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三明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与下列句子衔接得最好的一项是( )

    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我们的谈话了,   ,我得把我们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A.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乱子起见我不能不这样做

    B.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 我只能这样说

    C.我怕别人误解了我们而闹出笑话我只能这样说

    D.我怕别人误解了我们而闹出笑话我不能不这样做

  •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与哈姆莱特相比,窦娥是一个殉道者。她没有哈姆莱特那样鲜活的个性,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烈女”“孝妇”形象。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的这种单调的类型冲淡了丰富的个性,将相当多的人物定格于忠、孝、义等某种伦理观念的框架内。_____________。

    A.使得中国悲剧主人公只能在低层次上反对邪恶,并不能从高层次上对现存的总体秩序进行本体的否定这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

    B.这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从高层次上对现存的总体秩序进行本体的否定,不能使得中国悲剧主人公在低层次上反对邪恶

    C.这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使得中国悲剧主人公只能在低层次上反对邪恶,并不能从高层次上对现存的总体秩序进行本体的否定

    D.这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只能使得中国悲剧主人公在低层次上反对邪恶,从高层次上对现存的总体秩序进行本体的否定

  •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虞世南的诗句。诗人描写的是( )

    A. B.黄鹂 C. D.蝴蝶

  • 4、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一会儿

    B.进酒,杯莫停   将:将要

    C.斗酒十千恣欢谑   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听了他的演讲,人们想理出一点头绪,却又似乎抓不住一条纲,依然是杂乱而混沌,真有点云山雾罩

    ②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学术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但还没有出现统一观点,我在这里存而不论

    ③他最近情绪低落,迟到早退已是家常便饭,但近半个月的久假不归倒是头一次,同事们也联系不上他。

    ④过去的婚姻要讲个门当户对,这种观点虽属门户之见,但和今天人们看重颜值相比倒也没有太大问题。

    ⑤阅读梁衡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可谓曲尽其妙,而他对事理的表达也十分独到。

    A. ③⑤   B. ②③   C. ①⑤   D. ②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唐末五代以来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型时期,“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丝路盛况不复存在。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西夏的崛起有一定关系。

    西夏王朝在公元十一世纪初攻取河西走廊,占据丝绸之路主动脉,这对陆上丝路贸易及西北地区交通状况产生了强烈影响。问题的实质并不只在于西夏占据了哪些地区,更在于西夏与周边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环境。宋夏之间的关系变化无常,一旦处于战事状态,双方都严格控制边地人员出入,无疑会影响丝路贸易。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西夏时期诸蕃并立,呈现割据状态,但追求和平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始终继续,只是丝路贸易的规模、方式和路线发生了变化。

    唐末五代以降,陆上丝路贸易的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曾主宰丝路贸易的粟特商人渐渐淡出历史舞台,陆上丝路贸易的主体是回鹘势力。如西夏文献《天盛律令》卷7《敕禁门》中就有专门针对高昌回鹘、大食等地商人贸易的规定。回鹘商人还成为与中原政权进行朝贡贸易的主体,足迹遍及华夏中原与北方草原。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内涵看,回鹘积极参与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超出了商业贸易范畴,扩展到文化交流的层次。一些回鹘商人迁居内地久留不归,《宋史·吐蕃传》记载大量高昌回鹘商人在鄯州进行丝路贸易,人数有几万之众。一些回鹘商人直接进入中原地区,以致宋朝廷还曾下过针对回鹘民众的“逐客令”。回鹘商人的迁入,带来了别具特色的异域文化。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物和考古资料的增多,辽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为丝绸之路的研究增加新的内涵。

    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辽朝沟通东西方的作用显著增强。辽朝控扼北方大漠,幅员辽阔,东起日本、朝鲜,西到中亚地区都与之保持着广泛的贸易联系,“东西交汇,贯通南北”的地域特点使四方商品汇集在此,辽朝因此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辽朝与西域诸族保持着密切的贸易联系,这一点在《契丹国志》里有明确交代。辽朝还继承中原政权的朝贡贸易体系,诸蕃朝贡频繁,这与中原政权别无二致。

    概言之,九至十三世纪是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由于辽朝等政权在丝路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并非简单的东西向交流通道所能概括,而是形成了巨大的丝路贸易网络,纵横交错,极具复杂性。阐明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一直未断,丝绸之路见证着东西方进行交往交流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为今天维护好、利用好这一条国际通道提供历史启迪和借鉴。

    (摘编自杨蕤《西夏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西夏时期,由于西夏王朝的崛起,阻断了原先的陆上丝绸之路,其以往的热闹繁荣也随之不复存在。

    B.西夏与宋朝的关系时而缓和紧张,时而又处于交战状态,这对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C.唐宋五代之后,回鹘商人取代了粟特商人的主体地位,除了商业贸易,他们还主动进行了文化交流活动。

