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座城市夜景很迷人,华灯初上时,万家灯火,流光溢彩,观景台上影影绰绰,人们在争相拍照,看来这里的夜景吸引了不少游人。
②严谨的章法与雄悍的笔墨相为制驭,使潘天寿先生的作品郁勃着一股巨大的生命张力,而其技法的登峰造极和作品的壮美崇高,又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③一名身着熊猫服的游客从围栏外观察园中的熊猫,熊猫单手抓盆喝水、吃苹果的萌态令他乐不可支,而在其他人看来,围栏内外这两只“熊猫”相得益彰。
④回顾“森友学园”丑闻,由“地价门”到“捐款门”,安培政府本打算息事宁人,却没料想弄巧成拙,安培的谎言一个接一个地被日本国民揭穿。
⑤《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浓浓的爱和感天动地的亲情,而其真诚的告诫,殷切的期待,拳拳的叮咛,浩阔的思念,无不力透纸背。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⑤ D. ①⑤
2、“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这句话出自( )
A.《列女传》
B.《女诫》
C.《女训》
D.《女史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首先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识。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______。客观上说,很多导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以______。其次,作为创作_______的编剧也需要坚持品质至上。在戏剧、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缺乏酝酿与发酵过程,作品内容贫血,缺乏特色,缺少灵光。有些编剧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某类_________的快手编剧,拿着相关人物的传记、资料闭门造车,照猫画虎,完成的不过是报告文学或者人物传记向舞台艺术的表层转译。再次,编剧所在院团以及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给“一剧之本”更多的战略保障。
A.大张旗鼓 点铁成金 主题 体裁
B.大行其道 点铁成金 主体 题材
C.大张旗鼓 脱胎换骨 主体 题材
D.大行其道 脱胎换骨 主题 体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善的认识正在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美化环境、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等更高更多的获得感。
B. 教育部推出《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是为了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成为儿童阅读的合格守门人为目的,让他们从众多的图书中找到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
C. 近年来,该市注重农民工返乡创业引领,通过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扶持、贷款低息或免息等措施,激励农民工返乡人才大显身手。
D. 中西部地区基层条件较为艰苦,为增强这些地区基层单位的吸引力,激励更多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中西部地区建设,国家将进一步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5、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____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_____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找出______的联系。
A. 一脉相承 淹没 千丝万缕
B. 来龙去脉 湮没 千丝万缕
C. 一脉相承 湮没 盘根错节
D. 来龙去脉 淹没 盘根错节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轶事
[德]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吧?”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做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一一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选自《温馨的摇篮--世界散文精品大观》,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孩子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的生活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果子落进水池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地引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
B.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以致冷漠的,“我”则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
C.布洛西的房间“幽暗神秘”,他母亲的手“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形象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
D.文章的语言纯净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功力。
【3】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真正的经典不以高深晦涩骄人,它平易朴素;如荀子在《劝学》中总结出坚持学习的重要性时说“騏骥一跃,不能十步:①__________,功在不舍吗”;真正的经典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的呐喊:“②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正的经典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自古就有“人文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荆轲刺秦王》中是“③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体现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是“周公吐哺,④__________”。真正的经典更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⑤__________”; 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的对乐天安命的坚信“⑥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 , ”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现在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 , 。”
9、《蜀道难》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6)李白在《蜀道难》中,用神话故事点染了神奇色彩。“________”是五丁开山的神话,“________”暗含羲和的故事。
(7)李白《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8)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以人仿佛能触摸星辰、内心惶恐来写蜀道之高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氓》中,“______________, 靡有朝矣”充分表现了女子婚后早起晚睡、无日无之的劳苦生活。
(2)在《离骚》中,屈原表示宁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也不能容忍与世俗苟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夜游赤壁,看到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波光与星光连成一片,兴奋地让小船随意飘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一句“___________”概括出了词人对愁不同于常人的体验与感受;而一句“_________”则营造出一种清幽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2)李白《蜀道难》以山川之险来表现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________,________”两句,如果说前者在夸饰山峰之高,那么后者则在衬托崖壁之险。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异常悲凉幽怨的箫声足以令听者为之震动、落泪。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瑞鹧鸪·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① 张元干②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雨后飞花知底数③,醉来赢取自由身。
[注]①胡邦衡,名铨,南宋爱国名臣,题目中“新句”,作于其乞斩主和派秦桧等失败被贬后。②张元干,入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李纲麾下,遭秦桧陷害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③底数:事情的原委或始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次韵”,要求作者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本词是作者得胡邦衡新作之后以“次韵”方式写成的。
B. 开头一句,借用杜甫《可叹》的名句“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用语峻峭,直写世事的变幻莫测。
C. 第四句中的“同赋惜馀春”,既紧扣题目“次韵”二字,又暗含作者与胡邦衡有相同的命运、相同的情感之意。
D. 下片“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承上转下,表明词人心中眼前风光与中原风光完全相同,为后文情感抒发做铺垫。
E. 这首词的构思新颖,融世事于风景之中,如“雨后飞花”描写暮春时节雨后花落,也暗点南宋朝廷前途飘摇不定。
【2】这首词表现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注释:【1】慝:邪恶,罪恶。【2】迁:司马迁。【3】缋:通“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叙其篇目 叙:作序
B.而为法戒 戒:戒除
C.周万事之理 周:综括
D.其言至约 约:简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史之所以作也 使由之者不能知
B.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 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
C.小大精粗,无不尽也 故不得而与之也
D.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 数世之史既然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乱其实 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郁而不发 思路阻滞不通畅
C.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
D.以为治天下之具 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B.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
C.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
D.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
【5】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年轻人找到大师说:“我觉得自己平庸无能、一无是处,周围的人认为我身无所长、愚笨至极。请您帮帮我吧。”
大师取来一枚镶着红色宝石的戒指说:“你把这个戒指卖掉,价格不能少于一个金币。”年轻人到市场上叫卖,但人们一听到售价就走开了。一个老头儿告诉他这枚戒指最多值一个银币。年轻人回来向大师汇报。大师听完后道:“这枚戒指的价值,只有珠宝师最懂。你再到珠宝师那儿问一下它值多少钱。”珠宝师仔细检查完戒指,又用小秤称了称重量,然后对年轻人说:“我可以付70个金币。”年轻人飞奔回来告诉大师。
大师说:“你就像这枚戒指,价值连城,独一无二。慧眼识珠的只有真正的专家,可你为什么指望在市场上遇到的第一个人就能了解你的价值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自信、自强”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