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安徽合肥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依序填入括号内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冰雪融化,草木( )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声匿迹。

    A.mén piān 孕 消

    B.mén biān 蕴 消

    C.ménɡ biān 蕴 销

    D.ménɡ piān 孕 销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要诀   祈祷   不修边幅   出类拔粹

    B.帷幕   窒息   消声匿迹   诚惶诚恐

    C.安详   化妆   哗众取宠   自出心裁

    D.服侍   烦燥   以身作则   翻来覆去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题目明确地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即论点。

    B. 《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兰西斯·培根。

    C.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D.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是指全体中国人。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来

    C.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研究和应用。1973年,袁隆平宣布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②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大约增产20%以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实现梦想,让他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怀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

    A.①

    B.②

    C.③

    D.④

  •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王老师借几滴墨画成一枝梅花,可谓妙手回春啊。

    C.你只看到那些写作高手在创作时一气呵成,实际上他们早已掌握了一定的章法和技巧。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 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团锦簇 不求甚解 废寝忘食 混为一谈

    B.翻来复去 人迹罕至 喜出忘外 疲倦不堪

    C.截然不同 人声顶沸 迫不急待 各得其所

    D.众目睽睽 和霭可亲 美不胜收 感概万分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察传》)

    【乙】

    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堵北方,意有所在也。

    【注释】①听者:指靠听闻下结论的人。②尤:通“囿”,蒙蔽。③悖(bèi):迷乱,违背。④乡:通“向”。

    (《吕氏春秋》)

    【1】下列加点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是(       

    A.其家穿井             将复何

    B.有闻而之者          不习乎

    C.求闻之             屈伸呼吸

    D.之于宋君             强识

    【2】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乙】文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方法

    词语

    示例

    加点词意义

    查字典

    必因人所喜

    (1)yāo:①邀请。②要挟,威胁。③求取。

    (2)yào:①要领,关键。②概括,总括。③需要,想要。

    (1)________

    迁移法

    尤者多

    无缘无故

    (2)________

    【3】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智者止于流言”,你认为【甲】文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阻断谣言流传的智者,为什么?

    【5】【甲】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传》),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推测【乙】文是否选自《察传》篇?并结合内容阐明理由。

    题解:

    “察传”,即慎重审查传言的意思。因为有些话像是对的,实际却是错的;有些话像是错的,实际却是对的。在辗转相传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的现象。而关于察传的方法,应根据情理加以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正的实情。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两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西风”、“杨花雪”分别点明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两首曲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瘦”明写马暗含处境艰难困窘。 B.一个“断”字表现游子悲伤之甚。

    C.“拂”字衬托出内心的痛苦焦躁。 D.两个“又”字蕴含着缠绵难舍之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测绘工作者先后于1975年和2005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如GPS技术、雷达测深技术、绝对重力测量技术、气象探测技术、登山装备技术及地学理论方法的完善,为更加精确的测量珠峰高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新精确测定珠峰高程,是测绘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历史任务。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世界地球科学研究作出贡献,其社会效益和科学意义是十分巨大的。此外,珠峰高程测定在地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将用于研究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相互作用,对今后地震预报和减灾防灾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材料二)

    2020珠峰测量工作历程

    时间

    经历

    4月30日

    珠峰高程测量新闻发布会在珠峰大本营召开,高程测量正式启动

    5月6日

    登山队从海拔约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开启珠峰高程登顶测量

    5月7日11时左右

    全体队员从海拔5800米的过渡营地出发,下午抵达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

    5月9日20时

    因为天气原因,登山队员将分两批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撤回5200米的大本营进行休整,原定12日冲顶计划推迟

    5月17日11时左右

    登山队从过渡营地出发,用了将近5个小时,走了将近9公里,到达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

    5月21日

    因珠峰海拔7790米以上区域持续强降雪,登山队休整待命,原定22日冲顶计划推迟

    5月24日

    从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出发,开启第3次冲顶测量尝试

    5月26日

    登山队队员抵达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

    5月27日

    登山队向珠峰峰顶挺进,成功登顶,五星红旗在峰顶飘扬

     

     

     

    1阅读(材料一),说说今年为什么重新精确测定珠峰高程?

