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一个学术领域的潜力和活力最终在于能够吸引优秀的年轻一代学人。 ,在学术态度上更为开放,更不用说正逢一个有大量出土文献的时代。
①年轻一辈的学人已能摆脱五四以来种种文化包袱
②学术训练比此前一两代人来得全面扎实
③经学和文献学这个领域具有这种趋势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散文作家来说,超拔而自在的心态实在是太重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真正进入艺术创造的境界。可是,这对于一个当今时代的写作者来说,谈何容易!
①只有具备自由、自在的心态
②因为散文是与人的心性距离最近的一种文体
③是人类精神与心灵秘密最为自由的显现方式
④这是回归文学本体,抵达人性深处的一个前提条件
⑤具备不依附于社会功利的独立的审美意识和超越世俗的固定眼光
⑥作家自由丰富的心性发育程度、心灵自由的幅度,直接关系到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
A.②①⑤⑥④③ B.④⑥②③①⑤ C.②⑥④③①⑤ D.④②①⑤⑥③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湮没/殷红 修葺/茸毛 桎梏/痼疾
B. 酣畅/鼾声 邂逅/松懈 自矜/吟诵
C. 收讫/迄今 濡染/蠕动 散户/懒散
D. 沙砾/闪烁 希冀/羽翼 甬道/怂恿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今日被驱遣 B.汝是大家子 C.为仲卿母所遣 D.渐见愁煎迫
5、下列对联的悬挂地点,最合适的一项是( )
①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玉教学礼学诗。
②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③圣朝吁俊首斯邦看志士弹冠而起,天府策名由此地喜英才发轫而前。
④大甘养兰有致,细雨润蕙无声。
A. 孟子庙 祠堂 书院 园林
B. 书院 孔庙 贡院 园林
C. 藏书阁 孔庙 书院 学校
D. 孔庙 祠堂 贡院 学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 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
C. 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 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2】“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以“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2)《曹刿论战》中齐人败绩,曹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断定齐国是真的退败后才下令追击。
(3)《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_________”的指法弹奏出《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____”,四弦齐响,仿若布帛被撕裂,令人余味无穷。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个反问句是: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和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荀子的《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⑵《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在谪居地所闻动物呼号声来表情达意。
⑶《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设问手法,渲染离别伤感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将子无怒”一句暗示了“氓”的性格特点,这一特点在其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中得到了印证。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一个国家如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将濒临灭亡。
(3)《师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身份、地位方面分析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
明朝有封事③,数问夜如何。
(注)①左省:唐朝时中央官署门下省的别称。②玉珂:马络头上的装饰物。③封事:密封的奏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诗人上奏疏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由景及人,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
B.“不寝听金钥”着重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诗人值夜时无法入睡,清晰地听到了有人开宫门时的钥匙声。
C.“因风想玉珂”描述风吹檐间铃铎,仿佛听到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表现诗人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
D.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次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询问时辰,体现诗人勤于国事。
【2】有人评价本诗前两联,首联扣题“谨严”而颔联描绘“生动”,请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学&科网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有学者指出,我们现在处于“后真相时代”:很多人不关心真相,只关心自己认为的真相。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