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见( )知( ) 不可( )( ) 心( )气( )
死( )其( ) 重见( )( ) 万不( )( )
(1)恐龙生存在6500万年前,这个时间真是长到( )啊!
(2)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文物( )。
2、查字典。
“鼎”字是(_____)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它的第六画名称是(_______);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____),再查音节(____),请写出两个带“鼎”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3、看拼音,写词语。
niè shǒu niè jiǎo bào qiàn jìn xīn jìn lì yǎn zòu
( ) ( ) ( ) ( )
yí shì wéi yī lóng zhòng
( ) ( ) ( )
4、课文回顾与积累填空。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营造出动中寓静的清幽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牙山五壮士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方向,让我想起曹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不但有“横眉冷对”的一面,也有其柔情的一面,他曾在《答客诮》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尔基是______(国家)作家,他的自传体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高尔基的《童年》中,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___的“小茨冈”,_______________的老工人格里高利,_______________的知识分“好事儿”以及_______________的外祖母等人,这些人都让阿廖沙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让他而对苦难依然保持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5.萧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某些文章主要取其思想内容,而不看重其写作技巧。
5、我会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烈(_____)迈(_____)强不(_____) (_____)天(_____)地
气(_____)山(_____)(_____)风(_____)展(_____)面(_____)方
(_____)山(_____)海 (_____)颜(_____)色 (_____)精会(_____)
6、古诗鉴赏
江南春
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
【1】补全诗句。
【2】这首诗是____代诗人____所著。他与李商隐并称为______,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你还曾学过他的《_______》。
【3】“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四百八十”这个数量词,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江南春》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表达了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你说一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面的古诗《过故人庄》,并完成填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字词。
过:_____________ 鸡黍:_____________
轩:_____________ 话桑麻:_____________
【2】诗中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_________。三、四句是描写_________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像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描写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远景,绿树环合,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大,优雅恬静;下句是近景,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
C. 颈联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D. 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4】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在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 开颜: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长征》这首诗,对的打“√”,错的打“×”。
(1)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
(2)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 )
(3)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紧扣“万水”来写。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三个历史事件。( )
(4)诗的联尾,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
9、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1】这段话选自课文《 ____________》,这篇课文出自 __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____》 。文中的“他”指的是 _____________ 。
【2】根据对“捕鸟”的介绍完成填空。
捕鸟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 捕鸟的地点:_______________
捕鸟的方法:(填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捕鸟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对“捕鸟”交待得非常清楚,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丈夫。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你的丈夫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的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1.你听过这个故事吗,故事的题目是什么,写在文前横线上。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 。
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3.用“ ”画出文中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情景。
4.从“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你看出了什么?
11、课外阅读。
流浪地球
冯小宝
《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太阳烤焦地球
1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小题。
【语段一】
①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②“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③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④闰土又对我说:
⑤“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⑥“管贼吗?”
⑦“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⑧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⑨“它不咬人吗?”
⑩“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⑪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⑫“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灶似的两个脚……”
⑬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语段二】
①在鲁迅之前,或许说在《少年闰土》问世之前,汉字中就没有“猹”字的存在,所以这个字就是鲁迅先生硬生生造出来的!后来鲁迅先生在1929年给舒新城的回信说:“‘猹’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但也因此“猹”有了名字。
②既然在几千年的汉字中没有“猹”字,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动物呢?
③猹性情比较凶猛。它的体型比较大,同时相当肥硕,有着很短的脖子尾巴,喜欢在春天或者秋天的季节中活动着。不过虽然说猹性情凶猛,但是不喜欢主动攻击人类或者各种动物,只有当人逼迫它的时候才可能发起攻击。
④猹的居住环境以洞穴为主。猹极善于挖洞,与其他居住润穴的动物相比,洞穴一般比较大,高地面2-3米,洞的直径约1.5米,长约10米有几个进出口;里面有干草、树叶等。
⑤猹的食物种类丰富。它是杂食,以鼠类、鸟类、蛇、沙蜥、蛙、鱼、虾、蚯蚓、昆虫以及植物果实、块茎为食,猹还爱盗食花生、玉米、蔬菜和瓜类等作物。
⑥猹的经济价值极高。不必说它的皮是制作高级袭衣服装的原料,也不必说它的肉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餐馆宴席上的佳肴,单是猹油就是治疗烫伤、烧伤的良药。
【1】阅读【语段一】,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闰土给“我”讲了哪些新鲜事?
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语段一】,文中反复写“我”“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下列选项中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侧面描写,为了衬托出闰土的人物形象。
B.体现出“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C.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D.为了表现“我”和小伙伴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幸福快乐。
【3】结合【语段一】具体内容,说说在“我”眼中,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写出一点,简要结合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
【4】【语段二】分别从得名由来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经济价值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猹”。
【5】阅读【语段二】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写在括号中。(每空填一种说明方法)
猹极甚于挖洞,与其他居住洞穴的动物相比,洞穴一般比较大,离地面2——3米,洞的直径约1.5米,长约10米,有几个进出口,里面有干草、树叶等。( )( )
【6】阅读【语段二】第⑥段,说说猹有哪些经济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桥》,回答问题。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dāng dàng)。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 ]疯了似的折(zhē zhé)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爱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1】在( )里选择正确的注音。
【2】在文中[ ]处填关联词语。
【3】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找近义词:怒吼(___________) 肆意(__________)
找反义词:静悄悄(___________) 稳稳当当(___________)
【5】山洪是怎么咆哮的?_______________。这句运用_____和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自然段改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好不好?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从“像一座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②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选文中所列举的可再生资源包括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不能再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说明方法?(至少说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对选文主要观点概括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很难形成,现在已濒临灭绝
B.地球跟宇宙相比是渺小的,它的资源是很有限的
C.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类资源
D.地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4】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请设计一条保护地球的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保护地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出现了人的脚印。(缩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①庆龄说:“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对苹苹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
改为“被”字句:
2.老妇人想起了乔依。
改为双重否定句:
3.人民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改为反问句:
4.国家的财产被消防队员抢救出来了。
改为“把”字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把两句话用关联词合成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郭枫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物无言却有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句子补充完整)
5.甲虫振着翅膀。(改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改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扩句。(至少扩两处)
①我走出家门。
②老妇人坐在木椅上,双眼望着我。
21、表达与交流。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你会虚构吗?根据下面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个故事吧。
环境:冬日的黄昏 人物:女孩子叶子、流浪狗
要求:发挥想象,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