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他这种卑劣的行为,大家都感到深恶痛绝,决定不再跟他打交道。
B.几年不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C.在他迷茫的时候,他徒步去了壶口瀑布,被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深深震撼了。
D.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而且有三种解题思路,真可谓扑朔迷离。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②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③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④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⑤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A. ④③①⑤② B. ⑤②④③① C. ①④③⑤② D. ③①⑤②④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这个句子中的“闹钟”是名词,“敲碎”是动词。
B.“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个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C.“劳驾”、“垂询”、“惠顾”、“家严”都是敬辞。
D.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伟大”、“纯真”、“见义勇为”是褒义词;“丑陋”、“卑鄙”、“见利忘义”是贬义词。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完全取决于他有理想抱负,受到良好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努力。
B.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涌现了一大批不等不靠的自主脱贫典型。
C.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而且还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
D.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 , , , 。
①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②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③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A.③②④①⑤
B.③④⑤②①
C.③④②①⑤
D.①③②⑤④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放在心上,不在乎,不在意。
B.“锲而不舍”的“锲”是雕刻的意思,“鲜为人知”的“鲜”是少的意思。
C.从昨天开始,一直在下雨,所以,这件事被耽搁了。这句中“从”是介词,“一直”是副词,“所以”是连词。
D.他年纪虽小,但才气已是锋芒毕露。
7、活动中,同学们追溯新中国70年来文学创作的历程,探寻作家创作初心的共性。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从70年文艺实绩来看,如果不是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根基,深入生活,同人民的感情、思想和心愿结合一块,老舍就不会有《龙须沟》《茶馆》这样感人肺腑的剧作;如果不扎根人民、扎根乡里,周立波就不会创作出《暴风骤雨》《山乡巨变》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如果不是“不管漂泊到何处,心永远贴着黄土地”,对家乡人民爱得真挚、彻底、持久,路遥怎能展现出《平凡的世界》里那种时代巨变中年轻人的进取精神?____________。
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才会增强攀登文艺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1】下面是一位同学在阅读文段后所拟写的一副对联。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周立波扎根黑土地,《暴风骤雨》给翻身农民画像, ① ;② 寄情大运河,《 ③ 》为英雄儿女代言,唱响民族抗战的赞歌。
A.①谱写时代变革之序曲 ②曹文轩 ③蒲柳人家
B.①谱写时代变革之序曲 ②刘绍棠 ③蒲柳人家
C.①书写变迁时代之篇章 ②曹文轩 ③孤独之旅
D.①书写变迁时代之篇章 ②刘绍棠 ③孤独之旅
【2】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优秀作品,充分体现出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努力和成就。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作家们创作出这些优秀作品的初心。
C.正是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以上文段节选自_____(朝代)欧阳修的名篇《_____》。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林霏开 ②伛偻 ③野芳发 ④野蔌
【3】请将文中加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霜高洁。
②觥筹交错。
【4】文中太守为什么而“醉”呢?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5】本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对联。
上联:欧阳修与宾客同乐
下联: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B.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诗人。
C.第二句实写了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散”写出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情状,“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出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D.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又用反问手法怎么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呢!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一、二两句的画面内容。
10、海南省文旅厅举办了“我最喜欢的宝岛名人”活动。
【1】白玉蟾获得了高票提名。其书法代表作《足轩铭》体势雄奇,纵横奔放,笔画连绵简省,尽显其道骨仙风的气格和艺术个性。请根据以上评价,在下列书法作品中选出白玉蟾的作品,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2】请用简化楷体,按现代汉语书写顺序,将第二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在米字格内。
11、古诗词默写。
(1) 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
(3)身向云山那畔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①,命下之日,范学道即来叩见周司业。周司业道:“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烦。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拨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
……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②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一个年老的慕客牛布衣道:“是汶上县?何不在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查一查,或者文字好,前日已取了也不可知。”学道道:“有理,有理。”忙把已取的十几卷取来,对一对号簿,头一卷就是荀玫。学道看罢,不觉喜逐颜开,一天愁都没有了。
[注释]①学道:省一级的文化教育行政官。②六等:生员岁考中最低劣的等次。
【1】选段中,范进发愁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对话,体现了范进怎样的形象特点?
