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濡养/懦夫 冠冕堂皇 骄揉造作
B.蜗行/笑涡 自爆自弃 相得益彰
C.栈桥/鄙贱 觥筹交错 与日俱增
D.作揖/侦缉 不功自破 根深蒂固
2、下面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玄虚/弓弦 取缔/根深蒂固 喏喏连声/惹火烧身
B.颠倒/倒叙 剥削/抽丝剥茧 星宿/宿舍
C.灌溉/气概 仿佛/求神拜佛 顿开茅塞/敷衍塞责
D.着意/着急 桑梓/莘莘学子 间或/间不容发
3、下面句子中四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兵临城下,形势间不容发,我们必须迅速作出决断。
B.真想不到,他干了那么多李代桃僵的勾当。
C.即使在贫穷甚至沦为厨房使女的时候,她也没有自惭形秽地觉得不如别人。
D.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放眼望去,金黄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在山头侵占一寸寸土地,若是再等几天,满山遍野就会成为它的国度。油菜花田将是一片金黄的花海,它是那么灿烂亮丽。试想,若是没有阳光,只是看着这片花海都有仰天接受阳光的冲动吧。它是那么繁茂,整个天空都为之丰盈;它是那么绚烂,全世界似乎都失去了色彩。
A.文中加点的“在”是介词,“侵占”是动词,“满山遍野”是并列式短语。
B.“油菜花田将是一片金黄的花海。”这个句子中“金黄的”是定语。
C.“若是再等几天,满山遍野就会成为它的国度。”这个句子是承接复句。
D.“它是那么绚烂,全世界似乎都失去了色彩。”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5、阅读文段《伤仲永》,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就:立刻完成
B.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客人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题中的“伤”字,有哀伤之意,表明作者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叹惜之情。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刻画出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愚昧无知之态。
C.文中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D.作者以方仲永的事例,表明天资对成才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6、阅读艾青诗歌《冬天的池沼》,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
-----给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注)《冬天的池沼》写于1941年1月。原稿题目下有注为“---给Wi”。。据《长编》所记,1939年1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韦嫈(yīng)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
(1) 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题目下的注释,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请你仿写诗歌。
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象,在第三节后再写一节。(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最后一节依然构成总分关系。)
7、为了介绍中国造林的巨大成就,小联同学创作了剧本《春回大地 绿满人间》,现在你作为导演,准备把这个剧本搬上舞台。
(1)请你就剧本第一幕《赞·青山绿水》中的一个戏剧冲突进行修改完善。
赞·青山绿水(节选)
甲(A ):什么植树造林,全是“面子工程”,只是为了好看,没多大用处!
乙(严肃,义正辞严地):你这话很没道理!B 。
……
根据人物对白,在A处为人物甲填入恰当的表情、语气方面的舞台说明。
A:__________
结合下列材料,在B处为人物乙补充一句话(要求使用恰当的关联词,体现三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北京植树造林成效显著,五大风沙危害区变绿洲。——中国新闻网
※塞上绿洲70年“植树造林记”:从绿起来到富起来。——中国环境网
※“中国的贡献被低估了!”英国媒体:中国植树造林的碳吸收规模令人惊讶。——中国日报网
B:________________
(2)你准备制作一张幻灯片,为剧本第二幕《绿·大江南北》布置舞台背景,背景上采用城市、学生、绿树、长江等元素,体现第二幕的主题,请任选其中三种元素,写下你的设计。
(3)剧本《春回大地·绿满人间》草创完毕,准备排演。请你在班会课上就前期准备工作做个总结发言(50字以内)。
8、根据积累,填写句子。
诗歌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承载情感和思想 | 月色如水,最能牵动文人的情思 | “①______,②______。”(《商山早行》)一句称得上“意象俱足”,把早行的情景写得历历在目。 |
“③______,④______。”(《月夜忆舍弟》)既写景,又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 ||
云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 李清照梦游天境,“⑤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以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云涛飘渺,星河流转的浪漫境界。 | |
“⑥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人以景来暗示自己前途的坎坷难料。 | ||
诗歌常常借助修辞手法来间接抒发情怀 | 用典 | “⑦______,⑧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借用向秀和王质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比喻 | “⑨______,⑩______。”(《行路难》其一)诗人用比喻来表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 |
9、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小题。
青花瓷瓶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不时刮过一阵寒风,卷起刚刚停歇的落雪,扬洒在空中。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②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着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大雪天,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③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很单薄,头戴一项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④“孩子,你要当东西吗?”老板问。
⑤“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⑥“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腿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将上面的积雪拍打掉,一边把帽子递回给男孩,一边说:“孩子,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⑦“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⑧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⑨“哦,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病。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从紧揣着的怀里小心翼翼地从抱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用手抚拭了两下,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将它递给了老板。
⑩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⑪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这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老板盯着男孩。
⑫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流云百福瓶。”老板娘说着将瓷瓶从盒中拿了出来,男孩双脚向前迈进一步,生怕瓷瓶从老板娘手中滑脱,答道:“这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⑬“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
⑭“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娘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双手把帽子攥得紧紧地,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瓷瓶的?”
