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三明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悟(xǐng      精竭虑(dān

    B.   职(xùn ào   然失色(àn

    C. lán     苦心孤

    D. 立(chù 蕾(bèi 色(jué 重峦叠zhàng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天,我们依然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我。

    ②热播电影《红海行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部队还是要苦练,要随时准备打仗,枕戈待旦不是靠唱歌就能唱出来的。

    ③已故物理学家霍金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泂面积定理,他的科学巨作《时间简史》的出版,使得四海鼎沸

    ④小李下定决心,要取得好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却依然不是很理想,但与以前相比已经不可相提并论了。

    ⑤中国古典诗词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它优美的意境,深厚的禅意,沁人心脾的句子,能够开启心智,给人以美的享受。

    ⑥博览会上科技成果集体亮相,这既是新中国科技数十年积累的厚积薄发的结晶,也是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的必然。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雪莱诗选》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王教授是研究雪莱作品的行家,他对雪莱《致云雀》的鉴赏非常有见的,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C.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们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高兴,她说:“谢谢叔叔阿姨,礼物我笑纳了。”

    D.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

  • 4、《子夜》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A.上海 B.北平 C.武汉 D.苏州

  •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A.朝如青丝暮成雪 B.钟鼓馔玉不足贵 C.会须一饮三百杯 D.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布底鞋

    郭文斌

    ①月光从淡蓝色的纱窗里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梦中,这声音便有一种邈远而又古旷的味道,似乎它并不出自母亲的双手,而是来自遥遥上古、茫茫天外。

    ②儿子和妻已睡熟了。我翻完了一本杂志的最后一页,拉了灯,准备休息,却听见母亲还在外屋刺儿刺儿地纳鞋底,仿佛被什么击了一下似的,我呆坐在凳上……

    ③这声音太熟悉了,熟悉得有点陌生。

    ④当我还在母腹中时,我就听到了这种声音。那时,母亲给我纳着第一双鞋底。之后,便有了第二双,第三双……

    鞋底一年比一年宽肥,声音一双比一双浊重,母亲手上磨起的老茧也一年比一年粗厚。母亲就那样不停地纳着,纳了一双又一双,纳进她的期冀,纳进她的慈爱。我也就在这亲切的声音里拔节。多少次,当我惊醒时,那摇篮似的刺儿刺儿的声音仍在响着。母亲还在穿针引线,或借一盏荧荧油灯,或借一月脉脉清辉。

    ⑥以后,我上学了,每晚,母亲在操劳完家务后,就坐在或读书或写字的我的身边纳起来。不时看看我,将满心的希冀纳成慈祥而又温暖的歌,纳成一条清凉而又温柔的溪流,浮载着我,鼓励着我,给我意志,给我力量,洗去不时向我袭来的倦意,抚平不时向我挑衅的浮躁。

    ⑦那时,我才懂得,真正的监督和鼓励是无声的。

    ⑧有一年,母亲上山打柴时,摔了一跤,右手被镰刀割伤了。看着连筷子都拿不成的母亲,我的心里很难过。这倒不单单是因为疼母亲,还意味着我将要光着脚板上学了。当时,我脚上的鞋已经藏不住大拇指了,母亲正在给我赶做一双新的布底鞋。

    ⑨庄户人的活计是一天也不能停的。放学后,我必须接替母亲上山打柴,而脚上的鞋是再也不敢穿了。因为它已经经不起上一次山了。明天,我还要穿着它去上学。小的时候,穷得做不起鞋,光着脚板上学没什么,而眼下我已经是四年级了,四年级了还光着脚板同学们会笑的。

    ⑩于是,我只好光着脚板上山打柴,于是,恶毒的刺就故意和我作对似的一根接一根扎进我的脚板。我疼得哇哇直叫,回到家里,母亲流着泪给我用针挑刺。

    第二天,我醒来时,眼前放着一双新鞋。可以穿新鞋上学了!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拿起来就要试穿,却怔住了,那白色的鞋底上沾满鲜血,触目惊心。

    泪就来了。

    那一天上课时,我第一次改掉了做小动作的坏毛病,听得格外认真。

    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完人生第一程的。

    那年,我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穿着母亲新做的布底鞋踏进师范的大门,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和布底鞋告别了。

    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脱下那双母亲熬了几个通宵赶出来,料最好、工最细的毛边布底鞋,换上一双新买的运动鞋时,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词:叛变

    夜,很深了。月光从窗外照进来,小屋子便如一个缥缈的梦。如同当年在月下入迷地倾听母亲娓娓地讲述远古的传说似的,我静听着这亲切的刺儿刺儿的声音,带着母亲的乳香,溪流般在深夜里流淌。流淌出一段甜蜜而又苦涩的记忆,冲刷着我被岁月尘封了的心。

    人往往最容易忽视别人。

    当年母亲点灯熬夜,用心用血纳鞋是为了生存,想不到今天也是为了生存。

    下了班,匆匆吃饭后,妻子争分夺秒地给儿子教识字,而我纯粹用小说打发时光,母亲一人坐在外屋里,孤单单地,多寂寞呀!

