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①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③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④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
⑤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
⑥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
A.⑤②①③④⑥
B.④⑥②⑤③①
C.④⑥⑤②①③
D.⑤③①②④⑥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夜思中原
南宋·刘过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①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②。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注释】①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这里指礼乐制度昌盛之地。②天阊(chāng):天门,此处指朝廷。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过零丁洋》诗中第一句,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历经磨炼,对艰难困苦无所畏惧。
B.《夜思中原》诗中三、四句,落笔自身,追述诗人当年为国家挥洒血泪的辛酸往事。
C.两首诗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描绘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D.沉郁悲壮的风格在古典诗词中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两首诗全都体现了这种风格。
3、下面关于《西游记》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因在五庄观偷吃人参果连累了唐僧,被唐僧赶回天宫继续养马。
B.猪八戒原来是天上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破了琉璃盏被贬下凡,唐僧收他为徒,给他取名“八戒”。
C.“孙悟空一调芭蕉扇”这一情节中,孙悟空被铁扇公主扇得悠悠荡荡,后来他施计智取了芭蕉扇,可他得到的这把芭蕉扇是假的。
D.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降妖伏魔的故事有智擒红孩儿、智取生辰纲等。
4、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 在《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一回中,为了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孙悟空向灵吉菩萨借得“飞龙仗”,这样就不怕铁扇公主扇他了,这是防御性的措施。
C. 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 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班的王博在学习上有股不求甚解的劲头,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清楚才肯罢休。
B.刘芳是个充满阳光,抖擞精神的女孩,真是人见人爱。
C.阳春三月,微风还带着寒意,西湖边的垂柳花枝招展,嫩叶满枝,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远方的客人。
D.张铭今天上午拿到了他渴盼已久的足球比赛门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6、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个句式表明写作顺序是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B. 两个“不必说”的内容是略写,“单是”的内容详写。
C. 两个“不必说”是为“单是”作铺垫的。
D. 这个句式表明这段文字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景的。
7、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组成第一个画面:枯萎的藤——衰朽;古老的树——衰弱;昏昏沉沉的乌鸦——打不起精神。三个在情调上极其相似的意象重叠在一起,仿佛音乐旋律的重复,又似反复述说,给人深切的凄婉、肃穆、忧愁之感。
B.《秋思》在思想上并没有什么特色,它表现的不是传统的游子悲秋怀乡的主题。但这首小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并历久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显然不是因其思乡深切,而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具体说在于它的意境美,在于他所表现的情感和他所描写的景物二者之间水乳交融所达到的境界。
C.“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D.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称为“秋思之祖”。
8、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镇读书
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①外兄:表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取而疾走 _______ (2)反长安______
【2】“┃”线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3】翻译句子
(1)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4】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纷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2】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10、班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开展了一系列的“诚信”活动,请你仿照示例列举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主题班会 活动二:专题讲座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新闻,请依据前一句句式,为这家花店补全宣传标语。
2016年11月5日,据青岛新闻网报道:前两天,青岛某商场里的一家花店火了。火的原因并不是花有多么好、花有多么香,而是卖花、买花的全程,无人看管,顾客自行投币进行交易。
商家销售信任之花,_____________
