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始于( )
A.桀 B.汤 C.秦孝公 D.嬴政
2、“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相关的这次战役是( )
A.楚汉之争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3、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图示法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历史知识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繁荣
B.对外交往频繁
C.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D.民族融合国家繁荣
4、下列我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哪一组的两项不属同一领域?( )
A.《周髀算经》和《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
C.《甘石星经》和《授时历》
D.《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5、下列与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无关的是( )
A. 修筑长城 B. 焚书坑儒 C. 严刑苛法 D. 统一货币
6、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磨制石器的发展④聚落的发展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7、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证据,历史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烧石、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居住在北京 C.学会使用火 D.学会直立行走
8、清朝时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地方性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B.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了晋商
C. 这些商帮的活动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D. 当时实力相当的有晋商和徽商
9、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和炎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对黄帝和炎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黄帝和炎帝是因为他们( )
A.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B.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
C.教人们建筑宫室以避寒暑
D.教会人们去种植农作物
1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与“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卿世禄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11、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其中奈良城是指日本)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A. 鉴真
B. 玄奘
C. 阿倍仲麻吕
D. 僧一行
12、有一位想象北京人一天和劳动的情景,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一位妇女将一些钻孔的小石子、兽牙连在一起,挂在脖子上做饰物
B.中午,大家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C.下午,一个青年男子在茂密的丛林里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鹿
D.晚上,大家住在洞中,洞口燃着一堆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13、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它与下列哪一史实相关( )
A.楚汉之争 B.秦统一 C.涿鹿之战 D.大泽乡起义
14、“兼爱”“非攻”出自的思想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15、“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A.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四海一家”的中华文明
B.说明明朝国力强盛
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16、《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A.项羽和刘邦
B.项羽和勾践
C.刘邦和重耳
D.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7、《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材料意在说明武则天( )
A.轻徭薄赋
B.任用酷吏
C.赏罚分明
D.扶植庶族
18、半坡和河姆渡人能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氏族组织形成
B.原始农业产生
C.私有财产出现
D.建房技术掌握
19、“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这场战役是
A.马陵之站
B.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
20、《汉书食货志》载:“秦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这说明秦朝时期
A.赋税沉重
B.刑罚残酷
C.人民勤劳
D.徭役繁重
21、唐朝末年,___________领导起义,以“洗涤朝廷”为号召,处斩贪官,深受民众拥护。明朝末年,___________领导起义军,以“均田免赋”为口号,队伍很快壮大到100多万人。
22、图三中的文字是___________首次发现它的是清朝人____________。
23、距今约_______年,中国农业兴起于中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流域,由最初的“_______”,发展到用_______进行耕种,_______和_______的出现以及_______、_______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4、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________)。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王朝是(________)。
25、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
(1)________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________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________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能够防寒和炊煮。
(4)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________有很多创造发明,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6、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史称当时的统治为______。
27、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____即位后,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8、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明朝时,昆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___________》。
29、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著作是__________。
30、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南方的农业和________都有了快速的进步,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________是当时的大都市。
31、
关汉卿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窦娥冤》
李清照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如梦令》
32、列举秦朝时期在中央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的官职。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初建,唐高祖提出“柔怀万国”的政策,此后的唐统治者也积极鼓励官方、民间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国古老的炼丹术和造纸术、文字、书法、服饰、历法乃至整个政治制度传到国外。而国外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印度的蒸糖法、阿拉伯人的医术等也都传入了中国。大唐根据国情将这些优秀文化成分进行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摘编自宋强刚《试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因北方战难和民族政权并立而被西夏、吐蕃等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政府设立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一—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对外交流的一则史实。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重心转移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唐宋对外政策的共同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