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吴用、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B.在《水浒传》中,晁盖、吴用、刘唐、公孙胜及阮氏三兄弟七星聚义,联合白胜在黄泥冈施巧计,劫取了由杨志押送的生辰纲。
C.《水浒传》中,林冲遭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高俅派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欲将林冲置于死地。林冲忍无可忍,怒杀陆谦。风雪之夜,逼上梁山。
D.《水浒传》中鲁智深原名鲁达,“智深”是他出家后的法号,为人行侠仗义,粗中有细,与直爽率真,鲁莽暴躁的李逵形成对比。相关情节有: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大闹飞云浦、六合寺坐化等。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的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者“加冠”表示年龄已经二十岁。
B.“倘若”和“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只要……就……” 和“不是……而是……”都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C.《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鲁迅曾称赞《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D.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小说题材多样,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其《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B.《水浒传》中的武松斗杀西门庆后被发配沧州,途中在十字坡酒店险些被孙二娘所害。
C.鲁迅的《父亲的病》一文屡次提及“名医”姚芝仙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揭露了他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行径。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保尔经过六个月艰苦创作的手稿,在邮寄过程中丢失,但他以顽强的毅力重新创作,终于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我和橘皮的往事》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饱含深情地缅怀自己的小学班主任。
B.有着四十年教龄的张教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生,如今已是李代桃僵。
C.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在未来的通讯行业中,5G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将引领一场崭新的网络技术革命。
D.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联系与经济往来与日俱增,突显出大国风采。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缊①焚之。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②昭宪皇太后大渐③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注]①缊(yùn),碎麻) ②矧(shěn ):况且。 ③大渐:病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尝欲除某人为某官(除:封授)
B. 卒可其奏(可:同意)
C. 中外表疏(疏:陈述)
D. 左右争倾之(倾:倾轧、排挤)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2)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3】从上文看,赵普在选用官员时是如何尽职尽责的?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的“左迁”指降职、贬官,点明了作者被贬到偏远的潮州的写作背景。
B.颔联“肯将衰朽惜残年”形象地体现了诗人老而弥坚之姿和刚正不阿的爱国之态。
C.颈联中“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直接表明了天气的寒冷和当时政治气候的恶劣。
D.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愈七律诗中的精品。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对侄孙韩湘有哪些示意?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材料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
版本 | 总数(篇) | 年平均数(篇) | 增长率 | |||
小学 | 初中 | 小学 | 初中 | 小学 | 初中 | |
2013版 | 69 | 64 | 11.5 | 21.3 | 79.7% | 93.8% |
2017版(部编) | 124 | 124 | 20.7 | 41.3 |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开办以来,已由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了四届。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又一档主流文化类益智节目。
(1)阅读三则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将于2019年10月20日在北京正式启动,组委会决定继续聘请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担任《中国诗词大会》竞赛点评嘉宾,聘期一年。请你以组委会名义拟写一份聘请书。
(3)下面是河西初级中学拟写的一则号召同学们积极诵读经典的倡议书,其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改正。
经典诵读活动倡议书
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必须从自身文化中即取营养,丢掉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放弃了生存的沃土。我校开展“传承经典 感恩成长”经典诵读活动是让孩子们能够继续学习、发扬和继承民族文化,这是我们的责任。为此,我校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①同学们要亲近书籍,与大师对话;
