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小曼躺在花园的吊床上看伤感小说,直到书从手上漫不经心地落到地上。
B. 总结前一段反腐工作,我们发现,贪腐分子贪腐手段的多样化,令人叹为观止。
C. 吉安县警方发动大规模的扫黑行动,先逮捕“黑”头,瓦解“黑”气,再以摧枯拉朽般扫荡“黑”孽,
D. 江南十月,碧云天,黄花地,草长莺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下列对艾青《树》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选自《艾青诗选》)
A.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颂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
B.“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借助树这一自然物的形象进行了艺术构思。并通过这一感性形象,对现实进行理性的认识,便形成了诗中的思想。
C.这首诗写于1940年,那正是抗日战争的关键年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D.“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这四句主要表现当时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处于“一盘散沙”的现状。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有许多借代的词语,如:桑梓指家乡,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汗青指史册。
B.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
C.《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其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D.《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明代小说家。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颓唐 教诲 旁逸斜出 巧妙绝伦
B.取蒂 矜持 坦荡如底 一丝不苟
C.嘹亮 安祥 惊慌失错 锋芒毕露
D.妖娆 秘决 栩栩如生 走头无路
5、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大地”是名词,“苏醒”是动词)
B.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淡淡的月光”是偏正短语,“忽明忽暗”是并列短语)
C.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见过蝉卵”)
D.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这个句子是转折关系复句)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法国文学之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我看》选自《穆旦诗文集》,穆旦,原名查良镛,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
D.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集有《我与地坛》等。
B.《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C.《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所写,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8、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滔滔不绝”中的“绝”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出这场奇寒大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两句前后矛盾,“独”是“单独”的意思。
C.文中写景,运用白描手法,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转换叙述角度,通过写对方的惊讶来写自己的惊讶。
【3】作者与“金陵人”是真正的知音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9、阅读宋代梅尧臣的《春寒①》,完成后面小题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请你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本诗内容,分析标题中“寒”的原因。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材料2: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材料3: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的教育和传承,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传统文化思想紧紧地凝固和塑造了中国民众的固有家风,形成了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中国式”家风。传统家风对人的塑造和培养,促进了人们的价值共识和道德形成,深刻地影响和培育着一个文明大国应有的“国风”。
材料4:“家训”不仅是每个家族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家教”不仅关乎每个家族的子弟,也关乎社会整体。良好的“家风”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1】下列是对以上四则材料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家庭和睦,国家自然就安定。
B.是否建设优良家风事关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
C.“家风”能够影响“国风”,但影响不大。
D.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尚人格需要良好的“家风”。
【2】下列哪句名言不适合作为此次“天下国家”活动的宣传语( )
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B.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C.功崇(功劳大)惟志,业广惟勤。(《尚书》)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3】班级同学得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事迹后,撰写了上联“兀兀穷年,清苦产粮,只为国人图一饱”。你帮他从下列选项中挑选出合适的下联( )
A.半世悠悠,育种精勤,但求天下解长饥。
B.半世悠悠,育种精勤,但求天下足口福。
C.悠悠半世,精勤育种,但求天下足口福。
D.悠悠半世,精勤育种,但求天下解长饥。
【4】班级举行“爱国·爱家”诗歌朗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撰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30字)
11、古诗文默写。
(1)不闻机杼声,__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北朝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善于表现人物英武豪迈的气概,《木兰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不远万里,跨越雄关险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1)《简·爱》的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的代表作。
(2)根据小说《简·爱》的故事内容,请你简述在洛伍德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简·爱与好友海伦·彭斯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
1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向贤彪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才能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14、阅读下面两个选文,回答问题。
(甲)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选自《中国石拱桥》)
(乙)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展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
【1】(甲)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加点词“几乎”强调了_________;(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的经过。
【2】(甲)文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
【4】根据(乙)文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15、作文。
心中汹涌着名山大川的自然胜景,心中奔腾着故乡田园的小桥流水,心中沉淀着纷繁的社会景象,心中流泻着多彩的人生哲思……
请以“ 在我心中”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正确,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
于600字。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