13、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睡眠?睡眠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它不是机体的一种消极和被动状态,而是在多种神经网络和递质积极主动支配下产生的,并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一般人在一个完整的夜间睡眠中,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依据多导睡眠图描绘的脑电图模式、眼动和肌张力特征,人的睡眠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循环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两个睡眠周期之间通常伴有短暂觉醒,整夜大概出现4~6次。
具体来说,非快速眼动睡眠又称为安静睡眠,表现为同步化、高压、低频率的脑电活动,大脑活动水平低,肌张力弱,心跳和呼吸较为规律。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后阶段,个体不易被唤醒;若被唤醒,则会感觉头昏脑涨。快速眼动睡眠则被称为活跃睡眠,表现为同步化、低压、混合频率的脑电活动,大脑活动水平较高,常伴有梦境、肌张力缺失、心跳和呼吸不规律以及阶段性眼动爆发。
【材料二】
人为什么要睡觉?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一,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大脑造成的损伤。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其他器官都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伤,但大脑无法这样做。人只有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通过合成抗氧化酶进行“抢修作业”。
第二,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有一项新研究: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因为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即“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清醒时会有意识,而睡觉时则进行“大扫除”。脑脊液会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
第三,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充足的睡眠不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不疏、气血亏虚、脾胃失调、肾功能低下易起夜。研究人员給164名健康的成年人先戴上健康追踪腕带,然后让参与者每人把含有感冒病毒的滴鼻剂滴入鼻腔。5天之后,三分之一的人表现出了感冒迹象——流鼻涕。分析发现,在感染感冒病毒的前一周中,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脏腑功能下降明显,会比睡眠超过7小时的人得感冒的几率高三倍。
第四,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睡眠会促进脑神经元上特定棘状突起的形成,维护特定的树突分支,从而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科学家通过对健康成人被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控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身体内多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免疫力等领域,明确了睡眠对基因的影响。科学家还认为,儿童在睡眠时可以将已经学习过的隐性知识,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外在知识,而儿童的这种特殊的认知能力与其晚上睡眠的时间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达到9小时以上的睡眠,他们的记忆力和精力会特别好。
【材料三】
研究者对1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访问,分析了他们在12~15岁期间的行为、睡眠质量和习惯,并与其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沟通,得出结论: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亲子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模式,如果父母关注子女各方面的表现,子女就会保持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睡眠也就更充足;家庭氛围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状况,家庭生活不安宁的青少年(如父母分居或是不与子女共同生活)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睡眠扰乱。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的青少年睡眠质量也更高。
【1】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面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体除大脑外,其他器官都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的方式来修补自由基给人体细胞造成的损伤。
B.大脑内的“类淋巴系统”高效清除大脑代谢废物的“大扫除”工作,基本上是在人处于睡眠状态下完成的。
C.睡眠不足可使人体出现肝气不疏、气血亏虚、脾胃失调和肾功能低下易起夜等问题,也增加了感冒的概率。
D.睡眠不足不会引发多种基因功能改变,而充足的睡眠则能增强基因的功能,进而促进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3】简要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
14、(原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读书是一件永不过时的事。但是,如何正确理解书中的文字,将书中的语言化为己用,则是另一重考验。对于热爱文学作品的读者来说,“知行合一”是对文学作品的最高礼赞。而通过行走+探读、品味书香底蕴的形式,深度挖掘那些经典名著“背后的故事”的一档创新形态的文化探寻节目《一路书香》也期望通过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抽象文字,化作具象化的、可触摸的实际物品,向广大观众传达一种读书理念:“读万卷书”需与“行万里路”齐头并进。
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一路书香》让嘉宾先从书本中跳出来,再循着书本进行实地探访,最后再回归到书本。它不止透过纸面上的话,带领观众看到了纸的背面,而是给了观众第三只眼睛——这只叫作“亲身感受”的第三只眼——让观众、读者与作者、作品碰撞出了真实的情感火花,直达作者的灵魂深处。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需要广大群众阅读传承,通过阅读才能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力地发扬光大。但随着社会发展,阅读形式也丰富多彩,像《一路书香》之类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这能掀起一阵的阅读狂潮,但究竟能不能在智能时代激活更多阅读潜能?能不能有效促进阅读与学习?厚重的中华文化,如何搭载前沿科技的快车,打通古与今的“任督二脉”,实现更好更深入的阅读与学习,更接地气、更为广泛的传播?
(材料三)
某学校使用QQ与课外阅读调查表
【1】请结合(材料一),简要介绍《一路书香》这档节目。
【2】(材料一)中提到的“第三只眼睛”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图表反映的现象,并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4】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一路书香》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抽象文字,化作具象化的、可触摸的东西,从而向广大观众传达读书理念。
B.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的原因在于当下人心浮躁,静不下来读书。
C.只有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昌盛,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D.文化类节目可以短暂地激发人们的阅读潜能,但能否有效地促进人们阅读,还是个问题。
拓展设问
【5】《一路书香》先后奔赴五处作品的原型实地或者作者生长的地方,走书中人走过的路,过书中人经过的桥,体验书中人曾经体验过的生活,跨时空亲近书中人,切实领略书中奥秘。请选择一本你希望《一路书香》奔赴的作品实地,并说明理由。
15、善于奋飞的人天上有路,如神州12飞天;善于攀登的人山上有路,如《攀登者》登上珠峰;善于造桥的人海中有路,如珠港澳大桥的开通。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是人类对自身的超越。当你在人生道路上超越再超越之后,美好的明天与希望,就会等待着你,拥抱着你,让你成为大千世界的佼佼者,请以“超越”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