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B.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C.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头晕目眩,美不胜收。
D.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考前他特地到文具商店购买了三角板、直尺和一些文具。
C.通过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使我重新认识了坚持梦想、永不言弃的必要性。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伫立(chù) 啜泣(chuò) 凝望(níng) 忍俊不禁(jīn)
B.军阀(fá) 诅咒(zǔ) 洗濯(zhuó) 教学相长(zhǎng)
C.蜷曲(quán) 奢望(shē) 肥硕(shuò) 苦心孤诣(zhǐ)
D.弥漫(mí) 竦峙(sì) 霎时(shà) 骇人听闻(hài)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潜心贯注(qián) 谰语 污秽 气氛(fèn)
B. 风悲日曛(xūn) 诘问 高梁 笨拙(zhuō)
C. 九曲连环(qū) 震悚 愧怍 挚痛(chì)
D. 锲而不舍(qiè) 烦躁 亘古 惩罚(chéng)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待,从中发现了甲骨文。
B.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暴雨警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
C.听了如此谰言,他气冲斗牛地站起来,指着对方怒骂。
D.夏季的天气,说变就变,真是扑朔迷离。
6、下列语段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早在战国时代,人物画就已经出现。战国至秦汉,______。魏晋南北朝时,______。唐宋两代,人物、山水、花鸟画进入全面兴盛的时期,在写实的基础上,创造出工笔、白描、设色、水墨等技法,建立了众多风格的范式。宋代以后,______,主张抒发个人情志,融入书法笔意,追求诗境。
A.是人物画的成长期 人物画渐成画坛的主流 人物画臻于成熟
B.人物画渐成画坛的主流 是人物画的成长期 人物画臻于成熟
C.人物画渐成画坛的主流 人物画臻于成熟 人物画的成长期
D.是人物画的成长期 人物画臻于成熟 人物画渐成画坛的主流
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蜷缩 感慨 奥秘 杞人忧天 B.安祥 灼烧 突兀 翻来复去
C.惆怅 取诀 原委 喜出忘外 D.怂恿 祷告 篷勃 人迹罕致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少好经书,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光武破王寻等,还过颍阳,遵以县吏数进见,光武爱其容仪,留为门下史。从征河北,为军市令。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拜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
(选自《后汉书·祭遵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征河北 从:跟随
B.主簿陈副谏曰 谏:规劝
C.秀怒,命取遵 取:撤职
D.当避祭遵 避:回避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遵家境很好,为人恭顺、生活俭朴,不喜欢穿华丽的衣服。
B.祭遵风度仪表出众,被光武帝任用为门下史。
C.刘秀的家奴犯了法,军士下令让祭逆杀犯法的家奴。
D.刘秀接受了主簿陈副的建议,没有治罪祭遵,还提拔了他。
9、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__ 。 (《孟子》)
(2)_______________ ,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回乐烽前沙似雪, ______________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_______________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____。 (岳飞《满江红》)
(6)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 。 (谭嗣同《潼关》)
(7)一封家书,几行文字,却饱含深情。诸葛亮的《诫子书》用“_____,_____” 殷殷教诲儿子诸葛瞻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李商隐的家书《夜雨寄北》想象亲人团聚 的情景“_____,_____”,读来也是那么感人至深。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老王(节选)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⑧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⑨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⑩“早埋了。”
⑪“呀,他什么时候……”
⑫“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⑬我没再多问。
⑭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学完《老王》一文,你认为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老王送香油鸡蛋这一段”?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中的“镶嵌”换成“站立”好不好,为什么?
(2)选文中写到:“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怎样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关心、爱护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联系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日最高法院下发通知,通知要求,要依法妥善审理好使用“红色经典”作品报酬纠纷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纠纷案件。在侵权认定、报酬计算和判令停止行为时,应当秉承尊重历史、尊重法律、尊重权利的原则,坚持“红色经典”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司法保护的利益平衡。为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对因使用“红色经典”作品产生的报酬纠纷案件,不得判令“红色经典”作品停止表演或者演出。
(摘自2018年5月15日《中国新闻网》,记者阚枫)
【材料二】
“红色经典”通常是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期的巨变。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20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
“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三】
“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世界各地的读者对这批“红色经典”纷纷发表评论。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被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编、翻拍“红色经典”成为影视剧艺术生产领域的一股潮流。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改编“红色经典”成“风”,是因为改编者发现了“红色经典”的商业价值。改编者认为从集体英雄主义中,可以挖掘出个人英雄主义;从“高大全”式的人物中,可以挖掘英雄多重性格的一面;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中,可以挖掘出七情六欲。改编“红色经典”有卖点,有市场。
因此,“红色经典”经过如此这般的改编,“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红色经典”开始“变色”“变味”,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一些改编者想当然地对作品进行所谓的“修正与补充”,而不惜与这些作品诞生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愿望唱反调。须知,这些“红色经典”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青春愿望,浸透了当时人们深厚的感情,颠覆这些东西,自然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不符。有些翻拍作品,一味为了收视率等经济利益,想当然地杜撰所谓人性内容,随意增添爱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场,以达到纯粹消遣、娱乐,及迎合市场的目的。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五】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90.8%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来源情况 | ||
认同度 | 能够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 83.3% |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 73.9% | |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 52.8% | |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 17.3% | |
对自己毫无意义 | 3.2% | |
认知来源 | 影视剧 | 81.8% |
教科书 | 72.4% | |
学校活动 | 58.3% | |
网络媒体 | 45.6% | |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 25.2% |
(摘编自《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
【1】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什么是“红色经典”。
【2】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高人民法院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依法妥善处理“红色经典”作品产生报酬纠纷案件时不得判令停演。
B.世界各地的许多读者对“红色经典”非常感兴趣,外文出版社在把“红色经典”推向海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C.因为完全受转型时期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的相互影响,所以才造成了改编、翻拍“红色经典”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风”。
D.从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学生对“红色经典”书籍有一定的了解,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3】阅读材料五的表格,请写出两条有意义的结论。
【4】胡乱改编“红色经典"有哪些危害?它对青少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2、本文以花喻人。如梦见梨花,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请你运用以花喻人的方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