②要阅读经典,为人生奠基;
③要做诚信公民,努力实践自己的读书诺言,在读书时要做到“六个一”,即:每班成立一个图书角,每人建立一个小书柜,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天早自习诵读一篇经典诗词,每月读一本文学名著,每读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
同学们,让经典引领我们成长、让知识为我们导航。让我们携起手来,以诵读诗文为乐、以传承经典为主,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亮丽人生。
河西初级中学
2019年10月15日
①倡议书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②划线句子中语序不当,应将 和 调换。
③倡议书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在横线上提出修改意见。
8、默写。
(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2)_____ 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 。(《左传.曹刿论战》)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5)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____ ___,_____ __。(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
(6)同样写愁思,李后主把它化作了一江东流的春水,李清照却在《武陵春》中把它装上了船:“ , 。”
(7)《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 ____,____ ___。
9、非文学作品阅读
不做“空心人”
亲爱的同学们:
祝贺你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成为新一代复旦人。希望在你们身上。
今天凌晨五点多钟,我独自在校园走了很久,感受到一种特别而久违的宁静、肃穆。我知道这宁静和肃穆,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都永不可被复制,它封存于我心底,瞬间被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激活了。站在当年的教学楼前,真是百感交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物质条件相对匮乏,有时,我带着两块干面包一头扎进图书馆,深夜才会出来。但那些年复旦浓厚的理想主义氛围,一个穷学生心中的万丈豪情,穿透时光的铁幕,仍时常叩击我的内心。仿佛也是在警醒我,在一个人内心,真正不可消逝的,到底是些什么。
钱穆先生曾说,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传统,应怀有温情和敬意。对我们的个人史,又何尝不是如此?离开复旦的三十多年中,每当我苦闷、矛盾、彷徨之时,复旦时期的无数细节,先生们给我的种种教诲时时浮现。可以说,母校对我灵魂的滋养、对我内心的教育从未中断、从未停止,也永远不会终止。
同学们,你们生于本世纪初,是崭新的一代人。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数千年未有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和人本身生存状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哺育了你们。你们是在信息时代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整体上看,这一代人视野开阔,聪慧敏锐,自信而独立。
我的儿子是这一代人中的一个。我有个保持了十多年的习惯,在他读书和生活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会写一句话送给他,让他去反复体味。在他赴国外读书时,我写了五个字送给他,叫:不做“空心人”。
为什么有这么一句呢?我是在警示他,对这一代人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足够清醒的审视和反省。
曾有一个你们的同龄人,这样对我描述他的状态:睡眠之外,时时刻刻在刷屏,明知绝大多数信息无聊无趣,甚至扭曲、有害,仍止不住地去刷。但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饥饿感。一旦手机离手,就会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积不仅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反而总觉得内心空荡荡的。
我知道这已经是个常态。这个时代对信息消费的依赖性,正在逼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但真正让我担忧的,还不是这个。我发现,即使是面对难得一见、瑰丽雄奇的自然奇观,面对渴盼亲情的家中长辈,面对他人的痛苦遭遇,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动于衷、一种超然的淡漠、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感,甚至是麻木。高度的信息化,有着把这个星球每个角落的人都有效联通起来的神奇能力,但同时,它本质上也加剧了每个个体内心的“孤岛状态”。所以我告诫儿子:不要被物质和消息的过度消费“空心化”,成为“空心人”。
我当然不是在否认信息化对人类发展的的澎湃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无与伦比的,是无法被颠覆的。我在想,在高度信息化的生存中,人本身如何不沦为一种快速消费品。
越是在众声喧哗中,越需要一颗真正安静下来的心。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越需要一颗真正慢下来的心。我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自觉者。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读书、求知,当然更不例外。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速生、速成”的心理惯性,事实上得到了强化。我期待同学们从这种强悍的惯性中,挣脱出来。
在时代的屏幕上瞬间自生自灭的文字,越是浅陋粗鄙,就越需要有人能以“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气,舍弃眼前之利、萤火之光,创造出能昭示一个时代良心和品质的精神产品,穿透这个时代流传下去。
