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好习惯上升为行为规范。
B.律师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C.近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规定》(暂行),填补了在线旅游领域行政规范的空白。
D.以《开放·共享·启航——荆楚服务双循环新征程》为主题的服贸会湖北主题日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吾与汝俱少年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3、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八卦”的理论,这一理论出自( )一书。
A.《尚书》
B.《论语》
C.《周易》
D.《孟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权力面前,从来就不缺少察言观色、唯官唯上之人,也不缺少在上级和下级面前两副面孔的人。
②95岁老红军栗元海溘然仙逝,一生没有婚娶的老人别无长物,独独留下一张当年解放军西南军区核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③有评论指出,百姓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没有秉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遇事总想大而化之,而不是第一时间向外界公布细节。
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车水马龙地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部分条件。
⑤青年人不要耽于享受,不要恶衣恶食,要“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吃苦耐劳,敢于承担。
⑥相传,文成公主进藏路过此地,她在溪水清澈、百鸟欢歌的大黑沟住了数日,从此大黑沟声名远播,吸引着游人纷至沓来。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5、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属于传记式人物通讯。
B.人物通讯的结构通常可分为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另有纵横交叉式结构、浓缩式结构、系列式结构等。《“探界者”钟扬》一文主要采用横式结构。
C.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D.人物新闻也应强调客观事实,但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贵在适度。适度的倾向性既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符合报道者的身份与立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母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
B.师傅技艺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
C.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D.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鹃《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C.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
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3】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3)《三峡》中“________”一句,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
8、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2)《离骚》中,写作者骑马在长满香草香树的地方时走时奔,为下文写追寻原来志向做铺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达到最高境界的人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禽鸟知山林之乐,却不知人之乐,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约可见其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3)陆游《游山西村》中,介绍农家盛情款待宾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__,本图宦达,__。 (李密《陈情表》)
(3)__,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4)不见复关,__。既见复关,__。 (《诗经·氓》)
(5)__,__,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江上行船恢弘阔大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秦人将掠夺的其他国家的财宝运到阿房宫后,“_______, ____, _________”,一点都不爱惜。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从幽寂写起,渲染了极为静寂的环境,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
B.颔联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
C.“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十分强烈,但表达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D.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情。
【2】细读全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所写的三幅画面,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联。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大致天之生才,虽不能众,亦不独绝,至为文词,有成有不成者三:儿时多慧,裁识书名,父师迷之以传注括帖,不得见古人纵横浩渺之书,A ,一也。乃幸为诸生,困未敏达,蹭蹬出没于较试之场,久这气色渐落,B何暇议尺幅之外哉?二也。人虽,亦视其所生,生于隐屏,山川人物,居室游御,鸿显高壮,幽奇怪侠之事,未有睹焉,神明无所练濯,胸腹无所厌余,耳目既吝,手足必蹇, C三也。凡此三者,皆能使人才力不已焉,D ,才力顿尽,而可为悲伤者,往往如是也。
②若季重者,五岁遍受《五经》,十岁恣为文章二十而成进士,盖一代之才也。而天亦若有以异之者。大越之墟,古今冠带之国也,固已受灵气于斯。而世籍都下,往来燕越间,起禹穴吴山,江海淮沂,东上贷宗,西迤太行,归乎神都,所游目,天下之股脊喉思页 处也,英雄之所廛,美好之所辅;咸在矣。于以豁心神,纡眺听者,必将郁结乎文章。而又少无专门,承学之间,灵心洞脱,孤游皓杳,早为贵公钜人所赏,闻所未闻,出见少年,裘马弓剑,旗亭陌道之间,顾而乐之,此亦文心之所贻佇也。身复早达,曾无诸生一日之忧,名字所至,赞叹盈瞩,故其为文字也,高广其心神,亮浏其音节,精华甚充,颜色甚悦,缈焉者如岭云之媚天霄,绚焉者如江霞之荡林樾;乍翕乍辟,如崩如兴;不可迫视,莫或殚形;大有传疏之所曾遗,著录之所未经者矣。嗟夫,以一代之才,而绝三者之累若此,不亦宜乎。
(注)①王季重:即王思任,明末作家。②括帖:科举范文。③诸生:通过县试或府试、院试的生员。④贻佇:停靠,驻留。
【1】将下面这句话填入①段的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处的是(___)
一食其尘,不复可鲜
【2】第①段中的“不成者三”可概括为____________,科场之累和____________。
【3】下列对“身复早达,曾无诸生一日之忧”分析正确的一项使( )
A.与作者“困未敏达”受累“较试之场”对比
B.说明“身复早达”没有诸生困顿科场的忧愁。
C.王季重因“早达”而无“诸生”的生计之忧。
D.因为“身复早达”,王季重成为“一代之才”。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
【5】作者在序中阐释了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作者的观点作评价。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名在福建省厦门市中非世野野生动物园游玩的游客,想试探鳄鱼是不是活的,违反动物园规定,用直径达17厘米的石块砸向鳄鱼,鳄鱼被砸出一个长达3厘米的伤口。无独有偶,上个月,在安徽省扬子鳄保护区内,一男子违反禁令伸手挑逗池中鳄鱼,见其无反应,又用脚踹鳄鱼,猛踹三脚后鳄鱼爬入池水中。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