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作者是( )
A.屈原 B.王羲之 C.陈子昂 D.李白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那些 的石头,一旦经了你的手,有可能成为价值千万的奇石。
(2)在周厉王的严酷统治下,百姓轻易不敢言,只能 。
(3)不抵抗将军下台,上峰易人,我士兵真不 。
A.一文不值 道路以目 额手称庆 B.一文不值 侧目而视 弹冠相庆
C.一文不名 道路以目 弹冠相庆 D.一文不名 侧目而视 额手称庆
3、下列各项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投奔/疲于奔命 复辟/鞭辟入里 参拜/功过参半 史乘/乘风破浪
B.剥皮/生吞活剥 艾叶/自怨自艾 暴躁/一暴十寒 刻薄/厚此薄彼
C.裨益/稗官野史 谙熟/万马齐喑 炮制/枹鼓相应 泥淖/绰绰有余
D.强拆/天寒地坼 皎洁/庸中佼佼 通缉/开门揖盜 撩拨/烟熏火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按照以往大学生们的就业节奏,九、十月“秋招”开始积累经验,这个学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可以等到第二年的“春招”补录。
B.博物馆里,有些参观者衣衫不整、高声喧哗、在展厅里吃东西、乱丢垃圾和不文明行为,对博物馆里的其他参观者和展品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不管是临还是摹,也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
5、下列文学常识无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节选自《边城》,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B. 人们给予“田园诗的杰作”、“一颗永不磨灭的珠玉”等高度评价的就是指《边城》。
C. 沈从文的高足汪曾祺先生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受戒》和《断魂枪》是其代表作。
D. 《边城》和《大淖记事》,都是描写的是湘西地区的生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中的天地
陆文夫
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是梦中的天地往往是苏州的小巷。我在这些小巷中走过千百遍,度过了漫长的时光;青春似乎是从这些小巷中流走的,我难忘这些小巷。
苏州的小巷各色各样,比较起来,我还是欢喜这一种小巷,它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在形式上把各种小巷的特点汇集在一起:既有深院高墙,也有低矮的平房;既有烟纸店、大饼店,还有老虎灶;巷子头上有公用的水井,巷子里面也有只剩下石柱的贞节牌坊。这种巷子也是一面临河,却和城外的巷子大不一样,两岸的房子拼命地挤,把个河道挤成一条狭窄的水巷。“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代的诗人就已经见到过此种景象。
夏日的清晨,你走进这种小巷,小巷里升腾着烟雾,巷子头上的水井边有几个妇女在那里汲水,慢条斯理地拉着吊桶绳,似乎带着夜来的睡意,还穿着那肥大的、直条纹的睡衣。其实,整个的巷子早就苏醒了。退休的老头已经进了园林里的茶座,或者是什么茶馆店,在那里打拳、喝茶、聊天。也有的老头足不出户,在庭院里侍弄盆景,或是呆呆地坐在藤椅子上,把一杯杯的浓茶灌下去。家庭主妇已经收拾了好大一气,提篮走进那个喧嚷嘈杂的小菜场里。她们熙熙攘攘地进入小巷,一路上议论着菜肴的有无、好丑和贵贱。直等到垃圾车的铃声响过,垃圾车渐渐远去,上菜场的人才纷纷回来,结束清晨买菜的这一场战斗。
买菜的队伍消散了,隔不多久,巷子里的活动就进入了高潮。上班的人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内涌出来的,有的出巷往东走,有的入巷往西去,背书包的蹦蹦跳跳,抱孩子的妈妈叫孩子和好婆说声再见。只看见那自行车银光闪闪,细碎的石子在车轮下蹦跳,与那铃铛儿响成一片。小巷子成了自行车的竞技场、展览会,技术不佳的女同志只好把车子推出巷口再骑。不过,这种高潮像一阵海浪,半个小时后便会平息。
上班、上学的都走了,那些喝茶、打拳的便陆陆续续地回来。这些人走进巷子里来时,大多不慌不忙,神色泰然,眼帘半垂,好像是这条巷子里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他们感到新奇。欢乐莫如结婚,张惶莫如失火,可怕莫如炮声,他们都经历过的,无啥稀奇。如果你对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感到兴趣的话,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倒很值得搜集。他们有的是一代名伶,身怀绝技;有的是八级技工,曾经在汉阳兵工厂造过枪炮;有的历史并不光彩,可那情节却也十分曲折离奇……研究这些人的生平,你可以追溯一个世纪。但是需要使用一种电影手法一一化出,否则的话,你怎么也想不到那个白发如银、佝偻干瘪的老太太是演过《天女散花》的。
夏天是个敞开的季节。入夜以后,小巷的上空星光低垂,风从巷子口上灌进来,扫过家家户户的门口。这风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把深藏在小庭深院中的生活都吸到了外面。巷子的两边摆着许多小凳和藤椅,人们坐着、躺着,接受那凉风的恩惠。特别是那房子缩进去的地方,那里有几十个平方的砖头地,是一个纳凉、休息、小憩的场所。砖头地上洒上了凉水,附近的几家便来聚会。连那终年卧床不起的老人也被儿孙搀到藤椅子上,接受邻居的问候。于是,这巷子里的春花秋月、油盐柴米、 婚丧嫁娶统统成了人们的话题,生活底层的秘密情报可以在这里猎取。只是青年人的流动性比较大,一会儿来了个小友,几个人便结伴而去;一会儿来了个穿连衫裙的,远远地站在电灯柱下招手,藤椅子咯喳一响,小伙子便被吸引而去。他们不愿对生活作太多的回顾,而是欢喜向未来作更多的索取;索取得最多的人却又不在外面,他们面对着课本、提纲、图纸,在房间里挥汗不止,在蚊烟的缭绕中奋斗。
小巷子里一天的生活也是由青年人来收尾,更深入静,情侣归来,空巷沉寂,男女二人的脚步都很合拍,和谐、整齐。这时节,路灯灼亮,粉墙反光,使得那挂在巷子头上的月亮也变得红殷殷的。脚步停住,钥匙声响,女的推门而入,男的迟疑而去,步步回头;那门关了又开,女的走出来,倚在那牌坊的方形石柱上,频频挥手,好像要等待月儿沉西。归去吧姑娘,夜露浸凉,不宜久留,何况那方形的石柱也倚不得,那是块沉重的东西……
面对着大路你想驰骋,面对着高山你想攀登,面对着大海你想远航。面对着这些深邃的小巷呢?你慢慢地往前走,沿着高高的围墙往前走,踏着细碎的石子往前走,去倾听历史的回响,去踏勘生活的矿藏,去寻找艺术的世界……也许已经找到了一点什么了吧,暂且让它留下,看起来找到的还不多,别着急啊,让我慢慢地往前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苏州的小巷情有独钟,因他的青春岁月都是从小巷中流走的,后来小巷就成了他梦中的天地。
B.文章引用的“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诗句,写出了苏州小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
C.文章写那个走在巷子里的老太太演过《天女散花》,借老太太的经历表明人们对自己的过往很感兴趣。
D.叫姑娘不要倚在牌坊的方形石柱上,是因为夜露浸凉,石柱也是冷冷的,表现了作者对姑娘的关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替使用“我”和“你”两个不同的人称,既突出了作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又让这样的感受具有普遍意义,增添了苏州小巷的迷人魅力。
