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云南文山州高考一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现实和文艺领域就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铁人王进喜、好党员雷锋、《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数不胜数的英雄为国人所熟悉。

    B. 从《哈利·波特》系列到《纳尼亚传奇》系列,再到《魔戒》三部曲,好莱坞魔幻电影以行云流水的想象力和强大的电脑特技支撑,影响着世界魔幻电影创作的发展走向。

    C. 2017年的文化金融将呈现“马太效应”,那些不会运用金融工具的文化企业,难以驾驭资金本,而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文化企业将越来越好。

    D. 此次教材修订要求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E. 从久负盛名的梅花山,到古朴厚重的鸡鸣寺,再到有美丽传说的莫愁湖,每年来南京赏花旅游的各地朋友不绝如缕

     

  • 2、太平道奉“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以( )为主要经典。

    A.《道德经》 B.《太平经》 C.《易经》 D.《孝经》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归鹿门歌》《春江花月夜》《梦游天姥吟留别》均为古体诗,其作者分别为孟浩然、张若虚、李白。

    B.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湘夫人》《离骚》《九歌》和由汉代刘向父子编订的《楚辞》。

    C.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著名诗歌《长恨歌》的作者。

    D.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先后培植出先秦诗骚、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唐诗、宋词、元曲等诗坛奇葩。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备受瞩目,不仅在于它为我们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将进一步揭示古蜀文明的文化面貌与重要价值。

    B.全球通胀预期升温,是因为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具有修复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C.新冠疫苗接种后要注意在接种单位观察30分钟,接种当天注射部位不要沾水,接种后三日尽量多休息等等,以防避免皮肤感染和劳累以影响接种效果。

    D.快手通过“直播+短视频”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能够快速地将产品变现,助力乡村振兴,正在成为农业实体经济的护航“软件”。

  •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古代史书         ,即使是规格庞大的书,也会         。例如,《史记》         ,后世许多纪传体史书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要把每篇记载孤立起来看。

    ①体现出篇章与篇章之间彼此关联的精神

    ②对材料如何叙述得更合理花了很多心思

    ③把同一人的事迹分到不同篇章错综互见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篡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修身公式。从格物致知,实质上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一自律,方有诚意正心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的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理想。

    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

    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与含义阔大、形象众生的诗不同,词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极为精致。尽管宋代词坛还有别一番风貌的歌唱,这就是由苏轼开创的、以辛弃疾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宋词雅,宋画也雅。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两宋士大夫文化的其他领域,也无不表现出与宋词、宋画相通的性格。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

    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悄然兴起。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市民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沉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一种不同于贵族口味与诗人情调的市民文化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含义阔大、形象众生,是开放的,外倾的,色调热烈的,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B两宋理学,强调纲常伦理对世界万物的所当然和所以然,也强调人对于天理的一种自觉意识。

    C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人而趋于雅化,其特点为: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细腻精致。

    D.市民文化是以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兴起的一种文化,《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这种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宋理学其实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两宋理学与传统儒家学说有着相同的义利观

    B.理学突出自觉的修身自律,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以天理来遏制个人情感欲求。

    C.市民文化由于更能够直接而热烈地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的市民阶层的感官享受,因此在两宋时期有了蓬勃发展。

    D.两宋词坛主流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士大夫的心境的集中体现,因而与盛唐时期的诗人在风格和意绪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3】下列根据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唐朝的热情奔放不同,宋朝文化中的哲学和艺术都会体现出一种相对封闭和内倾的倾向,这应该是与唐宋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相关。

    B.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正是受到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的影响所形成的。

    C.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宋朝的文人赏玩瓷器时喜爱的类型应该是繁丽丰腴的;他们喜爱的服饰类型也应该是雍容华贵的。

    D.按照文中对市民文化的描述,当台上在演出歌舞小戏时,台下应该是观众云集,大声应和,情景十分的热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来批评“秦爱纷奢”。

    (2)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运用反衬手法通过描写女子服饰的华美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初登山顶刹那间所见到的景色,赋予了苍山以生命,形象地展现了山上积雪的光彩。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小石潭记》中,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了作者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

    (3)屈原《离骚》中与成语“方凿圆枘”意思相近,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直接表明不断积累善行而形成的结果的语句是:“________。”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渔人初到桃花源便被热情款待的句子是:“________。”

    (3)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________”一句渲染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中的“________”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内心的孤寂悲愁。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匪我愆期,   (《诗经·氓》)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曲终收拨当心画, (白居易《琵琶行》)

    (5)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7)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有覆灭的危险。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远观阿房宫盘结交错的建筑群,它们犹如密集的蜂房和旋转的水涡,接着作者感叹“________________”。建筑之多,让人不能分辨东西方向,是因为这些建筑“________________”。

    (3)“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句以梨花写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句则以雪写浪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 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 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自己竟忘了回去。

    D. 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E.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山川景物,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2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进士及第,为试秘书省校书郎。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阙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乃奏之。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日:“愿得京官。”特改大理寺丞。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日桂枝里。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擢监察御史,提点益州路刑狱,开封府判官。使契丹,为两浙转运使。徙陕西,未赴,又徙河东,居数月,复徙陕西。以龙图阁待制知梓州。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又言:“项禁命妇干禁中恩,比来稍通女谒,愿令官司纠劾。”从之。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出公租减价以振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未几,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B.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C.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D.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阙,即面对朝廷所在的方向。“阙”本是宫殿前的一种建筑,后常代指宫殿、朝廷。

    B.服除,指服丧期满除去孝服。古代官员遇父母去世,需要辞去官职归家为父母守孝。

    C.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与前文“及第"意思基本相同。

    D.开封,也称东京、汴梁、汴京,是两宋三百多年的国都。“知开封府”即主政开封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逸理政有才,很受推重。他担任邓城县令时以贤能闻名,知州谢泌向朝廷郑重推荐他;皇帝亲自召见,当面询问他希望担任什么官职。

    B.张逸坚持原则,受到称赞。在开封府任职时,有僧人请求减免田地赋税,张逸坚持原则不予许可,皇帝高度肯定了他奉公守法的行为。

    C.张逸明察案情,审理有方。他熟悉蜀地民风,有地方官吏杀了人却诬陷他人,张逸安排杀人者看守被冤者,借以观察二人的神情。

    D.张逸关心民生,救助百姓。蜀地发生旱灾时,他让人们修筑堤坝拦截江水来灌溉农田,又向朝廷请求把杀牛者全部释放回家恢复生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

    (2)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蜀人以为神。

    5张逸再次被皇帝召见时提出了什么要求?皇帝为何又答应了他的请求?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以“我”“夕阳”“河水”“远山”四个意象为必要元素,描写一个场景,表达一种情感。要求:①有心理描写;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有意境;④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