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安徽合肥中考二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B.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通讯,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强烈愿望。

    C. 《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D. 《回忆我的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在母亲去世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 2、关于本书内容,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B.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环球旅行的故事。

    C.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D.“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又击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 《故乡》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别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杂文集《呐喊》。

    C.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D.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作品,选自《陶庵梦忆》,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 4、选择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少男少女们从我的身边走过。飘动的黑发,   ,仿佛整个世界都洋溢着他们的歌声和笑语

    A. 清澈的眼神,鹿一般轻盈的脚步,腮边的红晕像两朵花

    B. 鹿一般轻盈的脚步,眼神的清澈,花一般清新的红晕

    C. 清澈的眼神,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

    D. 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清澈的眼神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很大的冲击。

    B.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C. 近日,四川“爱心传递——书之距”捐书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D. 雅康高速雅泸段试通行开启后,巨大的车流量暴露出一系列安全的问题。

  • 6、选出下面注音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烂(màn) 责(jié   绉(zōu) 广无垠(mào)

    B.禁锢(gù   名(nì   念(juàn)   冥思想(xiá

    C.首(qǐ (jǐ 谷(yáng) 其欣悦(sì)

    D.叱(duō   死(pián) 袍(wēn)   轻怕重(zhān)

     

  •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疫情当前,我们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

    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③只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群策群力、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这场硬仗的胜利。

    ④防控疫情不可能速战速决,我们要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坚定必胜的信心。

    A.②③④①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   王导,字茂弘。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窍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注]①吴会: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B.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C.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D.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

    【3】“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试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刘禹锡在被弃置二十三年之后,从巴山楚水之地孤身归来。友人白居易赠诗叹其命运蹉跎。刘禹锡则在这首酬答诗中写下充满哲思意味的两句“______________”两句,抛开个人悲苦,尽显慷慨气概,体现了_______的人生态度。

    2下列与“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本学期,小明所在的光明中学初二(1)班为了更好地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创建了一个关于名著阅读的班级微信群。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昆虫记》初读阶段结束后,语文课代表为活跃群内气氛,建议所有人把头像都换成《昆虫记》中自己喜欢的昆虫图片。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选蝉,有的选螳螂,有的选被管虫,有的选萤火虫,有的选蟋蟀……小明却迟迟不能选定。如果小明向你寻求帮助,你会建议小明选择①____(昆虫名称)作头像,理由是:②___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后,同学们在群内组织了“你问我答共点赞”活动。小明想考考你,给你转发了群内的三条“点赞”信息。请你根据要求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同学甲:我为“毛泽东的廉洁无私”点赞。他_____(具体事件或细节)。

    同学乙:我为“红军的____(历史事件)”点赞。这次战略撤退中,红军一边要用落后的武器装备对抗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边要用肉身病体抵御雪山草地等恶劣环境,转战六千英里,历时两年,最终取得了胜利,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小明:我为“红军军官的_______(精神品质)”点赞。他们习惯说“兄弟们,跟我来!”,而不是说“兄弟们,向前冲!”。

    3小明就“红星为什么能够照耀中国”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并把他探究的成果写成一段文字,在群内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但是这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三处与原著不符,请你帮他一一改正。

    浅析“红星为什么能够照耀中国”

    小  明

    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一经问世,便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因为这颗红星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红军四次击败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又完成了被毛泽东喻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伟大迁移;“七七事变”发生后,周恩来赴西安促成事变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开始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因为这颗红星召集了许多伟大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领袖。有爱唱《红辣椒》的毛泽东,有在田埂走过时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身上的周恩来,有四处寻找并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朱德,有下令保存国民党悬赏缉拿传单来印红军宣传品的贺龙……他们身上无一不具有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因为这颗红星还得到了中国工农大众的衷心拥护。农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红军,为战士们送粮送衣。他们把中国共产党看作亲人,把红军看作为穷人打仗的自己的军队。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在以往的学习中,你肯定积累了许多描写的古诗句,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雨的诗句。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朝花夕拾》,完成题目。

    【1】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分析了哪几个孝道故事?

    【2】其作用是什么?

