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迪庆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⑤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④⑤①

  • 2、下列表述,语境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端午节的家宴上,王苗苗给爷爷奶奶敬茶,她说:“爷爷奶奶,端午节安康!祝你们生活潇洒,心情愉快。年年高升,‘鼠’你最美!”

    B.这周我们班拿到“流动红旗”,班长兴奋地说:“这都归咎于班主任的英明管理,也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我们再接再厉。”

    C.教师节来临,林涛同学给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敬爱的老师,三尺讲台播智慧,一支粉笔写春秋。您辛苦了,高足林涛祝您节日快乐!”

    D.主题班会邀请校长参加,邀请函上这样写:“校长您好,本周五下午5时整在七(1)班举行‘健康成长’主题班会,特请您现场指导。”

  •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塞下曲(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

    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黑雁飞高”写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栖息的大雁惊起,飞得很高。

    B.“单于夜遁逃”描写出敌军趁夜潜逃的情景。

    C.“欲将轻骑逐”写守边将领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D.“大雪满弓刀”表现了将士们欲追击敌军却遭遇大雪严寒阻挡的无奈之情。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大雪初停,阳光照在高原上,北国一片红装素裹

    B.现当代诗人艾青可谓风流人物,他的诗歌影响深远。

    C.余光中诗中多次重复运用相同的词语,真是强聒不舍

    D.林微因在建筑方面成功的不二法门就是亲身去实践。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而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注】艨艟(méng chōng):战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是金陵人,

    (2)湖中得更有此人

    (3)人物略不相睹

    (4)迎而上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4】甲、乙两文作者一个“看雪”一个“观潮”,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对所看(观)之景的描写手法的异同。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借“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及回到家乡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因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运用。附中高新九年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下列都蕴含“自强不息”精神的诗句的一项是________

    ①老骥伏栃,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①③④

    (2)仿照示例,再写两个古人自强不息的故事名称。

    示例:李密牛角挂书________

    (3)我国有许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对联。请你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

    上联: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下联: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四小题)

    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秋思》)

    醉里挑灯看剑,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足蒸暑土气, ,力尽不知热,   。(白居易《观刈麦》)

    宫中府中,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行路难》)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1)2014年8月28日,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的亿万富豪指数显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拥有218亿美元资产,超越万达集团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2)马云的成功让我们赞叹羡慕,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有过吃9个月泡面的艰苦创业期。

    (3)1995年,马云从学校辞职,1999年,他砸锅卖铁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在杭州开始创业,也经过了一个不挣一分钱的艰难阶段。

    (4)刚开始,大家工作都很投入,一眨眼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常常肚子饿时才想起来吃饭,为了省时间,他们便吃快食面。

    (5)可是创业的困难程度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当初准备的钱都投进去了,而且都看不到个泡。有些人泄气了,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马云唯一满足大家的就是免费发快食面。为了省钱,他快餐都不舍得吃,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6)马云每个月入不敷出,被迫沦为“泡面党”。一日三餐都吃快食面,把一些人的胃吃坏了,有些人不得不溜号走人了。也有些人开始叫苦:“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吃泡面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马云总是学着电影里的口吻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7)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因为他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天工作二十个小时,仍然没有成功,他也没有底气说一定会成功。

    (8)那年春节,大年三十他还在工作。母亲放心不下他,于是打电话问他:“晚上吃什么啊?”他没有想,就说:“吃快食面。”母亲突然停住了,说:“那你回来,别干了!”“不行,弟兄们都还没走。”母亲哭了,说道:“你这是何苦啊,好好的固定工作不干,非要创业。”母亲专程赶过来,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吃得大家舒舒服服的,但也流出了眼泪。

    (9)后来马云在一次招聘时,问一个学生:“你喜欢吃什么?”那人说:“快食面。”马云马上就乐了,“好!”那人也乐了,补充了一句:“我能把方便面煮出18种味道,成了同学们中的方便面‘达人’。”马云马上说:“你,我要了!”

    (10)此后,马云就让那人给大家煮泡面,把快食面吃出花样来。那人一来,果然让大家改善了生活。她不是只买一种牌子的,而是不断地换牌子,每种牌子和口味都尝试一下。什么酸辣牛肉面、豉香辣排面、蟹黄鲍鱼面、麻辣火锅面、酸菜炖排骨面、小鸡炖蘑菇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笋干老鸭煲面、蟹粉狮子头面、葱香排骨面,就这样各种牌子、各种味道的方便面大家都吃了,渐渐地说快面好吃。

    (11)后来她能够把方便面煮出50多种味道来了。就这样,马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还是十分艰苦,但吃泡面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浑然忘记身处低处与逆境。他乐观与从容,这样的技巧和态度、韧性和耐力,还有扛不住的苦难吗?就这样,他们在吃了9个月的快食面后,开拓出了一条“血路”。

    (12)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用马云的话说,“一创业就想挣钱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阿里巴巴过去走的路和吃的苦,很多公司要重新走一遍,吃一遍。”

    1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2分析文章(6)段中划线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品析文段(7)中画线句子里加点词语的作用。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 11、阅读《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怒。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贴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1】阅读全文,从“她”的角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标题“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有何含义?并谈谈该标题的作用。

    【3】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语蕴含的情感。

    (1)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

    (2)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4】品读文中划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母亲的心理。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有一抹色彩点亮这个冬天。皑皑白雪里,傲然挺立的苍翠松树,为万物凋零的冬日增添生机;朔朔寒风中,赛场上拼搏的橘红色身影,给失利的同学带来鼓舞;漫漫冬夜时,母亲留着的暖黄色灯光,为晚归的你带来慰藉……

    请以“冬日里的一抹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