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心守一事去生活》这部散文集中,梁实秋先生开宗明义: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
②因为工钱不够,周宏军便自己操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锄草地,每天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宵衣旰食。
③窑洞顶上这棵生命力顽强的古树叫古檀树,在这里历经了几世沧桑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冠盖如云。
④他的团队早就发出过跟这次不良事件相关的详细预警,他们当时预估,“这次事件影响力堪称网络大地震”,一语成谶。
⑤明代清官史事展览馆的文史资料,详尽记载了明代官员犯颜直谏,兴利除弊,赢得吏民称赞的故事。
⑥馆外望眼欲穿,馆内像春节庙会,看展的人重足而立,每幅作品前都凑满了人头,不光看,还得抢着从人缝中抓拍作品。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2、下面是某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的发言摘要,画线处有几处用语不得体,全部不得体的一组是( )。
刚才主持人的一番话真可谓①一得之见,使我②受益匪浅。首先我要感谢老师对我学习的③慷慨相助,同时我④殷切期望成绩差的同学能够调整心态,改进方法,以期取得佳绩,另外,以后如有问题,也欢迎大家⑤与我交流,我一定会⑥鼎力相助。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哪一个是完全虚构的?( )
A.丘处机 B.张三丰 C.张无忌 D.袁崇焕
4、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然后以六合为家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的项是
A.我们公司的十周年庆典将在本周末举行,恳请阁下届时莅临指导。
B.快毕业了,我准备送张自己的玉照给同桌,希望她记住我们共同学习的时光。
C.那天到你到家,你恰好出差,但舍妹热情地招待我们这几个老同学。
D.你今晚必须参加单位的会议,照看孩子的事就拜托给我好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下是“薛定谔的猫”的实验描述: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装置,其中包含一个原子核和毒气设施。设想这个原子核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时发射出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将会触发毒气设施,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因此,那只可怜的猫就应该相应地处于“死”和“活”的叠加态。非死非活,半死不活,状态不确定,直到有人打开盒子观测它。
薛定谔假想“薛定谔的猫”实验
实验中的猫,可类比于微观世界的电子(或原子)。在量子理论中,电子可以不处于一个固定的状态(上或下),而是同时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上和下)。如果把叠加态的概念用于猫的话,那就是说,处于叠加态的猫是半死不活的。
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薛定谔的猫的状态是“死”与“活”的叠加。此猫将永远处于同时是死又是活的叠加态,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严重相违。一只猫,要么死,要么活,怎么可能不死不活、半死半活呢?别小看这个听起来似乎荒谬的物理思想实验,它不仅在物理学方面极具意义,在哲学方面也引发了很多思考。
薛定谔的本意,是要用“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的荒谬结果来嘲笑哥本哈根学派,嘲笑其对量子力学和薛定谔方程引进的“波函数”概念的概率解释,但实际上,这个假想实验使薛定谔站到了自己奠基的理论的对立面上,难怪有物理学家调侃:“薛定谔不懂薛定谔方程!”
(摘编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材料二:
爱因斯坦在当时一直是量子力学的反对者,他把这种联系称作“鬼魅的超距作用”。在他看来,要是量子力学理论允许这种现象存在,那可真是太离谱了,要么需要修正现有的理论,要么量子力学就是错的。(用物理的语言来说,量子力学的理论“不完备”)
为了反驳,他跟另外两个物理学家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纳森·罗森写了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假设,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应该超过光速,而量子纠缠这种超距作用违背了这一原理,说明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EPR佯谬。
29年后,一位叫作贝尔的物理学家横空出世。他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如果能证明这个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成立,那么爱因斯坦就是对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如果不成立,那么量子力学就取得了胜利。这个不等式后来被人们称作贝尔不等式。
轮到诺贝尔奖得主们登场了。
首先登场的是约翰·克劳泽,他建造了一个精巧的仪器﹐能够同时发出两个相互纠缠的光子,最后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明显违背贝尔不等式的结果。
然而,克劳泽的这个实验却被发现存在一个特殊的实验漏洞,并不具有说服力。还好,当时还是博士生的阿兰·阿斯佩在克劳泽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装置,修复漏洞后,发现实验结果并没有改变: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不成立!
