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四幅《望洞庭》的书法图片。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
A.项字体属于楷书,形体方正,刚健坚劲。
B.项字体属于草书,连绵回绕,自由飘逸。
C.项字体属于行书,结构匀整,端庄通畅。
D.项字体属于隶书,体态宽扁,古朴典雅。
2、下面一段介绍“汉字发展”的文字中有四处语病,请选出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
汉字是一个生命体。①它生根于中华大地,绵延千载,谁都不会否认它不能记录着中华民族悠长而富有活力的历史。追寻它的根源,就仿佛在阅读一部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史。②最初记载关于汉字起源来自战国时代及其后的有关文献。这些史料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吕氏春秋》《荀子》等皆持此论。③实际上,造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不仅不能一蹴而就,却不能完成于一人、甚至一代人之手。④通过人们长期的劳动生活,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发展变化。
A.第①句删掉“不能”。
B.第②句把“最初记载”与“关于汉字起源”互换位置。
C.第③句把“却”改为“而且”。
D.第④句把“使”改为“让”。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
A. 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
B. 一位冷酷、看不见的不速之客闯进了这一带。不速之客:行动不够迅速而迟到的客人。未被邀请突然到来的客人。
C. 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D. 灰喜鹊们纷纷声色俱厉地指责起来。声色俱厉: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云霄 盔甲 绅士 不求甚解
B. 倜傥 奥密 激荡 人迹罕至
C. 感慨 悔恨 企盼 美不胜收
D. 淋漓 鉴赏 渊博 小心翼翼
5、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的现象,表达对往昔亲友、师长的怀念,有志青年对光明的寻求。
C.《童年》中母亲的弟弟因为母亲回来,分家的愿望更坚决,因为他们害怕我的母亲讨回那份本来给她预备却被外祖父扣留的嫁妆。
D.《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出生于商人家庭,他岀海遇到海盗,被卖到巴西为奴,在那里学会了种烟草,后来成了庄园主。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废弃的钢铁冶炼厂变身滑雪大跳台,成为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B.北京动物园大熊猫萌兰凭借一己之力成功“出圈”,自行爬到了运动场外的缓冲区,惹得游客纷纷围观。
C.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经典,都体现了创作者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
D.教养出一个好人,不仅成就了孩子本身,也是一国之幸,更是一家之荣。难怪有人说做父母最高境界的“炫富”,其实是培养出了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7、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用名词写景,画出一幅秋意盎然的秋景图。“枯”“老”“昏”“瘦”等字眼描绘出人所处之景,表达词人漂泊异乡时的羁旅之思。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之景色。“阔”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水几乎与岸平的恢宏阔大的景象。“悬”字写出了船帆悬空的态势。
D.“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屋内谈笑风生。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期年出之 期年 (2)莫不然矣 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3】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江村
唐.杜甫
清江①一曲抱村流,长夏②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栖身之所。①清江,指浣花溪 ②长夏,夏天的天长,故云长夏。③微躯:微小的身体。
【1】杜甫的诗,用词准确、形象,请对首联中的“抱”字作赏析。。
【2】简要分析此诗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
10、学校开展“赋能青春,让青春飞扬”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阅读下面文段,概括出四条主要信息。每条不超过15个字。
“双减”政策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规格不可谓不高,这足以证明国家推行“双减”的决心和力度。“双减”政策从征求意见到落地,时间就一个月左右,政策找准了导致教育偏离方向的原因,对学校、师生、家庭、校外培训机构等都有明确的定位和相应的措施;政策出台后,直接击中要害,股票市场教育股一片惨绿。“双减”政策的出台,实际上也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的良性调度,最终实现让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家长们表示“双减”政策的出台免去了陷入教育“内卷”的焦虑,减轻了家庭的费用负担,那种因做作业而导致家庭“鸡飞蛋打”的氛围改善了:但家长们新一轮的焦虑又产生了:担心孩子因彻底放松下来而影响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
(2)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自主发展,下面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方面的示意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同学们的青春励志宣言,请仿照画线部分补全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青春稍纵即逝,青春在于把握。______,______;或许青春的航船会经风浪,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驶向自己的理想彼岸;______,______。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怀抱着朝气与活力,就有无限可能……
11、名句积累与运用
(1)关关雎鸠,_______ 。(《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李白在《将进酒》中曾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尽显其豪迈与自信之情,他的《行路难》(其一)中与此情意相通的诗句:_______,______。
(6)《游山西村》中,陆游以“_______,______”两句诗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能达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7)见到萧条、衰败、荒凉的秋景,马致远不禁悲从中来,难抑孤独思乡之情,于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
(8)《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1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无常》几篇文章中任选一篇,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13、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 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文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彰显了他们的智慧,请联系第一件事的细节分析其是如何体现的?
【2】第②段中的画波浪线句“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画线句子“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第③段中的“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这句话?
【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4、阅读下列文本,完成问题。
①人贵立志。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反观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官吏,一心只追求一己之利,在国家危难之时,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何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真欲立志,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并为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与第⑤段能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
【4】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立志”的理解。
15、以“让爱永驻心中”为题目,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③中心突出;④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