越是有人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就越需要另一群人懂得,应该往这种空荡荡中填补些什么。越是有人不再确信什么,觉得“爱”、“理想”、“信仰”成了过时的、陈旧而虚张的概念,就越是需要另一群人把这些词,高高地举在头顶。对内心贫乏的人来说,这些词是空的。而对内心丰富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是有血有肉的,是新鲜的。
对大自然、对现实的变迁、对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内心的触角都要敏感地、密切地去感受它们,催生清新的生命感,不必去过度转述网络上苍白的“二手人生经验”。只有这样,明确的信念才会产生,生命的内在热度才不致流失。
教育的根本要义是什么,今天在场的老师们远比我有权威来作出阐释。我对它有九个字的个人解读,叫:“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能力结构和社会需求,选定了自己的专业,这是有所学。最终,在一些专门领域形成独到见解,有了贡献,成就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是有所成。这一步,在大师林立、治学传统根深蒂固的复旦,也是能做到的。
。一个人,对求知、求真理没有非同一般的执着,没有一种内心的灼热,没有百折不挠的坚忍,自然匹配不了一个爱字。没有固守社会良知正义、突破一己局限的家国情怀,自然也难以体察到这个境界。有所爱,意味着献身精神、一种信仰;意味着可能需要放弃很多,也需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时时唤醒自己。
这一定是个长期的、艰苦的锤炼过程。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大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的校园里,有更多的学生懂得:要把求知、求学上的怀疑精神,与对生命价值的确认和信仰的形成融为一体。把对科学的“冷眼”观察、冷静探索,与做人做事的古道热肠融为一体。把探求真理的坚韧不拔,与生活中怜小怜弱、恤残恤孤的生命柔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一颗“有所爱”的心,才不会空掉。我们才不致沦为一个“空心人”。
在这里,我还要把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名作《月亮与六便士》的两段话,送给同学们。
一句话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克制对唾手可得的实际利益的诱惑,要有一种超越性的、更宽阔的眼界。有时候,抬头看月亮,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因为利益的羁绊,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尤其是生活在承受重负之时。另一句话是:“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这句话中包含的力量,正好与前一句形成互补。平凡,是每个人都想着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之后。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
同学们,四年之后,当你们从复旦毕业之时,一定会有某种强大的心灵共性,在你们和我之间形成。也唯有如此,一所伟大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才会永恒地存在。
谢谢大家。愿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前程。
(选自复旦大学2018新生开学典礼演讲,有改动)
(1)把下面的思维导图填写完整,理清文章脉络。
(2)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3)文末引用《月亮与六便士》的话有何用意?
(4)演讲稿中提出“不做‘空心人’”的观点也值得我们深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认识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0、 阅读《宣纸:“纸寿千年”》一文,完成小题。
①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因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②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宣纸,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中京都开设纸坊,并把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他每天都到澄心堂观看造纸的操作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匠穿的围裙,同工人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好纸,李后主就命名它为“澄心堂纸”。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文人雅士一旦拥有宣纸便是如获至宝。欧阳修、苏轼等人得到澄心堂纸“如得天球拱璧”,欣喜若狂,颂赞备至,留下“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等佳句。
③据《旧唐书》载:唐代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及“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位当时身居宰相高位又潜心学问的老人在文中极为公正、不加任何雕饰地说到宣纸,这也是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最早的文章。后来陆续出现有关宣纸的故事,笔者载三则。
④《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写到宣纸,宝玉、黛玉、宝钗等在议论画大观园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那“雪浪纸”,即宣纸。
⑤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写信给郑振铎,说:“……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而较耐久,性亦柔软,适于订成较厚之书。”鲁迅先生还曾赠宣纸给一位苏联木刻家,后来他收到一批回赠的苏联版画。另一位使用宣纸的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评价是:“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1】根据文意,说说宣纸为什么能获得“纸寿千年”的美誉。
【2】“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中的“享用”能改为“使用”吗?为什么?
