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帅麾下的官兵甚为不满,特别是在调到西北继续对红军打不受欢迎的内战,而对日本却不开一枪以后,更是普遍喷有怨言。
B.李明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不敢贸然答应他的请求。
C.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他们绝不是那些只知道怀古伤今的人可以比得上的。
D.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之交,谋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2、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痴如醉 千峰竞秀 囊萤映雪 磕磕绊绊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都相同。
B. 当青岛真情巴士驾驶员驾驶公交车行驶至汽车总站礼让行人时,正走在斑马线上的小男孩向驾驶员深深鞠了一躬。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男孩鞠躬”。
C. 只有每一位市民都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规范,才能将盐城建设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城市。
解说:这个复句是条件关系。
D. 老了,我想有个菜园子:春天到了,秋天收获;低头种菜,抬头看花。
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古诗文与互联网居于时间轴的两端,千百年前的古诗文,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赋予了新时代勃勃生机。
B.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始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
C.真正住在屋檐下的人,才能深切体会房顶漏雨的危害;深人民间社会的人,才能切身察知政令出现的问题。
D.欧阳夏丹说:中国惊艳背后的中国经验,有一股笃定,也有一股淡定。还是毛主席那句诗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
②最后,正如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③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④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
⑤如果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新、新奇,你还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A.③①②④⑤
B.③①④⑤②
C.①④⑤②③
D.①⑤④③②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比:连续。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更追之 促:赶快
B.绣谢曰 谢:道歉
C.绣以精兵追退军 以:认为
D.非曹公敌也 敌:对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A.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B.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C.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D.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3】下列述表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绣不顾及贾诩的阻拦,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追击曹操,结果大败而归。
B.张绣后来采纳了贾诩的建议,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曹军,而获得大胜。
C.贾诩认为张绣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擒贼先擒王,要取胜就先得打败曹操。
D.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
6、阅读艾青诗歌《冬天的池沼》,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
-----给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注)《冬天的池沼》写于1941年1月。原稿题目下有注为“---给Wi”。。据《长编》所记,1939年1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韦嫈(yīng)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
(1) 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题目下的注释,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请你仿写诗歌。
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象,在第三节后再写一节。(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最后一节依然构成总分关系。)
7、校团委准备以“关注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一份活动邀请函,请回答。
邀请函
尊敬的李馆长:
您好!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A拓展课外知识面,丰富历史文化,我校将于2020年6月12日(星期五)下午两点,B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关注文化遗产》知识讲座,特邀您前来做主讲嘉宾,请勿缺席。
2020年6月1日
校团委
①划线句子A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在“_____”后添加上“_________”。
②划线句子B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邀请函中有一处用语不得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
(2)活动中,小明同学想写一副与“弘扬文化遗产”有关的对联,他写出了上联,请你补写出下联。
千古文化留遗韵, ________。
(3)活动中,同学们准备朗读一篇课文增加气氛,你觉得哪一篇更合适?( )
A.陶渊明《桃花源记》
B.纪昀《河中石兽》
C.魏学洢《核舟记》
D.周敦颐《爱莲说》
(4)下列诗句中没有提及含有我国文化遗迹的的一项是( )
A.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C.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题文)默写。
(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2)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梅绕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行香子》)
(5)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9、阅读鲁迅的《故乡》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少年闰土“见人很怕羞”,为什么“只是不怕我”,而且“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结合语境,分析下面两句中省略号的不同表达作用。
(1)阿!闰土哥,——你来了?……
(2)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3】解释文中划横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4】“我”见到闰土有许多话想说,但为什么“吐不出口外去”?
【5】选文在刻画中年闰土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举一例并加以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禹贡图上有记。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
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
皇佑三年(一0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而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节)
【1】纵观全文,分条归纳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事迹。
【2】文章第3节为什么要写衡王刻“寿”字的史实?
【3】文章最后一段别有韵味,请简要品析它的妙处。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
【4】为什么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声长叹,是一种“大彻大悟”?读了这篇文章后,除了要学习范仲淹的的忧乐观以外,你认为还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
11、 遗失的寒冷
张亚凌
⑴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⑵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岁月。
⑶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
⑷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⑸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怕将褥子弄脏了。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铺在地上。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同学的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⑹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很潮湿。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
⑺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⑻我从没有向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
⑼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⑽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⑾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会一直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地用。
⑿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⒀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⒁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我甚至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⒂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
⒃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
⒄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的。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我从雪里爬出来,揉揉摔疼的膝盖,弯下身子,眯着眼,闭紧嘴,像一只挣扎在狂涛中的小虾米,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赶。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儿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⒅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
⒆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⒇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是那场大雪不客气地冻掉我那脆弱的寒冷?
(21)我只知道: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1】文中说“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请简要概括“我”学会了哪些“智慧”。
【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从雪里爬出来,揉揉摔疼的膝盖,弯下身子,眯着眼,闭紧嘴,像一只挣扎在狂涛中的小虾米,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赶。
【3】有人认为第(9)段和第(15)段作用不大,应该删去。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
【4】细节描写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请从第(11)—(13)段中找一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它的作用。
【5】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请结合本文以及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