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吉林辽源高考二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管委会高度重视,按照“突出重点,责任到人”的原则,全面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城区面貌改头换面。

    B. 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够好好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C. 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是当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时,他深藏若虚,谢绝了节目组的拍摄邀请。

    D. 纵观证券市场,虽然整体跌幅尚不算大,但重挫个股不在少数,加之成交量萎缩,短期操作存在较大风险,故建议投资者暂且作壁上观。

    E. 他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又与画坛前辈、同辈翘楚结为莫逆之交,在反复揣摩和不断切磋之中,形成了自己秀逸温雅的绘画风格。

     

  • 2、1.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甲)“在北京天桥东边有一条著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气味让人从老远闻见就要作呕。”这是作家老舍在小说《龙须沟》中的一段描述,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是垃圾遍地,生活环境恶劣。作品引起轰动并感动了几代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乙)伴随着70年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各地的“龙须沟”“垃圾街”被治理成老百姓傍晚散步的花园、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和消费者穿梭往来的美食街。这不仅是看得见的整洁卫生,更是百姓生活观念耳濡目染的转变。(丙)“这几年,咱们小区在做垃圾分类,大家的习惯正在养成”,“老北京”老赵如是说:“引导民众垃圾分类不会一蹴而就,但绿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A. B. C.

  • 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 4、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C.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D.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就是有那么一小撮人,苦心孤诣地找机会寻衅闹事,扰乱社会秩序,我们要严加防范才行。

    ②近两个月来,泰勒·斯威夫特难得公开露面,知情人称她销声匿迹只是为了创作新专辑。

    ③科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最好的朋友一样,与我们形影相依

    ④尽管我们的方案这次没有获准,但只要其设计科学可行,论证无懈可击,就能引起上级的重视。

    ⑤一旦手机出现问题,存在里面的通讯录很容易就付诸东流,从而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⑥最近一段时间,共享单车火遍全国,但共享汽车市场却处于一种不瘟不火的尴尬局面。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 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让在我心里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公寓的五层楼上,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我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亚·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影响。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过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胡风》中写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一九二八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我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我自小害怕交际,害怕讲话,不愿与外人接洽,外人索稿总是找我的朋友。所以“我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

    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离开上海去南方。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笔从来不曾停止。我的《激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完的。在那些日子我不得不到处奔波,也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在一些地方买一瓶墨水也不容易,我就在皮包里放一锭墨,一支小字笔和一大叠信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一个小碟子,倒点水把墨在碟子上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有时没有电灯,我找到一小节蜡烛点起来,可是文思未尽,烛油却流光了。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节蜡烛让我继续写下去。

    “四人帮”倒台后,我拿起了笔,我兴奋,我愉快,我觉得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我要写,我要多写。可是留给我的只有几年的时间,我今年已七十六岁。我制订了五年的计划,我要写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创作回忆录》,五本《随想录》,翻译亚·赫尔岑的《回忆录》。我只愿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作家,也算是对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的一个交代吧。

    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我开始读小说是为了消遣,但是我开始写小说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作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性,但是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我说过:“读者的期望就是对我的鞭策。”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饭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在那些作品中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巴金的写作有哪些特点。

    2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可在这篇文章中,巴金一再强调“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巴金为什么这样说?

    3这篇文章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巴金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巴金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巴金人格的认识。

    4从本文巴金对自己的评价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示,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桃花依旧、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

    (2)《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 《回乡偶书》中,贺知章表明自己自小就远离家乡亲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寻找理想要仰望星空、百折不挠,不要像《蜀道难》中“①________,②________”,因高远艰险而畏惧叹息;实现目标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要像《劝学》中所说的“③________,④________”,永不止步,勤能补拙;为人处世要树立自信、超越自卑,正如《出师表》中所说“⑤________,⑥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早春的“雨”和“草”,令人愉悦。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被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以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互相枕靠着睡一直到天亮。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虞美人》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龟蒙《采药赋》中的“药,白芷也,香草美人得此比之”印证了《离骚》中的“____”一句;辛弃疾《再用韵》中的“自古蛾眉嫉者多”正是对《离骚》中“____”一句的化用。

    (2)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萨·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发布太空摄影作品时,配上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________”,来形容眼前的浩瀚宇宙与地球风光,表达愉悦心情。

    (3)古人常从鬓发的变化中生出光阴似箭、年华易逝的深沉感慨,这样的喟叹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静谧安详的氛围,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颈联中作者的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意境。

    D.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借物抒情,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请从写景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父谞,吴黄门郎。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以母忧去职。服阙,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延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宁。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迁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盂徐,荻其骁率。以功封都亭候,食邑千户,赐绢千匹。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遇。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运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自负宿名,但怏怏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卒于家。光禄大夫,谥曰胡。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B.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C.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D.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孝廉,郡举秀才。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 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C. 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 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华谭勒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B. 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C. 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百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剿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D. 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2)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远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此刻把握的幸福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如果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算是浪费时间。法国哲学家加缪认为对未来的真正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学校请你以“时间的朋友”为主题,完成一篇在全校学生4月份集会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