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虽然它经受着四周的嘲笑,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④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它既不倾盆飘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B. 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C. 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妄记了严冬。
D.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这首散曲的首句,没有提及抒情的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提示“他”的存在。
C.“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末句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4、对下面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淳朴的农民朋友邀请诗人到家里作客,他对诗人说,请别嫌弃农家的酒有些浑浊,今年农作物丰收了,家里有丰足的鸡和猪款待您。
B.在前往农家的路上,诗人越过一重重山,蹚过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行之时,只见柳树凋零,繁花艳丽,一个村庄突然出现在眼前。
C.春社祭日已临近,村民们穿着布衣,带着素帽,你吹着箫,我击着鼓,一起快乐地庆祝丰收,村子里仍然保存着古朴浓厚的乡俗民风。
D.热情的主人,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流连忘返,还与村民相约:虽然自己年老体弱,即使拄着拐杖,即使在月夜,以后也可能随时再来登门拜访。
5、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 屏息凝神(bǐng) 俯瞰 盘虬卧龙
B.吿罄( qìng) 悲天悯人(mǐn) 凛冽 鞠躬尽粹
C.负荷(hé) 锲而不舍(qiè) 愧怍 诲人不倦
D.吞噬(shì) 气冲斗牛(dǒu) 谰语 如释重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你这样子断章取义的去理解他的意思是不对的.
B. 听到这个消息,她突然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
C. 她的文章写得很不错,这与她平时寻章摘句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
D. 毛泽东的词 《沁园春·雪》里有气吞斗牛的气概.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李明的父母对他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这不,昨天他妈妈又给他送衣服和牛奶来了。
B. 六千多个学生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真是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C. 老师家的藏书真多啊,偌大一个书房放得满满的,真可谓汗牛充栋。
D. 犯罪分子常用一些不名一钱的废外币冒充美元骗取一些贪财的老奶奶的金首饰。
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庄子钓于濮水①,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②,曰:“愿以境内累③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④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⑤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濮水:水名,在今河南濮阳。②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愿。③累:lèi,烦劳,托付。④笥:sì,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作动词用,用竹匣装。⑤曳: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富贵不能淫 ②往之女家
③楚王使大夫二人 ④庄子持竿不顾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公 孙 衍、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宁生而曳尾途中。
【4】甲乙两文均用“类比”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9、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③觞(shāng):酒杯。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 “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②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10、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某校七年级四班开展“天下国家——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家)幸福的家
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___④___
(国)强盛的国
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 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 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 5 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 20 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 年 1 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 58 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下联:_____
(梦)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铭,激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
在活动中有一个“缅怀先烈”演讲环节,需要引用一句古诗,请你从下面选择最恰当的一句。(____)
A.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峰。(清 康有为)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 李贺)
C.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 屈原)
D.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清 黄遵宪)
11、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
①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②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_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⑦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⑧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⑨《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
(1)请补全节选内容所在章节的回目。
《尸魔三______________唐三藏 圣僧______________逐美猴王》
(2)“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 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用一段话表达你对这句话中“一拜”的理解。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拜。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说和做(节选)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第③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
【2】选文第⑪段中划横线句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待的?结合本文与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前面是桐树部
①天阴着,不到下午五点就黑蒙蒙的,只能看见个影子。哗啦啦的车轱辘声响起时,小卖部前的人们不看也知道——小点过来了。
②小点手上拄着两截短短的棍子,点一下,车子滚半步,点一下,车子滚半步。车子后拖着的影子圆嘟嘟的,像个布袋子那样沉重,等他哗啦啦划过去,影子从身后倏地跑到身前,虫子一样向路口爬去。小点要去路口等他妈妈。每天下午五点半,有一趟从县里到镇上的客车路过羊凹岭。羊凹岭的人从县里回来,坐的就是这趟车,再迟就没车了。
③前几天,妈妈回来要带他去县里学画画,爸爸不同意。因为这,爸爸和妈妈吵了一架。爸爸想叫小点学修鞋。爸爸说:“饿死穿鞋的,饿不死修鞋的,不管啥世道,人要穿鞋,就得修。”自从小点出事后,爸爸和妈在他跟前说话,总是小心地避开腿、脚,或者是跑步、走路这些话。爸爸看一眼小点的“腿”,撇撇嘴,猛地咂烟,一团烟灰鬼影子一样缓缓落下。小点像是被那烟灰击中了,倏地缩了下身子,不敢看爸爸,低头看自己的腿,眼泪石子般砸在腿上。小点把卷起来捆绑在一起的裤腿扯了又扯,好像把裤腿扯开了,他的腿就会伸开,就会重新站起来,走路、跑步、上山、下河。小点知道,照爸爸的说法,修鞋有双手就把活儿干了、钱挣了,别的活儿都要站要走要跑的,他没腿没脚的咋办?可小点不愿意修鞋,他不是嫌鞋臭,而是嫌自己没有脚没有鞋,却整天要看人脚给人修鞋。
④妈妈说:“我是想叫娃多上几年学,他才12岁。”
⑤爸爸说:“以前你干啥去了?以前你咋一句也不问娃上学不上学?现在娃成这样了,你想叫娃学习,以后指望娃靠画画过日子?”
