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慕虚荣的瓦悌尼因为向( )炫耀他的漂亮衣服受到了父亲的批评。
A.一个聋子
B.全班同学
C.一个盲人
D.安利柯
2、下列诗句中的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 解:解释。
B.草满池塘水满陂 陂:山坡。
C.却看妻子愁何在 看:回头看。
D.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青年时期,这里指年轻人。
3、联系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下列对“我”的心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感动)
B.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紧张、焦急)
C.“我……要钱……”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兴奋)
D.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走路,看虾兵、蚌精……(高兴)
4、读拼音,写词语。
qǐ pàn wēi bī níng wàng jiē jì jìng zhòng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还原精灵(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峰( )石 高不可( )
孤峰( )( ) 盛气( )人
( )( )长青 千山一( )
6、拼一拼,写一写。
chĭ rŭ jiào huì suŏ wèi bèi sòng qĭ yŏu cĭ lĭ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7、我的日积月累。
(1)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4)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名言警句来劝诫他人。我们可以用毛泽东的“多少事,从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来劝他人珍惜时间;我们可以用朱用纯的“___________,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____________”来劝他人节俭。
(5)漫步在古诗的海洋中,我们常被诗人的“情”所打动,如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的爱国情;张继“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寂情。
(6)《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________”告诉我们要把所学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倦怠。
8、根据积累填空。
(1)四时景物皆成诗。春之江南,“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夏天最美是夜晚,“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_________________,这情景着实迷人”;秋夜望月,“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寒冬看雪,“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
(2)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_。”我国古人也深谙读书之道:“_________________,不耻下问”是一种端正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学习智慧;“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懂得了学海无涯的道理;“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又为我们在学习方法上指点迷津。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与进步,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的那样:“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
9、快乐阅读,我能行: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本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作者是现代女作家__________。
(2)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要表达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桂花一开放, 母亲就开始担心了”。 母亲为什么要担心?请用文段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主要是写故乡的桂花雨, 而后却又介绍杭州一处小山的桂花, 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钓鱼的启示(节选)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 阻)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 箸)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 决)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 戒)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2】钓鱼的启示”中“启示”具体指的是什么?用“~~~~”画出来。
【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漂亮的大鲈鱼。
B. 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等。
C. 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
D. 比喻人生中能把人引入歧途的各种诱惑。
【4】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如果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做呢?简要地写一写。
(1)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人民警叔叔。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买东西,售货员多找了钱。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年那件让孩子“(沮 阻)丧”的事,与后来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他坐着马车往北走。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 到楚国去。”朋友很奇 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强,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了。
【1】这个人始终不肯改变方向,是因为他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听别人的劝告。
B. 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方向对,才能充分发挥有利的条件。
C.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清楚以后再去做。
12、读课内语句或语段,完成练习。
船夫的驾駛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 )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文中“____” 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这段话是按照____的结构方式来写的。
【3】画线句用了___的修辞方法,是为了表现______
【4】下列不能体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一项是( )
A.行船速度快,操纵自如
B.极窄的地方也能平稳地驶过。
C.拥挤时,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D.我们的眼睛不知看哪一处好。
13、课内片段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商人夹(jiā jiá)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huā huá)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挺立 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地入睡了。
【1】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词语,打“√”。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抄写下来,并仿造一句。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____________。(概括主要内容)第一个自然段突出表现景物的(______)美,第二个自然段主要展现景物(______)美。
【4】假如你生活在威尼斯,想象你一天的生活情境,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试题。
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几次三番后,我有点恼火,沉下脸说:“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wǔ)逆①”,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注:忤逆:对父母不孝顺。
②第二天,我睡到下午四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只能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
③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消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的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④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在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饭毕,他们请我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具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又高又壮实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又干又瘦的小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的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我失声叫了起来,惊得在场的所有人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②(niè rú)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而丢你的脸,哪料这么巧……” 注:嗫嚅:有话想说又不敢说,吞吞吐吐的样子。
⑤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一千多块钱了。最后,父亲郑重地说:“我想帮你早点把债还上。”
⑥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了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晚上擦背,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儿女哟……儿女哪懂得老人的心哟!”
