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突破传统电影的模式。
B.临近校运动会,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
C.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要多方面、多领域配合。
D.控制今年冬天可能反弹的疫情,我们既要高度自信,又要不盲目乐观。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B.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草长莺飞”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
C.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目空一切”指什么也看不见。)
D.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史、子、集合称“四库”;笔、墨、纸、砚称作“文房四宝”;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B.成语“高山流水”“入木三分”“画龙点睛”“八面玲珑”其本义分别与音乐、书法、绘画、建筑有关。
C.卞之琳的《断章》、朱自清的《背影》、契诃夫的《变色龙》、刘绍棠的《屈原》分别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D.“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B. 两弹元勋钱学森和他的妻子著名音乐家蒋英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C. 硅谷的创始者之一肖克利与他八个学生意见不和。八位年轻人毅然与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分道扬镳,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成立了柴德费尔德公司。
D. 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和简洁优雅的意义之美。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
B.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以钱覆其口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康肃笑而遣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我国选手苏炳添虽然没有拔得头筹,却创造了9.99秒的成绩,成为第一个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
B.任何一个国家在安全面前都难以独善其身,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亚洲各国才能共同应对挑战,共维稳定,共享安全。
C.在读书汇报会上,李文同学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D.城市是农民工的谋生之地,也应该是他们的幸福家园,我们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让他们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
7、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
B. 《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 《与朱元思书》节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8、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①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聊:姑且(这里指随便)②贼:毁坏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汝既不田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3】甲文中的太守,乙文中的陶侃,他们都关心民生,甲文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乙文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心目中的好官还应该是怎样的?(答出两点即可)
9、阅读古诗,完成文后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薰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suì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 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fù的精神给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潜( )移默化 歌fù() 深 suì(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延绵不绝”中“绝”的含义是 。“汲取”一词的意思是。
(4)请仿照文中划线句子,续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按原文默写。
(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
(2)惜秦皇汉武,__________________,唐宗宋祖,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5)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下图是文学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一幅插画(图中右上方的女性是小福子),请仔细观察,并按要求作答。
(1)请根据图中所画内容简要概括祥子心中追求的美好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小福子的身上闪烁着坚韧的光辉。其他经典名著中也不乏有坚韧品质的女性形象,例如《简·爱》中的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达雅·柯察金娜,请从这两个形象中任选一个,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异想天开的孩子——爱迪生
美国人汤姆斯•阿尔发•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他以造福于人类的众多发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爱迪生的发明很多,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共发明和改进了一千三百多种东西,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重电报”装置、电话中的话筒、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等。 由于他的发明实在太多,因此有“发明大王”之称。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市。他家祖籍荷兰,于1730年迁往北荚,初居新泽西州,1842年才迁往俄亥俄的米兰。家里比较贫穷,主要是靠父亲种田维持生活。爱迪生六岁时,就跟着父亲到田里去做些零活。
爱迪生小时候并不聪明,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于任何事物总喜欢追根问底,就是日常见惯的现象,他都要仔细看看。比如,大树怎样生长,树叶是什么形状,他往往一看就要看上半天。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都想亲自尝试一下。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亲急着到处去寻找,最后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十分奇怪,一直想自己也试试看。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是一个劲地盯着父亲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从此,大家都说爱迪生是个“呆子”。他常常站在街头上抄写商品的商标和广告,而且逢人就问,不怕别人讨厌,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小爱迪生由于好奇,经常闯祸。有一次,为了考察火的奥秘,他试着在邻居的谷仓里燃起一堆火,这立即引起一场熊熊大火,爱迪生也为此遭到一顿毒打。