⑥妈妈说:“我回来不是跟你吵架来了。娃还小,该多学个东西。”
⑦爸爸嚅嚅唇,脸上堆积着阴沉的愁云,他吸了好几口烟才说:“叫娃多学点儿,我没意见。要是学不成个样,钱扔得没个响声了咋办?他长大了靠啥养活自己?你我能管他一辈子?”
⑧妈妈说:“你不让学咋晓得娃学不成?”
⑨爸爸说:“你这是拿我娃的前程做试验哩!”
⑩爸爸撵走妈妈后小点心想妈妈不会再回来了,没想到昨天妈妈给他打电话说今天回来带他去县里。小点不知道妈妈跟爸爸说了没,他没跟爸爸说,他担心爸爸不让他去。他悄悄地在屋里等了妈妈一天,眼瞅着天黑了也不见妈妈回来,他就拄着棍子出了门。
⑪还没到路口,雨下开了,一丝一丝的,碎碎细细的,很惆怅很伤感的样子。雨天安静,木板车在水泥路上滚过的声音就格外响亮,哗啦啦,哗啦啦,既热闹又孤单。
⑫刚过了小卖部,背后有人“小点、小点”地喊他,是爸爸。爸爸打着手电筒,骂他下雨天乱跑,也不怕摔到沟里。小点心想坏了,爸爸来,肯定要把他背回去。他不理会爸爸,抓了棍子使劲往前划。没划几步,爸爸就追上了他。小点不看爸爸,手里的棍子一下也不停地往前划。爸爸堵到他前面,他就拧了身子,要从爸爸身边过去。
⑬爸爸拦住小点,蹲下来给他头上套了个塑料袋子,问他:“你真的想去县里学画画?”
⑭爸爸的手电照着小点,小点不说话,看着爸爸。小点不想惹爸爸生气。爸爸又问了他一句,小点的头低了下来,眼泪骨碌碌滚下了两行,咕哝道:“打死我都不去修鞋。”
⑮爸爸长叹一声,转过身,叫小点上去。
⑯小点不上去,倔强地说:“我不回去。”爸爸说:“哪个叫你回去?”
⑰小点说:“背我去等妈妈?”爸爸不说话,背着他往村口走。小点趴在爸爸的背上,龇着大板牙笑了,说:“到前面的桐树下。”
⑱爸爸还是没说话。以前,爸爸在县里干活时,不坐客车。爸爸骑摩托车。为了坐爸爸的光摩托车,天快黑时,妈妈就叫他在村口的桐树下等爸爸。爸爸骑着摩托车回来了,把他抱到摩托车上。小点坐在爸爸的前面,身子贴着爸爸的胸膛,叫爸爸开快点再开快点。爸爸就把摩托车开得飞快,小点哈哈大笑,两手紧紧地抓着摩托车的镜杆,觉得爸爸载着他快要飞起来了。后来,爷爷病了,爸爸在家伺候爷爷,妈妈去县里干活。有时,小点也去桐树下等妈妈。客车呼地来了,下来一两个人,又上去一两个人,都不是妈妈。妈妈去了县里,就很少回来了。
⑲雨还是一丝一丝的。仲春的雨地里,不寒凉,倒有点潮潮的温暖。小点趴在爸爸的背上,手里捏着手电筒。小点看见爸爸走一步,手电筒雪白的光柱子就像根粗大的笔一样,在黑黑的雨夜里画一道。他就乐了,手里的手电筒就不好好地照着路,横一下竖一下地在雨里乱晃。晃着,他就咯咯地笑。
⑳爸爸问:“笑啥?”
㉑小点说:“我画了幅画。”
㉒爸爸说:“啥时候?”
㉓小点说:“刚刚用手电筒呀。”
㉔爸爸问:“画的啥?”
㉕小点说:“画了爸爸、妈妈和我,我们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
㉖爸爸的肩膀一颤,把小点往上耸耸,两只手紧紧地托着小点。
㉗黑黑的雨夜中,父子俩一直朝着村口的桐树下走去。
(作者:袁省梅。有删改)
【1】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梳理主人公小点的人生经历。
【2】第⑱段在记叙的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第⑪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爸爸怎样的心理变化?
爸爸嚅嚅唇,脸上堆积着阴沉的愁云,他吸了好几口烟。
爸爸长叹一声,转过身,叫小点上去。
爸爸的肩膀一颤,把小点往上耸耸,两只手紧紧地托着小点。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