    2阅读(材料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2020珠峰测量历程。

    3综合上面两则材料,请你给本次登顶的队员写一句话赞美他们。(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用诗文原句句填空。

    (1)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2)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

    (4)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

    (6)_________,绿水逶迤。

    (7)不得志,_________

    (8)南京——中国一个文学之都,自古以来,就有太多的吟咏它,讴歌它。唐代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这样描写南京的风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宋代词人朱敦儒在《相见欢》中这样描写⾦陵的残阳照: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请你再写出联(连续两句)与南京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跟法布尔学观察】

    红蚂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呢!我取了一张叶子,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这几只就这样迷了路,凭着它们的记忆力顺着原路回去了。这证明它们并不是像蜂那样,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照旧回得了家。

    选文中的红蚂蚁表现出了哪些特点?试结合具体事例说说法布尔如何在《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中体现敬畏生命的情怀。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父亲与车》,回答下列小题。

    父 亲 与 车

    ①父亲是位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脱贫致富是他的追求。

    ②父亲也不是生来就愿意与土坷垃打交道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藏在父亲心中的一个梦想。年轻时,父亲曾告别故乡,怀揣梦想,远去沈阳当铁路工人,天天和火车打交道。但没过几年,父亲就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回乡当起农民,这一当就是一辈子。

    ③父亲左眼眼眉上有颗黑痣,村里的文化人戏称父亲是有志(痣)之人。父亲生性要强好胜,过日子从来不甘落在乡亲们后面。在生产队吃大锅饭时,一家老小九口人的日子过得还是非常紧巴。为改善家人生活,父亲用积攒的给孩子们买自行车的钱,买了一辆独轮手推车。这 辆车自然成了父亲致富的好帮手。后来,我从母亲口中得知,买房子和翻盖房子的钱,都是父亲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④说来也怪,父亲的命运与车有不解之缘。记得1979年初春的一个清晨,父亲在带领村民 打深水机井时,两条腿和一只胳膊被倒塌的井架和转盘重重砸压住。时间就是生命,多亏包村的 县领导,派吉普车及时将父亲送到德州的一所大医院,才使父亲获得新生、保全四肢,这车也自然 成了父亲的“救命车”。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身残志坚的父亲深知人勤地不懒的朴素道 理,一瘸一拐下地干活,顶着烈日收拾庄稼,披星戴月拔草拾粪,乡亲们都夸赞他能干。

    ⑤父亲一生最钟爱的,要数他的小驴车啦。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在我的老家推开。家中分了十几亩责任田,独轮推车显然已不能满足耕种的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父亲说服母亲,拿出家中全部积蓄买了一头驴,置办了一辆两轮的小拉车。父亲常说,当农民的不怕吃苦受累,就怕一辈子总受穷,要想脱贫致富,就必须舍得投入,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父亲是全村公认的“种田能手”,自从有了 小驴车,父亲种起田来格外起劲儿。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交公粮、卖余粮、赶集市、串亲戚, 小驴车几乎天天都和父亲形影不离。特别是每到农忙时节,父亲的小驴车和乡亲们的小驴车, 都会在希望的田野上,汇聚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父亲爱车更爱驴,和驴成了无言的好朋友, 就是寒冬腊月也坚持每天起夜给驴喂料,平时从来舍不得用鞭子抽打驴。小驴也懂得回报主人,很听父亲使唤,干起活来特卖力气,从不使性子、尥蹶子。现在想来,当年,父亲是把对家人的爱,都寄托到小驴车上去啦,因为小驴车承载着全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大梦想啊!

    ⑥小驴车用处很多,也是家里重要的交通工具。1996年春节,我和爱人带着女儿从石家庄回衡水老家过年。父亲一大早就赶着小驴车到汽车站迎接我们,恐怕到晚了让我们挨冻。我们坐上小驴车后,父亲一声“嘚———驾”,小驴车载着满车的欢喜向家中驶去。一路上,生来就沉默寡言的父亲,兴奋地说个不停:“家里装了土暖气、换了大彩电、通了自来水,也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小康生活。”“咱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你们只管安心工作,不要总牵挂家里的事。”听着父亲的话语,我们感到小驴车赛过豪华车,心里暖融融、美滋滋的。

    ⑦2012年春节前,我开着自己家买的“途观”回老家,接年近八旬的父亲到省城过年。望着停在家门口的车,父亲转了一圈又一圈,看着稀罕。坐在开着暖风的车里,父亲异常兴奋,打开了话匣子:“我想都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坐上自己家的小汽车”“当年你们回家过年,坐的是四 面透风的小驴车;现在我去省城过年,坐的是有暖风的小汽车”“有党的富民政策,现在的日子 真好,活着比嘛都强”。

    ⑧父亲几年前走了,他心爱的小驴车早已被现代农机具替代,家中的土地也已被来城里打工的姐姐流转给种田大户。但每每回想起父亲的小驴车,总会勾起我对故土浓浓的乡愁和对他老人家的深深思念。

    (选自2018年6月6日《人民日报》)

    1通读全文,梳理情节,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以展示父亲与车有关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吉普车使父亲获得新生、保全四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坐着“途观”小汽车去省城过年

    2文章第④段采用了何种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3作者笔下的父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 14、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永远的铃声

    ①两排青砖瓦房,有一个坎坷不平的操场,还有木制的篮球架,对,这就是多年前我读过的小学。小学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挂在老师办公室门上的铃了。从早晨开始,到日落时分,总有老师手拽着铃绳,于是悠扬、清脆的铃声在校园里回荡,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园就像一只巨大的鸟巢,是欢乐的森林。

