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只是图浮名,炫装潢,只藏不读,等于无书;尽力搜求,只贪量多, 内容, ,只能算书肆;勤于记诵,却缺乏悟性,难于理解运用,没有 ,仍属不学无术之辈。“博览”则是获得这种“悟性”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基础,是历代学者极力 的读书方法。
A. 无论 束之高阁 远见卓识 推重
B. 不论 束之高阁 真知灼见 推崇
C. 无论 置之不理 真知灼见 推重
D. 不论 置之不理 远见卓识 推崇
2、下列句子,表达效果较好的一项是
①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②听说刘和珍君她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③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④而且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所以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3、下列几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樯橹灰飞烟灭
A.羽扇纶巾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愿为市鞍马
D.必先苦其心志
4、下面对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以事写人,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了解了他作为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品格。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所报道的模范人物张秉贵没有感天动地的宏伟业绩或英雄行为,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给我们塑造出一位鲜活的劳动模范。
C.《“探界者”钟扬》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展现的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感人至深。
D.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劳动者作为报道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5、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
B.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
C.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D.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用择菜、洗菜、切菜、配菜,也不用担心厨艺拙劣,撕开包装,简单加热几分钟,一道可口的大餐即可在家“复刻”。“宅经济”的兴起,让曾经躲在“幕后”的预制菜成为许多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预制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消费者视野。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45.9%;叮咚买菜的预制菜同比增长400%;淘宝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00%,盒马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增长345%。
方便、快捷、易操作,随着预制菜消费一路高歌猛进,相伴而来的还有一些质疑。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接近三成。其中,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由多家餐饮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起草的中国烹饪协会团体标准《预制菜》正式发布,规定了餐饮消费场景下的预制菜原辅料要求、技术要求、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规则、标签、包装和贮存要求。
(摘编自预制菜走上百姓餐桌沈慧2023年1月7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作为餐饮市场的新年“第一响”,年夜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餐饮市场也迎来久违的暖意,在堂食预订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不少消费者也延续近两年养成的习惯,选择购买半成品年夜饭产品筹划“除夕大餐”。
看到消费者对预制年菜的需求,又经过过去一年的预制菜热,今年预制年菜领域的参与者更多,除了餐饮、零售、电商企业外,越来越多的预制菜“专业”选手加入其中,这让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更大,可选商品更多,同时也意味着预制年菜的竞争更加激烈。
日前,蓝鲨研究院联合京东超市发布《2023预制菜年度消费报告》显示,2022年京东平台销售的预制菜商品超过2000款,超400个品牌完成进驻,京东超市预制菜成交额增速达到160%。而即将到来的春节,更是为本就人气高涨的预制菜添上了一把火。
(摘编自李子晨2023年01月17日《国际商报》)
材料三:
2022年,预制菜的爆火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法复制的餐饮现象。疫情期间,很多消费者消费预制菜更像是“无奈之举”,是消费者在特殊时期对饮食方式的妥协,一旦有机会在餐厅吃饭,预制菜就可能销量回落。2023年预制菜还会大火吗?
预制菜的口味标准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虽然其省时、方便,但存在二次加工后口感还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预期要求,这也导致了预制菜复购率的不稳定性。从消费端来看,食安问题、营养问题、标准统一问题、冷链运输问题都需要预制菜企业加大研究力度,解决核心问题,才能适应消费需要。
在后疫情时代,预制菜在市场的发展,需要参与企业有更大的耐心,等待市场、产品的逐渐规范,以及更适合消费者的解决方案的出现。
(摘编自李佳琪《2023年,预制菜还会爆火吗?》)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用择菜、洗菜、切菜、配菜,预制菜成为许多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
B.2022年全国网上年货节期间,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到145.9%;淘宝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增长了100%。
C.预制菜方便、快捷、易操作,但消费者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最关心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等食品安全问题。
D.原辅料要求、技术要求、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规则、标签、包装和贮存要求是《预制菜》标准规定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在大城市租房住的年轻人没有齐全的厨房设备,而预制菜用电加热即可的特点,使其成为唯一的选择。
B.预制菜依靠餐饮、零售、电商支持,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2023年包括预制菜在内的餐饮市场迎来暖意。
C.疫情期间,选择预制菜是消费者在特殊时期对饮食方式的妥协,一旦可以堂食,预制菜销量可能就会减少。
D.现在流行的预制菜有省时、方便的优点,但因为复购率的不稳定性,所以其口味标准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3】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预制菜要在后疫情时代继续站稳消费市场,需要哪些方面的合作。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仁人志士心系国家、百姓,《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将他们这种忧国忧民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老师与弟子在学习上有早有晚,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英雄及其功业随岁月流逝而湮没无闻的感叹。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想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赞扬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坚持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3)虽说“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似乎包含些许颓废的意味,然而综观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像《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于人生挫折处的从容、乐观与豁达仍然是其精神的主流。
9、蜀相
(1)《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2)《蜀相》中描写祠堂内幽静的春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10、按要求填空。
(1)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______》)
(3)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主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其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了“美人”意象,令人遐想。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称引上古帝王,旨在讽刺世事,“______,______”希望朝廷修明政治。
(2)《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陶醉于春江夜景,不禁发问“______,______”,诗情从赞美自然转向感悟人生。
(3)《扬州慢》中,姜夔勾连古今,感伤明月仍有,繁华不再,“______,______”宛若一声哀叹,更将悲痛推向极致。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远眺
【明】徐允贞
万里孤峰匝地,一弯新月如钩。点点寒鸦争晚树,片片轻帆落远洲。黄昏犹倚楼。
暮雨又归南浦,潮声惊满长楸。玉笛只悲征客梦,小艇才闻渔夫讴。风吹无限愁。
【1】简要赏析“黄昏犹倚楼”一句中“犹”字的妙处,并分析这句话在词中的作用。
【2】词人所说“无限愁”具体包含了哪些愁绪?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1】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1】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三)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伯夷》)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于义而已 适: 符合
B.与天下之诸侯 与: 赞同
C.不忍事之 忍: 愿意
D.太公相之 相: 辅佐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伯夷、叔齐耻之 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遂饿死于首阳山 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
C.然后世不深考之 是大不然也
D.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 以待天下之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5】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
14、有一首歌唱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