    不纳鞋底再干什么呢?纳鞋底成了母亲排遣寂寞的一种方式。我知道,只要这刺儿刺儿的声音响起,她老人家就会看见她的儿女们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歪歪斜斜的故事。她的心里也就充满了儿女们跌跌打打的欢声笑语,就不再寂寞,不再孤独。

    我开门出去,走近在灯下弯成一张弓的母亲身边,问,妈,给谁纳呢?

    纳成了再说。母亲一边用牙咬住穿在鞋底中的大针,使劲往外拽,一边说。

    我能穿吗?

    母亲抬起头来,非常意外地看着我。

    【1】分析第一段和第十七段画线句在构思上的作用。

    【2】赏析第五段画线部分在语言运用上的表达效果。

    【3】第十六段中“叛变”一词蕴含的情感很复杂,请加以分析。

    【4】费孝通《乡土中国》将“欲望”到“需要”看成是社会变迁中的里程碑。

    材料一

    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

    材料二

    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本身了——在社会学里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功能。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这里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现代社会里的人开始为了营养选择他们的食料,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

    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文章第二十一到二十五段母亲纳鞋底的行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认为在面对生命和大义的抉择时,仁人志士要有“________”的决断;如果禁不住外界的种种诱惑,就容易导致“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的婚俗与《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婚嫁做法相似。

    (3)“浮云”一词意蕴丰富,或隐喻鄙视功名利禄的精神气度,或比喻奸邪小人,或比喻人的漂泊迁徙等。该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_________________”在交代时令、描写景物中,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门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战败的狼狈之态。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愿意坚守清臼,效仿先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一个高冠长佩、品行高洁的高士形象,成为许多人心中屈原的标准形象。

    (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周瑜在谈笑之间“_______”的儒将气度;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一句描绘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的威猛气势。

    (3)《送东阳马生序》 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作者专注学业、乐以忘忧的原因。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2)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2)《荀子·劝学》中,作者先指出了蚯蚓的身体特点,然后话锋一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蚯蚓为达到目标做出的努力。

    (3)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以明快的字眼,从听觉的角度含蓄地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游三首(其一)

    徐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春深道路赊。

    (注)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

    B. 承接首联点明的时间,颔联的“香蒙”和“蜡烛”营造出幽会的朦胧美。

    C. 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箫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D. 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

    2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 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 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 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指为滕王阁写序与诗的王勃、写赋的王绪、写修阁记的王仲舒。②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协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B.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C.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D.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兴盛于唐代的一种以铺叙、描写为特色的重要文体,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B.进大号:意为上尊号。自唐代起,在帝、后称号之上再加称号,称为尊号。

    C.中书舍人:古代官职名。隋、唐、两宋时期,为中书省的要职,执掌书办,地位相当尊贵。

    D.刺史:是“察问郡县”的检察官。后世刺史职权渐变,隋唐时指州的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多在写自己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既抒写了自己的向往

    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韩愈在文中写了自己三次没有游成滕王阁的原因,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C.韩愈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也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于不经意中叙人。

    D.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并以能和王勃并列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

    (2)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偶像练习生》中C位出道的蔡徐坤,五个月内微博粉丝破千万;《创造101》中堪称“话题流量担当”的杨超越,在节目播出期间登上热搜不下20次。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已成为许多人信奉的法则,“流量明星”也被粉丝和资本捧上了神坛。

    材料二:2018年被称为“大师陨落”的一年。国学再无饶宗颐,宇宙再无霍金,评书再无单田芳,江湖再无金庸,漫威再无斯坦•李……有人评价“大师已去,妙音犹存”,有人感叹“大师言归正传,下回再无分解”。这是对大师的肯定与缅怀,更是公众在“流量文化”的娱乐喧嚣中,对经典作品和大师品格的渴求与呼唤。

    在“流量经济”“快餐文化”的大潮中,面对“流量明星”的迅速走红与“大师”的“再无分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着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