【3】有关宣纸的故事,作者依次写了几则:《红楼梦》中人物对宣纸的评价,鲁迅向郑振铎推荐宣纸,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赞美。作者为什么要连举三个例子呢?请说明理由。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泥花生
朝颜
①离开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后,我开始于每年春天怀念一片黄色的小花朵。那时候,它们在我的词典里叫作番豆花。少有人注意到那些花,它们那么小、那么不起眼,只安静地贴着泥土开放,还被一丛丛茂密的绿叶遮掩着。花落之后,花茎伸进泥土,不声不响地便将果实——花生给结了。
②我家每年都要种花生。我几乎不记得花生需要人们怎样的伺候,把种子埋进土里,甚至无须施多少肥,也不用经常给它浇水,你完全可以扔下它不管,只消等待上四五个月的时间,它就悄悄地把一串又一串的果实给捧了出来。彼时村里的根头叔,因为受过刺激,脑子不太好使。大嫂让他分家后,他只能一个人生活。分得的那些田里,他也栽下过禾苗,可是草长得比禾苗还高,最终只收获一小箩筐秕谷。唯独那一大片花生地,出人意料地结出了沉句句的果实。泥土对人类是慈悲的,但它讲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花生,它不挑人、不挑地、不挑肥地给予,这份慈悲近乎佛的意味。
③在我的家乡九堡,有九件宝物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之一便是杨梅村艾刀石的花生,有民间顺口溜为证:“艾刀石,种花生,稀奇古怪,引人论争,生摇有响,晒干无声。”普通花生都是刚挖出来摇不响,晒干了才响,而艾刀石的花生反其道而行之。世界这么大,为什么唯独这个地方的花生长成这样?不可谓不奇也。
④相比于洗得干干净净的花生,我更偏爱壳中尚裹着泥土的花生。似乎只有连带着泥土香,才不失了最初的味道。母亲一直以为我不喜欢吃花生,因为家中洗净、晒干的花生,我极少吃。而我有一个羞于出口的秘密,母亲至今仍不知晓。在花生成熟的季节,我愉快地接受拔鱼草的任务。草拔好了,我定会钻进花生地,摘一颗颗花生,坐在地里慢悠悠地吃个够。刚刚起土的花生,尚带着清新和湿润的气息。嗅着泥土的清奇,咀嚼着甘甜多汁的花生仁,只觉得内心被一种幸福装满。田野寂静,风哗啦啦地吹过花生地。吹过我的身上……
⑤几天后,待到全家一起挖花生、摘花生时,我偶尔也会吃上几颗沾着泥土的花生,但兴致已大减。及至晒干,我已完全失去了兴趣。当然,水煮盐花生除外。但家里舍得拿来水煮的,往往是那种挑剩的颗粒不饱满的嫩籽儿,嚼劲和味道都差了许多。
⑥在城市里生活后,再没有一块土地可以供我们种植一畦花生。父亲时常回老家,看望那些已经老得掉光了牙的近亲,看顾我们家那栋苍老斑驳的旧屋。他从城里给老人带去松软的面包、橘饼,而那些老人总是用抖抖索索的手,量上一两升花生,让父亲提回城里。这些花生,父亲一颗一颗细心地剥了壳,炸花生米,用玻璃瓶装了,放在饭桌上。吃的时候,他总是极有节制、极有耐心,一粒一粒地放进嘴里。似乎唯有这样,才能咂摸出故乡的滋味。那回味无穷的故乡的滋味啊,才不至于很快地从空气中散去。
⑦许多年以后,我忽然回想起自己做乡村教师的那段时光。那时,我的讲台上,常常会出现一小把花生。那些农村的孩子,睁着纯净的眼睛,却无人承认是谁放的,只是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你就把它吃了吧。”有时候甚至是一大包,无声无息地潜伏在我住处的办公桌上。后来我知道,每天生吃一把花生,可以润肺、化痰、清咽,防治咽喉炎。而我时常嗓音嘶哑,年纪轻轻就患上了严重的咽喉病。这些每天在我的目力威严之下小心翼翼的稚童,没有计较我的严厉,却记挂着我的隐疾……那样的人和那样的事,在我离泥土越来越远以后,几乎再未有过了。
⑧现在,我在钢筋水泥地面上生活的年头早已超过了在泥土上面翻滚的日子,可是泥土对我捧出的东西,远远超出城市的给予。我们使出浑身解数离开了泥土,却用一生来怀念它。
【1】选文第④~⑦段围绕“花生”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选文第②段中讲根头叔种花生的故事有何作用?
【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田野寂静,风哗啦啦地吹过花生地,吹过我的身上……(从描写角度赏析)
(2)这些花生,父亲一颗一颗细心地剥了壳,炸花生米,用玻璃瓶装了,放在饭桌上。(从词语角度赏析)
【4】简要分析选文第⑧段画线句的深刻内涵。
【5】选文题目为“泥花生”,可不可以改成“花生”?为什么?
12、按要求完成任务。
题目:__________伴我成长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③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