在此之后,无数物理学家为完善这一实验结果继续努力,安东·塞林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他带领的团队最终弥补了随机性等漏洞,给出了量子力学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决定性证明。
塞林格的贡献不止于用实验验证了贝尔不等式,他还发现纠缠的量子态具有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潜力,将量子纠缠从理论推向了应用。
(摘编自《这篇诺奖物理学奖解读,小学五年级也能看懂》)
材料三:
量子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长距离的量子纠缠,一个技术途径是用光纤,但是光有衰减,所以需要中继。借助卫星,光衰减很小。中国的潘建伟团队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卫星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他们实现了1203公里距离的量子纠缠,而且观察到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后来,又与塞林格组合作,将纠缠光子对分配到中国与奥地利两地。
另一个途径是所谓的量子中继器,基于纠缠交换,通过多个节点,实现长程纠缠。除了有效的纠缠交换,还需要好的量子存储,因为在一方的多次纠缠交换过程中,另一方必须保持量子态不变。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促使全球量子网络的建立。
1991年,Artur Ekert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设想。通过检验贝尔不等式是否违反,可以发现通道是否安全可靠。2006年,塞林格组以144公里的距离,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2022年,3个组用没有漏洞的贝尔测试,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
多个粒子的量子纠缠则是实现量子计算的基础,而且也是理解多体量子态的重要概念。
量子纠缠成为有力工具,为量子技术新纪元打下基础,是所谓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基础。作为实验工作,这次诺贝尔奖获奖工作为这些发展打下了基础,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奠基。
(摘编自施郁《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奠基的量子纠缠实验》)
【1】下列有关“薛定谔的猫”实验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打开盒子进行观测前,封闭的盒子里的猫处于非死非活、又死又活的不确定状态。
B.薛定谔的猫“死”“活”叠加的状态,源于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
C.薛定谔用数据验证实验设想,最终得出看似荒谬的结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严重相违。
D.薛定谔的本意是嘲笑哥本哈根学派,结果让自己站到了自己奠基的理论的对立面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他认为量子纠缠超距作用违背了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应该超过光速的原理。
B.克劳泽和阿斯佩两人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塞林格则给出了量子力学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决定性证明。
C.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了1203公里距离的量子纠缠,而且观察到了量子世界中贝尔不等式的违反现象。
D.2006年,塞林格组以144公里的距离,实现了Artur Ekert提出的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设想。
【3】量子理论及其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在科技研发上有哪些启示?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关雎》中用“________ ,_________”八个字,表现男子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2)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_________”。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 ,_________”的环境致使作者“足肤皲裂而不知”,从而体现作者求学之“艰”。
8、(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如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借悲鸟啼月烘托愁情;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鸟鱼对举赞颂生命的蓬勃自由;再如《逍遥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的如此高的大鹏来寄托高远的人生理想。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看淡世间荣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山间的春、夏美景。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11、《谏逐客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在横线处填写出相关课文原句。
(1)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________”,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
(2)《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________,________”。
(4)《谏逐客书》中李斯写地广人多兵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________”,是资助了敌人而削弱了自己。
(6)李斯在《谏逐客书》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句:"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结合诗歌的颔联与颈联,概括作者“恋吾庐”的两点原因。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流露出哪些情感。
【3】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释秘演诗集序①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廊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囊②,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③,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注)①本文是欧阳修为自己的友人、北宋诗人秘演和尚的诗集所作的一篇序文。②胠:打开。槖(tuó):袋子,口袋。③崛峍:山高而险的样子。
【1】对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厌:满足
B.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廓:心胸开阔
C.释秘演诗集序 释:解说、解释
D.二人欢然无所间 间:嫌隙、隔阂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B.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C.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D.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京师,指国都;也可以指天子的军队,如《左传》中有“京师败,日王师败绩于某”的说法。本文中指国都。
C.四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即古人所谓“天下”;也可指世界各地。本文中指后者。
D.布衣,布、麻制的衣服。古时老百姓多穿麻布衣服,因此古人多以布衣借指平民百姓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的开头说“山林屠贩”中必有“伏而不出”的“智谋雄伟非常之士”,直到死也无人知道,隐晦地揭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B.石曼卿心胸开阔,志向远大,诗也写得十分清爽,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老一起痛饮大醉,所以不能为当世所用。
C.秘演的模样雄壮威武,胸怀阔大,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念头,喜欢作诗来自求欢乐,他的诗作高雅雄健,受到好友石曼卿的称赞,也深得作者的喜爱。
D.作者以极其简略的笔墨叙述了石曼卿和秘演二人的经历,发出“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的感叹,寄寓着某种惆怅和不平。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2)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3)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6】本文是一篇为秘演和尚的诗集所写的序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亡友石曼卿?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汉一大学教授开“补习班”教小学生种地
据《湖北日报》消息,不教奥数、不教英语,湖北大学资源环境系某副教授近半年来每周六在沙湖公园教小学生种地,不少10后学生第一次知道蔬菜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从超市来的”。有人说,“补习”种地能让孩子变得更爱惜食物和环境;也有人说,学生不能只关注成绩,培养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也很重要;还有人认为,“补习”种地,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意义不大;……
对此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