⑦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不放心地追了进来问,孩子,想啥呢?“我想,我想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我已涨红了脸,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了眼睛。
⑧“好啊!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
⑨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他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道道爱的山岗。
【1】第①自然段和第⑦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都是对人物的______描写和______描写,可以充分体会到“我”对父亲从______到________的内心变化。
【2】第④自然段中画“ ”线的句子通过浴客和擦背工形象上的______,表现了擦背工的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⑥自然段中老大爷的一番话语进行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位老大爷的话语流露出对“我”的一丝责备和不满。
B.这位老大爷认为老人没有必要如此无私地爱着儿女。
C.这位老大爷的话语揭示了父亲白天总不在家及身体消瘦的原因。
【4】给文章取题目,最合适的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
A.我与父亲 B.父爱无眠 C.还债 D.浴室里的相见
【5】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填空。
【6】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事例从不同方面进行简述。(至少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走近农村留守儿童
材料一: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有几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因此有了几百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6岁到13岁的占大多数。
材料二: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乏沟通。其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比例为70.2%,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32.8%,两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12.7%,三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为6.8%。
材料三: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农村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极少。而在农村所有“问题儿童”中,大多数都是农村留守儿童。
【1】以上材料主要调查的是( )
A.城市留守儿童
B.农村进城务工人数
C.农村问题儿童
D.农村留守儿童
【2】下列不是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异常的“症状”的是( )
A.性格内向
B.活泼大方
C.脾气暴躁
D.孤僻、自卑
【3】以上材料没有表明( )
A.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
B.在农村所有“问题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很大。
C.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
D.农村留守儿童都得到了父母很好的照顾。
【4】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表现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
慈母情深(节选)
①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
②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③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⑤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⑥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1】第①段是对________的场景描写,其中“七八十”这个词语的反复使用,突出了小工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我”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理解③④段的人物对话,工友的话反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的话表现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连续使用四个“立刻”,在表达上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是“我”灵魂深处震撼之后,对母亲的认识理解和自我感受,从中能读出“我__________的情感。
17、阅读
四季之美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 )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 )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 )飞舞。即使是( )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 )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 )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叠词。这些叠词不但强调了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文章语言的 。
【2】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的顺序能相互调换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喜欢冬天早上寒冷的感觉,中午寒气渐退,难免扫兴
B. 作者很享受在凛冽的清晨手捧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种闲逸的心情,到中午炭化为白灰,难免扫兴
C. 熊熊的炭火为寒冷的冬晨营造了美的氛围,到中午时炭火消失,那独特的韵味也消失了,难免扫兴
【4】第二自然段说“明亮的月夜固然美”,下列诗句写夏天月夜的一项是( )。
A.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C.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第四自然段说“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却没写怎么美,请你学习短文的写法,结合平的积累,用几句话写一写冬天落雪的早晨的景致。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 ”做不到了,“ ”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桃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在文段画“ ”处补充合适的内容。
【2】下面选项能很好地概括文段内容的是( )
A.读书好 B.多读书 C.读好书
【3】把书籍名称和作者对该书籍的评价连线。
《西游记》 《封神榜》 《荡寇志》 《水浒传》
索然无味 栩栩如生 烦琐 精彩
【4】读书好,我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我们应该怎样选好书?
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莫高窟(节选)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1】这个片段主要描写了 ,它的特点是 、 。
【2】文中“惟妙惟肖”可以用 、 、 、 等来替换。
【3】这段内容是按照( )的方式描述的。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
【4】哪一尊彩塑描述得最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一位游客,看到这些精妙绝伦的彩塑,你会如何赞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就可以被扑灭。(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
2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仿写比喻、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爸爸对我和弟弟说:“暑假我带你们去游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
23、习作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想想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然后以此为内容写一篇习作。可以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可以“我的心爱之物”为题,也可另拟。要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如果需要还可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35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