在爱迪生七岁时,他的家庭在米兰维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迁到密西根州去,父亲在那里以木工为业。
就在这一年,爱迪生上学了。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还实行体罚学生的制度,幼小的爱迪生,十分不满意这种教育方法。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引不起他的兴趣。他功课学得不好,可脑子里却装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经常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在当时那样的学校里,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孩子,当然不受欢迎,同学们都说他笨,连老师也说他是个“低能儿”。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爱迪生的母亲叫来,对她说:“汤姆斯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您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就这样,爱迪生被迫退学。这是他一生所受到的惟一的正式教育。
离开学校后,爱迪生就跟着父亲学木工,空下来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读书写字。
爱迪生的母亲原是小学教员,对教导孩子很有耐心,也很有经验。常给他讲一些名人的故事,说发明万有引力的牛顿,小时并不聪明,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竟成了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母亲还不断给他鼓励和教育,不厌其烦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由于母亲循循善诱,爱迪生聚精会神地读了不少书,遇到难懂的章节,也决不放过,他一定要问个明白,懂个透彻,因此学习进步很快。有一天,母亲给爱迪生买了本《自然读本》,他立即被书中的科学小实验吸引住了,从此经常照着书上讲的方法去做实验。后来,爱迪生曾回忆说:“《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十岁。”这本书引起了小爱迪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培养了他进行实验的能力。
【1】解释下列成语。
举世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循循善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着重写爱迪生小时的一些事,以突出他的异想天开,写了几件这样的事?请概括出来。
【3】上面事例,说明爱迪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从文中找出原话来回答。
【4】多长时间的正规教育?老师是如何评价他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5】爱迪生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谁的教导?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虎年说虎
①老虎高居食物链的顶端,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虎充满敬畏崇拜之情,把虎视为最有威慑力的吉祥物之一,加上虎的形象不仅威猛无比,而且色彩斑斓,额头正中还有“王”纹样,在视觉上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被古人誉为“百兽之王”。
②甲骨文的“虎”就像一只站立的,张牙舞爪的巨兽一样,它“巨口锐牙,利爪长尾”,尤其是腹部和背部的横画,把老虎身上的花纹刻画的是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甲)金文字形跟甲骨文一脉相承,也有少许变异,把身体简化成一条线,(乙)楷书的“虎”字是在小篆字形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而形成的,将篆文表示虎头与虎身的线条变为“虍”(虎字头),而将表示虎腿的“人”形写成了“儿”(旧体写法从“儿”)或者“几”。
③虎在民俗文化十二生肖里面,位列第三把交椅,在十二地支配属“寅”,取名“寅虎”,一天十二时辰中“寅时”(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这个时候正是山间老虎最活跃的时期,四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故称“寅虎”。
④在《周易》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的结合,常常是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代表,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虎”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用兵的兵符,称为“虎符”。“虎符”用铜制成,分为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付外官,朝廷有事遣使持半符,到外官处发令,半符合则真,即发令,“虎符”代表最高军事权威。《诗经·鲁颂·泮水》中称勇武之臣为“娇娇虎臣”,《尚书·牧誓》称武王有“虎贲三百”。“虎”又是军队将领勇猛善战的象征,威猛的将军素有“虎将”之称,像刘备麾下有“五虎”上将;勇猛彪悍的部队被称为“虎狼之师”;讨论军事的议事厅称作“白虎堂”;将帅的营帐称为“虎帐”,其坐椅上的虎皮渲染烘托了一种威仪。
⑤在民间,老虎被尊崇为祥瑞之兽,因为有着“虎虎生威”“龙腾虎跃”等吉祥寓意,“虎”又与“福”“富”等字谐音,被人们寄托了福运、富贵的美好寓意。我国大江南北普遍流行着这样的风俗,出生的孩子要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着虎衣、抱虎枕。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礼典》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避邪。”于是人们常常把虎画在门上,起到驱除鬼魅的作用。
⑥在文学创作中,关于虎的素材比比皆是。梁山108将中以虎为绰号的就不少: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青眼虎李云、矮脚虎王英。另外像病大虫薛咏、母大虫顾大嫂,也是打着老虎的名号,长自己的威严。比如带“虎”的成语:像形容威武而又生气的“虎虎生威”,像形容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的“ A”,像比喻事情前紧后松,有头无尾的“ B ”。歇后语更把老虎的特质说得惟妙惟肖,比如:一山不容二虎;老虎屁股-摸不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毒不食子等等。
【1】根据选文中的图片,将“小篆字形开始抽象化与线条化”这句话放回到原文第②段甲、乙哪一处合适?请分析理由。
放到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十二生肖里为什么称虎为“寅虎”?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④⑤⑥段从哪三方面“说虎”。
【4】请在原文第⑥段A、B两处各填写一个成语。
A处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作文。
在承受中长大,在光阴里成熟。
成熟不是看你的年龄多大,而是看你的肩膀能挑起多重的责任。
成熟指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且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也包括其他人的影响。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等。
写作提示:(1)可选上述句子,确定立意;也可以自行立意。(2)可以叙述身边的故事,可以进行文学创作,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结合自己的生活与阅读,展开阐述等(除诗歌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