    【3】“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五猖会》。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______________,父亲却要我______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______________的不合理。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忠犬大黄

    一天半夜,正在熟睡的我被一阵剧烈的撞门声和狗的狂吠声吵醒,睡眼惺忪的我披衣下床,打开门。一只棕黄色的大狗咬着我的裤管向外拖,这是邻居刘奶奶家的狗大黄。刘奶奶孀居多年,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上海,接她去他们那儿住,刘奶奶不肯,坚持要独居。随着大黄的引领,我来到刘奶奶家里。躺在床上的刘奶奶脸色紫黑,头歪在一边,奄奄一息。我吓坏了,立即叫来老公,拨打120,救护车很快赶到,但是医生称是脑出血,回天无术。后来我打电话通知刘奶奶的两个儿子,前来料理丧事。大家的心思都在丧事上,没人注意到大黄。刘奶奶的儿子走之前,说是将大黄扔到乡下,由它自生自灭去吧。

    可是那天晚上下班,我看到刘奶奶紧锁的家门前趴着大黄,我蹲下细瞧,大黄瘦多了。我不知道这么长的路程,大黄是如何认得路又如何跑来的。它该饿了吧?我到宠物店买了专门的狗粮。但是大黄一口没动。我走近大黄,抚摸它有些干枯的毛皮,我发现有泪溢出了它的眼眶。它是在悼念它的故主啊,我的心颤抖了,为一只狗的忠诚。

    过了七八天,我看见那碗里的狗粮没了,心中一喜。大黄用软软的身体摩挲着我的腿,很是依恋,我把它带回家,我这个从来不正眼看狗的人对大黄却有了深深的挂念。大黄很爱干净,大小便都是到卫生间。渐渐地,我发现大黄身体发福了,我以为这是我饲养的功劳,很是沾沾自喜。有一天下班,我看见大黄一瘸一拐地跟着我,嘴里还流着血,血滴了一路,它的腹部有一个钢圈紧紧地卡着,勒得血迹斑斑。我猜测,可能有人把它当成流浪狗,想套去换钱。我心疼地抱着它,试图解开那钢圈。大黄似触电般拼命挣脱,可能是受惊了。老公说,到兽医站打点麻药,再慢慢解开。

    我觉得言之有理,就去了兽医站。兽医手一摸说,这只狗快要临盆了。我大惊失色,医生打了麻药,用老虎钳仔细扳断钢圈,钢圈深深地嵌进肉里,大黄的腹部血肉模糊,我和医生双手沾满了大黄的鲜血,医生在伤口上涂上药粉。我回家买来骨头给大黄滋补身体。三天后,大黄趴在床肚下,辗转反侧,痛苦呻吟,不一会儿,一只只小狗就下来了,一连生了九只,我发现大黄刚有点愈合的伤口也被产痛挣裂开,渗出缕缕血丝。可怜的大黄啊。

    我看大黄独自哺乳九只小狗,很是吃力,就和老公商量,把九只小狗送人。大黄像听懂我的话似的,时时刻刻警惕地看着我。终于趁大黄吃食时,我瞅准一个空当,将九只小狗装在早就准备好的纸箱内送到二桥一个熟识的理发店的老板,托他送人。

    没有了小狗的大黄,神色戚然,泪水盈眶,我心中实在不忍,抱着大黄去那家理发店探望它的孩子。大黄与它的孩子搂作一团,喔喔地欢呼,我的眼眶有点湿润。短暂的团聚后,大黄咬着我的裤管示意离开,我千叮咛万嘱咐,要理发店老板务必找几个妥当的人家领养。大黄回家的第二天晚上,我没有看到大黄,一连很多天它都没出现。一天早上,我去买早点,发现刘奶奶的门口卧着大黄,我见神色不对,一摸鼻息,已经香消玉殒了。

    所谓的进食发福,原来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1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示,将故事的脉络补充完整。

    引领邻居,救助主人___________ 身体发福,快要临盆____________  告别孩子,追随主人

    2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章前面说大黄对口粮“一口不动”,体型“瘦多了”;后面又说“碗里的狗粮没了”,它“身体发福”。这样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4读完全文,说说大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让人欣赏。