⑮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⑯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目光在一处处云纹上停留、跳转,忽然皱起了眉头,嘴角一撇,把瓷瓶递给了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云纹形若如意,绵延不断,蝠纹呈飞临之态,寓意进福,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⑰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⑱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⑲男孩看着老板递过来的钱,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老板说:“哦,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⑳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落日的余晖照在雪面上,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老板站在当铺门外,探着头,眯着眼,不时在男孩回望时挥手示意,直到那小小的身影远去,消失在转角。
㉑男孩再也没来。
㉒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㉓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1】请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结构图。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老板娘急了,三步并作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
【3】文章结尾写到:“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请根据上下文回答:当铺老板明白了什么?
【4】文中的老板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读
张宗子
①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比阅读更好的事,是重读。他说“我一生中读的书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博尔赫斯喜欢反复读一些早年读过的书,温故知新,自得其乐。
②孔子说温故知新,后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最重要的一点,毫无疑问,是温习旧学,有新的领悟。朱熹解释说:“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读书一在精,一在博。精博的境界,在于贯通。重读,除了个人喜爱的原因,如博尔赫斯之于斯蒂文生,苏东坡之于《汉书》,是读透和悟彻一本书的必由之路。
③朱子论读书,言语亦甚多。他反复强调的几个方面中,就有“熟读”和“透彻”。熟读精思,对于书中所言,穷追猛打,一竿子捅到底:“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堪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朱子说,读书,先要杀进去,而后,还要杀出来。读通了,想透了,自然远近随心,进出如意。
④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之法:“每读书,皆读数遍。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此反复,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也就是说,一部书,其中涉及很多方面的学问,一次读,集中精力于其中一个方面,把这一方面彻底弄懂。郭沫若说他先读先秦诸子,读一遍,看他如何说政治,再读,看他如何说社会伦理,接下去,看他如何说历史观、人性论,等等。大意如此。这也就是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朱熹很欣赏东坡这段话,教导学生以此为楷模。
⑤博尔赫斯大概没读到过东坡的话,也没读到朱子的话,如果读到了,必要引为知音的。我读到博尔赫斯的话,想起孔子、东坡、朱子,自然莫逆于心。几十年的阅读经验,证明了这些话说得多么好。
⑥中国和西方的典籍,很多都是可以终身阅读,受用无穷的。一个人,脑子里如果没有几十部读懂读通了的书,不离不弃,一辈子重温不已,仿佛家乡或根据地,又仿佛一个宝库,取用不尽,作安身立命的场所,那么,涉猎再多,只如满天花雨,往好了说,不过图个好看罢了。
⑦《庄子》读了一辈子,《西游记》我读了至少十几遍,仍然爱不释手。唐诗宋词,像茶或咖啡,几乎一日不能搁下。全部的唐人小说,恨不得永远也读不完。《世说新语》,随时想起来,翻到任何一页,读两条,往往心满意足。曾和朋友说,读一部《水浒》,胜过读杂书一百。这话一点也没夸张。相反,说得太保守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了个人喜爱的原因之外,重读是读透和悟彻一本书的必由之路。
B. 一个人脑子里如果有几十部读懂读通了的书,将受用无穷。
C. 朱熹教导学生要学习借鉴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D. 在所有中西方的典籍中,作者认为《水浒》是最值得重读的一部书。
【2】你认为下列这段文字放在文中何处最合适?为什么?
常人读书,大多时候像游泳,在水面上扑打蹬踢。尽管读懂了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但依然像游泳沾湿了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一样,还是浮着的。仅止于此,尚未能得其精髓。若能重读,才会深潜进去,方能有所领悟,有所获益。
【3】博尔赫斯说:“比阅读更好的事,是重读”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茱萸
黄涌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重阳节,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茱萸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原来,这里的“茱萸”特指的是山茱萸,它是一种香气辛烈的中药。早在古代,人们就习惯用此来辟热气以御寒。据《风土记》记载:“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重阳),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以御初寒。”
③在古代,中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端午节插艾,重阳节插茱萸,即为明证。《续齐谐记》里就记载了一个与茱萸相关的故事:相传,汉朝的桓景跟随费长房学道。重阳节这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他家将遭受灾难,让他赶快带领家人各做一个彩色锦囊,里面盛满茱萸,缠在手臂上,然后登高、饮菊酒,才能免灾。桓景依照他的吩咐做了,等到傍晚回家,果然看见家里的家畜皆暴死,才知道自己免受了一灾。从此,插茱萸、登高、饮菊酒便成了重阳节的习俗。
④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它是重阳节起源的传说之一。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不过,茱萸能避瘟疫,倒是有史料可寻的。《淮南子·毕万术》里说,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水中,饮此水无瘟疫。
⑤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为盛行,晋朝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直至今天,我国的一些地方仍将重阳节时的民间集会称为“茱萸会”。
⑥作为一味中药,茱萸确实有温中、理气、止痛、燥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茱萸能够驱蛔虫,抑制各种皮肤病,还可以治疗消化不良、高血压、脚气肿等疾病。
⑦中国古人看问题,常常以实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农历九月九日是暑气渐远、寒气渐深的季节,当此之时,瘟疫多发,所以要随身佩戴药材,以抵御病魔的进犯。
(选自《今晚报》,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第②段画线处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好处?
【3】本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本文,简要概括茱萸的药用功效。
【5】“茱萸”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载体,请仿照示例,以月饼为载体,写出相关节日、诗句及人们的活动。
示例:茱萸——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插茱萸。
月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终归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往往需要亲身去实践。很多东西是自己碰过壁,吃过苦头,走过弯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体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