    D.辽朝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因而能利用自己的辽阔国土,与四面八方的国家保持广泛的贸易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阐述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并进而探究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行文严谨有序。结尾段对起始段的观点作了深一步论述,更为深刻、周密。

    C.文章内容充实,全文从贸易主体和路径的改变等方面深入分析,阐明了西夏崛起后陆上丝绸之路的新特点。

    D.文章运用了引证法,例如运用《宋史·吐蕃传》的记载,论证宋对待回鹘商人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转型,是缘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西夏攻取河西走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西夏时期中国诸强并立,处于割据状态,但东西方物质与文化的交流始终在继续,各少数民族政权也都参与其中。

    C.追求和平始终是西夏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各方面也始终存在矛盾斗争,宋夏之间、西夏与回鹘之间,都是如此。

    D.回鹘商人给中原带来异域文化,辽朝在中西方沟通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见少数民族对形成陆上丝绸之路网络的作用大于汉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蜿蜒曲折的山路图。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秋水》中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而他在《逍遥游》中谈到“小年”时也说过两句意思相近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贫妇的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繁重的赋税,寄寓了作者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

    (2)《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怒而飞,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论语》)

    (8)廉约小心,______________。(范晔《后汉书》)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写早晚时分景物的明暗变化,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相比则更为简洁凝练。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龙吟

    苏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B.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幅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C.“飘堕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D.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2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赠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索湘,字巨川,沧州盐山人。开宝六年进士,释褐郓州司理参军。齐州有大狱,见逮者千五百人,有司不能决,湘受诏按,事随以白。诏下东封,湘知泰山路转运事。湘经度供馈,以能干闻。明年,契丹入寇,王师衄于君子馆,敌兵乘胜据中渡桥,塞土门,将趋镇州。诸将计议未定,湘为田重进划谋,结大阵东行,声言会高阳关兵,敌以为然,即掮众邀我于平虏城。夜二鼓,率兵而南,径入镇阳,据唐河,乘其无备破寨栅。及敌兵觉,悉遁走。知相州。时有群盗聚西山下,谋断澶州河桥,入攻磁、相州,援旗伐鼓,白昼钞劫。邻郡发兵千人捕逐,无敢近。湘择州军得精锐三百人,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为河东转运使。湘以忻州推官石宗道、宪州录事胡则为干职,命以自随,所至州郡,勾检其簿领焉。二人后皆历清要。明年,王超等率师趋鸟白池,抵无定河。水源涸绝,军士渴乏。时湘已辇大锹千枚至,令凿井,众赖以济。真宗即位,入为右谏议大夫,复充河北转运使。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湘代以官马兵卒,人皆便之。湘历边郡,所之必广储蓄为备豫计,颇著能名。先是,边州置榷场,与蕃夷互市,而自京辇物货以充之,其中茶最为烦扰,复道远多损败。湘奏请许商贾缘江栽茶诣边郡,既免道途之耗,复有征算之益。卒,诏遣其子希颜护丧传置归乡里。

    (节选自《宋史·索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由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

    B.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

    C.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

    D.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褐衣,用粗布制成的衣服。

    B.东封,指帝王或达官贵族在太平盛世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契丹,少数民族,后建国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D.传置,指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湘富有才干。皇帝到泰山行封禅事时,他在筹划事情供应物资方面,做得非常好。镇阳、唐河一役,他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成功攻破敌营。

    B.索湘胆识过人。西山脚下,盗匪特别猖狂,白天抢掠,实施追捕的士兵们心生畏惧,索湘就率领精兵掩护他们袭击,最终全部擒获这帮盗匪。

    C.索湘严格要求部下,处事积极。石宗道、胡则二人后都担任了要职,侧面反映了索湘的严格栽培;军士渴乏时,索湘想办法凿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D.索湘解决问题能切中要害。边州上与外蕃进行贸易活动,从京城往边地运送茶叶有很多麻烦,于是,他奏请允许商人沿长江运载茶叶到边郡去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州有大狱,见逮者千五百人,有司不能决,湘受诏按,事随以卣。

    (2)湘历边郡,所之必广储蓄为备豫计,颇著能名。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时有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乔迁之日,邻居亲友们前来祝贺,一致称赞房子造得漂亮。只有一位客人里外看了一圈后对主人说:“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向屋顶的,这样灶膛的火星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最好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来阻挡火星飞向屋顶。另外把堆放在灶口前的柴草搬远一点也会更安全。”主人听后,“哼”了一声,拂袖而去。果然,没过几天,新房子着火了。左邻右舍闻讯纷纷赶来扑救,经过努力把火扑灭了。看到烧过的新房一片狼藉,主人沉默不语……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