起床了,把奶奶最喜欢的点心、水果摆在桌子上。好像还缺点儿什么,他一拍脑袋,快速跑进卧室,手里捧着好几张获奖证书,端端正正地放在桌子中央。一会儿又来到窗前,踮起脚向楼下张望,一会儿又竖起耳朵听大门口是否有动静。
A.盼望
B.生气
C.焦急
D.担心
6、( )曾经在法国出版过的一部书叫《海底的秘密》。
A. 尼摩船长 B. 尼德兰 C. 阿龙纳斯 D. 康塞尔
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提示 竖定 重整齐鼓 摇头晃脑
B.茂盛 表演 坑坑洼洼 横七竖八
C.暮色 逐渐 呼风换雨 通情达理
D.严厉 慎重 奋奋不平 奔流不息
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反义词。
(1)你一定要_______________考虑,千万不能随便做出选择。
(2)他即使身处黑暗,眼睛也始终追寻着_______________。
(3)老师握着我那冰凉的小手,不一会儿它就_______________了起来。
(4)跑完了八百米,我已经累得_______________了,他却依然精力旺盛。
9、古诗填空。
出 塞
__________汉时关,万里长征__________。
__________飞将在,不教胡马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 )。
A.李白
B.陆游
C.王昌龄
【2】“但”的意思是( )。
A.但是
B.只要
【3】“飞将”是指( )。
A.秦朝的李广
B.汉朝的李广
C.唐朝的李广
【4】第一句诗的意思是( )。
A.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B.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
【5】第二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表达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感到非常悲愤的思想感情。
B.表达作者久别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0、课内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选文按照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2】钱塘江大潮声音的变化是从“______”到“______”;江面景象的变化是从“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________,由“人声鼎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11、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奇妙的植物世界
①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②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nián)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zhān)住。经过1-2小时,小虫子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③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交响乐。日子久了,竟然发现他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茂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个月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超过30厘米。
④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ténɡ),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1】短文重点介绍了( )的奇妙之处。
A.山芋藤预报地震、水葫芦净化水
B.水葫芦净化水、漆树咬人
C.山芋藤预报地震、毛毡苔捕捉虫子
D.毛毡苔捕捉虫子、水稻会听音乐
【2】下面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 )
A.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
B.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nián)性很强的液体。
C.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
D.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忙飞来,把叶子消化吸收掉。
【3】植物会听音乐从下面哪一项中可以知道:( )
A.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
B.人们发现放音乐后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茂盛。
C.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放交响乐。
D.印度科学家喜欢在水稻田里放音乐。
【4】短文最后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
A.还有能吃虫的植物。
B.还有会听音乐的植物。
C.还有其他具有特殊功能的植物。
D.还有“咬人”的树。
【5】短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下面表达最准确的是:( )
A.承上启下
B.设置悬念
C.点明中心
D.前后呼应
12、
我是在沼泽地里见到的它——美丽的天鹅。
初见时,我惊呆了,甚至怕我的呼吸会惊动它。我凝视着它,在心里惊叹它的美丽——洁白、轻盈。白瓷一般的光滑的羽毛,没有一丝杂质,就好像一团浓墨泼上去,也会整个儿滚落下来,沾不上一星半点。它悠悠然浮在水面上,身子一动不动,好像在倾听,又好像在思索……也许任何一种飞禽都无法具有这种个性,它的美是独特的——高傲、娴静、深沉。发黑的沼泽地并不能破坏这种美,枯败的苇子也无法使它的风采逊色。不知是它那白云一般的翅膀照亮了这片水,还是黑色的水更衬出那圣洁的白色,我总算亲眼看见了世界上还有如此纯白的东西。可是我忽然又不相信,不相信天鹅会同沼泽地连在一起。我猜想它也许是农场畜牧队一只走散的家鹅。但不是,它自己告诉我,它的确是一只天鹅,地地道道的天鹅——它抬起了它那细长的脖子,眺望着那深远的秋天的田野。它似乎完全没有留意脚下的黑色。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脖子 ( )的苇子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短文主要描写了天鹅的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天鹅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13、阅读课文片段,并回答问题。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2】根据短文内容填表。
【3】对文中加点的“终于”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体现了科学家的研究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B.体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很容易被发现。
C.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
【4】科学家模仿_______________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我还知道人们从_______________中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天地
庐山三叠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次吟诵这首《望庐山瀑布》,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庐山,想到有“庐山第一奇观”之称的胜地——三叠泉。
那年,我慕名前去庐山游览三叠泉。远远的,未见其景,先闻其声,真可谓“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谷”。迎接我们的是瀑布飞泻时带来的水雾,身后窄窄的阶梯的尽头便是一片开阔。
(甲)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乙)三叠异趣,各具特色。(丙)一叠垂直,水从二十多米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只,上下争飞;又如百幅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气魄最雄伟,姿态最秀丽的奇景。
我们到此之前的一场大雨使得三叠泉更为壮美,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止。它从高高的山头凌空下泻,宛如一幅水帘悬挂长空,故又名“水帘泉”。据说,“水帘泉”这个雅名就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子昂所题,并赋诗曰:“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三叠泉只是其中一角。庐山的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1.在文中横线上把《望庐山瀑布》的最后两句补充完整,并说一说这两句诗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指的是“三叠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这句话是从文中第三自然段中抽出来的,应该放在________处。
4.选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叠泉的?突出表现了三叠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枝在微风中摇晃。(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大概一定会回来。(修改病句,把正确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说:“明天下午公司组织到野外活动,我一定参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面句子或段落。
1.同学们炯炯有神地听老师讲课。
___________
2.在班会上,丁丁首先第一个发言。
___________
3.早晨,金灿灿的太阳光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___________
4.为解决我县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全县人民响应号召,刻服困难,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洁家园”行动。你看,连七十岁的老奶奶,也顶着烈日和汗水,兴高彩烈地清洁花圃里的杂草。
___________
5.夏天的夜晚,景色十分迷人。带我到人民公园散步。我们一边走着,一边谈着。晚风习习,湖面宁静得像一面大镜子。镜中倒映着岸边的亭子和垂柳,圆月洒下银色的光芒。人民公园多么漂亮、多么美观啊!
___________
17、下面的句子有两处错误,读一读,请修改。
《爬山⻁的脚》的作者是叶圣陶写的。作者细致地描述了爬山⻁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激动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国事物的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他穿一身黑色礼服和一顶黑色礼帽,好看极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表达。
有人因为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变得善良、豁达;也有人因为老师的关爱帮助,变得勇敢、自信。在这个学期中,你“变”了吗?你是否注意过身边的人、景、物的变化?请以“ 变了”为题,写一篇习作。
习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把“变”的过程写清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