B.文章写“两岸的房子拼命地挤”“上班的人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内涌出来的”,“挤”和“涌”都用比拟手法,从不同角度突出苏州小巷的“小”。
C.文章描摹青年男女在小巷里活动的场景,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细节描写也刻画出苏州小巷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和青春气息的场所。
D.文章从清晨妇女汲水写到夜里情侣告别,将苏州小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集中于夏日的某一天来表现,匠心独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3】本文写苏州小巷的生活,并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结尾画线句富有特色,耐人寻味,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简要评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常能触发文人墨客的感慨,《赤壁赋》中,苏轼借与吹洞箫的客人的对话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回顾了元嘉北伐事,宋文帝急于事功,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结果却“_______________”。
(3)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有体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并不是荑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桃花依旧、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
(2)《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 《回乡偶书》中,贺知章表明自己自小就远离家乡亲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2)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是“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
②《醉翁亭记》中,山间朝暮之景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晦明变化。
③《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读书交流会上,主持人请你用一句古代诗文形容博学内省的重要意义,你会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杞,字南夫,寿春人。祖荫入官。绍兴十二年,登进士第。知宣州泾县。从臣钱端礼荐其才,召对,擢太府寺主簿,进丞。汤思退建和议,命杞为金通问使,孝宗面谕:“今遗使,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杞条上十七事拟问对,上随事画可。陛辞,奏曰:“臣出疆,其敢不勉。万一无厌,愿速加兵。”上善之。行次盱眙,金所遣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等方拥兵闯淮,遣权泗州赵房长问所以来意,求观国书,杞曰:“书御封也,见主当廷授。”房长驰白仆散忠义,疑国书不如式。又求割商、秦地及归正人,且欲岁币二十万。杞以闻,上命尽依初式,再易国书,岁币亦如其数。忠义以未如所欲,遂与志宁分兵犯山阳。战不利,骁将魏胜死之。上怒金反覆,诏以礼物犒督府师,杞奏:“金若从约,而金缯不具,岂不瘠国体乎?”乃以礼物行。至燕,见金主衰,具言:“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乎?和则两国享其福,战则将士蒙其利,昔人论之甚悉。”金君臣环听拱竦。馆伴张恭愈以国书称“大宋”,胁去“大”字,杞柜之。卒正敌国体,损岁币五万,不发归正人北还。上慰藉甚渥。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会郊祀冬雷,用汉制灾异策免,守左谏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谏官王希吕论杞贪墨,夺职。后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复资政殿大学士。淳熙十一年十一月薨,赠特进。
(节选自《宋史·魏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B.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C.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D.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对,是作者自设问题,自解答,以明其志的文体。如屈原的《天问》、东方朔的《答客难》。
B.权,暂代官职。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署”“假”“摄”“领”“行”等。
C.郊祀,我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活动,因在都城之郊,故称郊祀。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D.奉祠,指宋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你后,任以宫官使等职,不到职可领棒。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杞进士出身,经历宦海浮沉。他凭祖上恩荫得官,后圆满完成使金任务,不断升迁,因郊祀遇冬雷,按汉代灾异策被免职。
B.魏杞坚持和议,议论切中要害。他以国体为重,在进见金主完颜褒的时候,从战和得失的角度慷慨陈义,金国君臣围观静听。
C.魏杞不辱使命,坚持民族气节。他拒绝金国的无理要求,维护国家尊严,最终南宋损失岁币五万,不交还归正人回北方。
D.杞建言献策,深受皇上赏识。他劝阻孝宗用礼物犒赏士兵,做好议和准各,针对职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皇上认同他的观点。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陛辞,奏曰:“臣出疆,其敢不勉。万一无厌,愿速加兵。”上善之。
(2)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
14、最近几年,网络上频繁出现恶搞甚至诋毁英雄的现象。如有人恶搞邱少云“火烧不动违反生理学”;有人质疑黄继光“身堵枪眼与常识不符”;有人在节目中暗嘲人民公仆焦裕禄;有人诋毁雷锋,说雷锋“爱显摆,好自我表现”“干好事,本身有他的动机”“写日记是想给大伙儿看”;等等。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短评,表明你的观点,2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