    ②三年级时,来了一位姓田的新班主任,二十岁左右。田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们的一些细小动作都难逃他的法眼。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③在我的怂恿下,我们一党准备捉弄他。看到老师办公室的黑板上写着他明天值日,我们的计划终于有了。

    ④第二天,一切和往常一样,可是到放学时,迟迟听不到铃声。田老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到处跑,还时不时听到校长的训斥:“看看你,值班时怎么把铃给弄丢了。”最后,没有办法,校长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地关照,算是放学了。

    ⑤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兴奋劲就别提了。心想,跟我们斗,真是自找苦吃。下午没有铃声的校园肯定很热闹。然而,下午走进校园时,竟然听到了和往常一样悠扬、清脆的铃声。我的心“咯噔”一下,可能出叛徒了,我隐约预感到灾难的来临。

    ⑥果不其然,校长找到了我。我先是矢口否认,校长微笑着,悠闲得很。见我不肯招供,校长说出了一个姓名“赵刚”时,我惊呆了,我被出卖了。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神情恍惚。“这样吧,现在就站到旗杆下,反思。”校长似乎下了重大决定似的,“一直站到放晚学!”

    ⑦我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站在旗杆下。望着沟壑纵横的木质旗杆,上面飘扬着的红旗,我流泪了。

    ⑧田老师站在办公室门口,向我这边望了望,手拽铃绳,“铛铛——铛铛——铛铛”的声音响起,我知道上课了。

    ⑨不一会儿,田老师来了,他竟然也站在旗杆下,和我一排。我止住了哭,望着他。

    ⑩“你干的好事。”田老师很生气,“你怨恨老师,可以和我说啊,可是用这方式来报复,你知道这叫偷啊!”

    他一脸的严肃,见我不吭声,不说了,就和我一起像旗杆一样笔直地站着。

    “老师,你走吧,”我哭着说,“我保证不偷了,一定听你的话,好好读书。”

    老师依然没有走,说:“我有责任,没有走进你的心里,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该罚!”

    或许是快要下课了,校长将门上悬挂着的铃摘下来,拿着它走向了我们。

    “下课了,我把铃拿着,你敲响它。”校长向我命令道,“铃声是命令,现在你是指挥官。”我只有照办。我怯生生地握住铃绳,按照校长和田老师指导的节奏,“铛铛裆——铛铛裆——”地敲响。听到下课铃声的同学们像鸟儿离开藩篱一样活泼快乐起来了,而我,不经意间成了他们围观的对象。我只有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

    田老师说:“校长,这件事我也有责任,我检讨。您看,上课的铃声依然由他敲响,怎样?”校长慎重地点点头,望着我,语重心长地说:“有错就改,善莫大焉。希望这铃声能使你幡然醒悟。”

    我不知道是怎样再次敲响这铃声的,也不知道是如何跟着田老师走进教室的。我只知道田老师告诉我,这件事不告诉家长,但前提是在班级里作检讨。

    奇怪,从这件事后,我竟然喜欢上了田老师。也是从这件事后,我稍有不轨之念时,耳畔就会不自觉地响起悠扬、清脆的铃声,脑海中就会浮现起我流泪敲铃的情景,于是,不轨之念随之消失。我知道,是校长和田老师用这铃声时时警醒我,让我知道做人的道理,走好人生之路。我终于没有辜负他们,循着这铃声,我一直追随着师者的脚步前行。

    1请按提示补写文章的脉络。

    起因:________

    经过:我们趁着他值日,偷了学校的铃。午饭后,我的恶作剧被揭发,校长罚我站在旗杆下,田老师陪着我一起受罚。

    结果: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像一只只鸟儿飞进飞出,校园既像一只巨大的鸟巢,又像一片欢乐的森林。

    ②路队违纪,被训了;抄袭作业,罚抄了;值日不到位,罚值一个星期;给同学起绰号,他硬是让我给同学道歉,弄得我很没有面子。

    3第(11)段中田老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情和举动?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4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永远的铃声”中的“永远”一词?

    5第15段中写道:“我只有用低头掩饰自己的难堪和愧疚。”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我”此刻的心理活动。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自身感受或所见所闻,写一篇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皆可。

    【自律】zì lǜ,动词,自己约束自己。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草木正发芽,冰雪在融化,春天的脚步,不为谁停下。喧嚣的城市,在这一刻变安静,疫情突如其来,让你我多了牵挂。……祝你不忘少年样,也无惧未来路茫茫,我们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

    ——《人世间》抗疫特别版歌词

    长大不仅意味着独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懂得感恩、尊重法治、强调担当,年轻的心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日报》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内容充实具体。③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请以“XX”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