  •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花布袋

    苏颉

    ①在我家柜子里的角落里,时常会存放着一些冼得干干净净、叠得四四方方的布袋子,有些粗糙、有些扎眼、有些突兀,还有些温情脉脉,这个袋子有一个质朴的名字——花布袋。

    ②闲暇时,我有一项必修功课——整理这些个染上杂七杂八的袋袋,抚摸着母亲的这些“传家宝”:这个是用我们姊妹四个小时候穿了又改,改了又穿的花衣服缝制的;那件是用哥哥弟弟们敬畏的钟馗捉鬼挂画改做的;还有父亲的打着补丁凡立丁裤子缝制的;甚至还有装化肥的蛇皮袋等,加上母亲密密匝匝地粗针麻线,小时候的影像一幕幕就在眼前浮现。

    ③其实,在村里实行联产承包后,因为村民不再种植棉花,这种专门为收摘棉花而缝制的工具似乎早就应该束之高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精明能干、素以节俭著称的婆姨见缝插针,开动脑筋,让其在上树采摘果子、下地挖菜时用处更加实用,并争相效仿。雨后的巷口村头,你经常能够看到婶婶、大妈们一个笸箩,一把“王麻子”剪刀,飞针走线制作“花布袋”:将一块布对折,两边缝合,四周加沿,上面留口,沿边角缀上两根长带子,足以绕腰一周系上,腾出两手来采摘作物;或者两根带子扎上跨在肩上运送农作物的简单用具,一两个小时就会在说说笑笑中轻松完工,在一片称赞声中麻溜纯手工赶制另一个,女人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④在小城,这个灰头土脸的潘多拉在一开始出现时一度颇为尴尬:在“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同事们窥探的眼神下,它和我一度灰溜溜地潜回宿舍,躲进角落里独自落寞。可是,一旦品尝过初春的小蒜、白蒿、槐花、桐花、荠荠菜;品味过炎夏的杏子、桃子、李子、樱桃果;享受过金秋雪梨、石榴、玉米、红枣、苹果;分享过隆冬的核桃、大葱、小米、红豆、大萝卜,更不要说土鲜蛋、自家种植、压榨的葵花油、芝麻、绿豆等绿色食品了,一个个朋友对此都是盛赞不已、熟悉不过。

    ⑤在这条爱心食物链上,受惠的是我,受累的是弟。经常奔走在城乡两点一线上的他,总要早早起床赶来我家,配送老妈备好的物件。不凑巧遭遇到我家无人,就将拎着大包小袋东西寄存在门卫;有时候赶时间还要带着大包小件的去上班,搞得整天跟个小商小贩差不多;要命的是世俗的之恶,喜欢以貌取人的城里人看到平时一贯是衣冠楚楚的弟拎着灰头土脸的花布袋时的鄙夷和不屑。我决定要和母亲摊牌,口气极尽温和、诚恳、婉转,企图劝阻母亲在这个商品泛滥的年代改变思想,不要再惦记给我们带食物。但是一切都是徒劳:“卖的东西让孩子吃,我不放心!只要吃了好,管他别人怎么想!’“嫌多,吃不了可以送邻居,送同事!”母亲说着话叉去地里挖菜去了,头也不回。

    ⑥花布袋,在母亲的坚持下,和琳琅满目的包装同在,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城乡之间,带来的美味在舌尖上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记忆。习惯了它的存在,就发现它也可以有些新的去处: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乎归程里越来越多的大鱼、大肉、猪大排、小笼包、上海点心、潮式老婆饼、叫花鸡、香酥鸭、药品、衣物和年货等,一度也和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留恋。

    ⑦母亲老了,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花布袋一样在我眼前飘。路过门岗,知道可能会不再有大爷喊我取东西的声音,径直而入。手机的铃声突然响起,一看是弟媳:“四姐,知道你喜欢吃人菡,我特地在地里采摘了一些,很新鲜的,记得去取啊!”。我回头一看,大爷正高喊着我的名字,大老远就能看见那灰白而温馨的身影。

    ⑧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花布袋”也就停滞了脚步,不再往来于城乡之间,中断了母女之间这条绿色的运输线。偶尔整理衣物,从柜子角掉出来的一个“花布袋”,让我眼含热泪,唏嘘不已,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俊美的脸庞,红扑扑的,红富士一样的迷人。

    1本文围绕“母亲的花布袋”主要写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3开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试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4结尾第⑧段中写到“我眼含热泪,唏嘘不已”,说说“我”流泪的原因。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一幕幕组成了我们的生活。

    请在“那一幕,如此 ”的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词语,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叙述有条理,语句通顺,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5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与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