(3)班级准备于本周五下午邀请学校德育处的徐老师为我们举行一个关于“诚信” 的专题讲座,如果请你去邀请徐老师,你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龟虽寿》)
②________________,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③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 潼关怀古》)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⑤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⑥大而言之,是为学术,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藤野先生》)
⑦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典故,是拿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12、根据提示填空。
《水浒传》中,王进因高俅迫害而夜走延安府,_______(填人名)因高俅诬陷而发配沧州道,_____(填人名)因高俅斥退而流落东京城。《西游记》中,孙悟空因 ______(填事件)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后又因打死拦路抢劫的强盗再次被唐僧赶走。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周有光老人
马识途
①我认识周有光先生很晚,慕名已久却无缘识荆,内心免不了深深遗憾。一日在京和老友张彦(《今日中国》原副主编)说起这个遗憾,而张彦恰是周老旧友,于是便引我去周老家拜访。我们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终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背后找到了坐落在后拐捧胡同的一幢旧楼,这便是周老家所在地。我们沿楼内陡梯上到三楼,走进周老的家,来到他窄狭的书房。书房的中间,靠窗有一张三尺小桌,周老坐在桌前一边的椅子上。经介绍后,他请我在他对面的木凳上落座,那是一个陈旧的凳子,我坐上去只听得叽叽咯咯一阵响,很担心会把凳子坐垮了,周老似乎并不在意。
②虽然当时我和周老是初次见面相识,可他却如见老友一般,像摆家常放言恣肆地高谈阔论起来,语多幽默机智,言人之未能言,言人之未敢言,使我大开脑筋,通体舒畅。坦白说,初次见面周老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率真豁达,坦荡如风。
③周老说他本是研究经济的,1955年周恩来总理把他从上海调到北京,到文字改革委员会,改行研究语言学,创制汉语拼音字母。他后来才悟出,这原来是周总理有意救他。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因为他刚来北京不久,他的经济著名同行沈志远等在上海被打成“右派”,他独在北京而安然无恙。他还说后来“文革”中他年老力衰还被下放宁夏五七干校劳动,十分辛苦,开始时免不了整日烦闷,然而后来烦闷却随着他多年顽固难治的失眠症一起不药而愈,那失眠症,至今未犯。他慨然道:人生失意莫自悲,逆顺祸福本相依。山穷水尽似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笑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我们问他长寿之道,当时他已近百岁,他幽默地说,大概上帝把他忘记了吧,一直没有召唤他。引得大笑。他说,古来皇帝为了长寿,没有不去求仙拜佛的,祈求长生不老、万古常存,可哪有一个活过一百岁?现代一些权贵人家,总是表现出越有权越怕死、越有钱越怕死的样子,其实怕死才是催命鬼,任你花钱吃名贵补药,甚至求神拜佛,但有几个活到一百的?关键是人到百岁不言老,真到点不请自去,如此达观,才能长寿。
④我听了周老关于人生哲学的至理妙言,感佩无已。回来后作了一首七律诗,写成书法,连我的文集十二卷送给他。我的七律诗是这样写的:“行年九七未衰翁,眼亮心明耳尚聪。西学中文专且博,语言经济贯而通。无心闲侃多风趣,恣意放言见机锋。垂老初交惟憾迟,听君一席坐春风。”周老看了很高兴,连说写得好,也就很自然地把我纳入他的朋友行列。他每出版一本书,都要签名寄我一本,前后已有三、四本,都是文短而意长,言浅而思深,其中一些幽默而略带辣味的话语,更启人思考。我还把周老的长寿之道融入我与家兄马士弘斟酌写成的“长寿三字诀”中,据说此三字诀经报刊登出后,全国流传,颇受欢迎,实在是转述周老的要言妙道而已,借花献佛罢了。
⑤后来,我只要去北京,必争取去看望他,每次一见面,必大放“厥辞”,互相交流切磋,尽兴方肯罢休。还记得大约是他年已逾百后的某一年,我已经有98岁了,到北京后去看望他,仍是一如既往,放言恣肆。说到不言老却偏言老的话题,我随口念了我作的顺口溜:“老朽今年九十八,渐聋近盲唯不傻。阎王有请我不去,小鬼来缠我不怕。人生能得几回搏,栽个筋斗算什么。愁云忧霾已扫尽,国泰民安乐无涯。”他听后拊掌大笑,如一顽童。
⑥现在周老走了,我那与我一起共同拟得“长寿三字诀”的兄长也在他进入105岁那年走了。我今年已近105岁,却还老是想起周老的人生哲学和长寿之道,不自惭形秽,也不是鲁迅说的那种无聊之人,借死去的人不能说话之机写纪念文章以自衒,我已近瞎渐聋,还摸索着执笔写这篇纪念文字,了我心愿而已。
(选自《光明叨日报》,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周有光老人的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诱分析第④段划线诗句在文中的作用。
【3】请结合文敢内容概括周有光先生的精神品质。
【4】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5】文章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站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 “我”的心理或表现 |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
回家 | 惊讶 | ① |
② | 力不从心 | 游刃有余 |
交流 | 羞愧 | ③ |
考试 | ④ | 挥汗如雨 |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第⑨段写自己“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主要是父亲告诉“我”,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
D.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E.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4】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
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15、 “升级”,即从较低的级别升到较高的级别。比如,学生读书学习到了一定阶段会升级,工作以后的职务、职称等都期盼升级,程序软件需要迭代升级,人们的理念见解也需要升级……
请以“升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外,文体不限;
②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